APP下载

大山深处亲情浓
——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服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中旗

2021-04-15李建国

河南电力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旗老乡山村

文/图_李建国

王中旗(左)积极帮陶小丽筹措学费。

“把山村当家,把老乡当亲人,记住走进大山的初衷,不忘山里乡亲的冷暖,这样就会担起责任,不负光阴……”

这是他写在扶贫日记中的一段话。

此心安处是吾乡。5年前,他走进济源市王屋山区下冶镇陶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他把心安在陶山、根扎在陶山,与大山结缘、与老乡结亲,帮村里“摘帽”、助乡亲致富,在脱贫攻坚中厚植浓浓亲情、在践行宗旨中诠释为民情结,被群众誉为“知心人”“贴心人”。

因工作突出、表现出色,今年他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授予服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他,就是现任国网济源供电公司郊区供电中心党总支书记王中旗。

扶贫要扶根,找对路子挖穷根

山高水低石头多,到处都是穷窝窝。陶山村处在大山腹地,是省定贫困村,距市区50多千米。全村10个居民组、950口人。村民世代种地为生,土地贫瘠,经济来源单一,这里曾流传着“有女莫嫁陶山郎,嫁到荒山悔断肠”的俗语。

2016年,49岁的王中旗带着简单的行囊走进陶山村,开启了与老乡们相濡以沫的驻村生活。

“陶山基础薄、底子弱,脱贫难度不小,但这不是降低工作标准的理由。”初识陶山后,王中旗陷入深思。他认为,扶贫要扶根,只要找对路子,下一番绣花功夫,就能把穷根挖掉,让村里脱贫。

驻村扶贫急不得,不能一蹴而就;但也慢不得,时间不等人。他白天四处查看、走访群众,晚上组织村干部座谈、整理资料,经过一个月“5+2”“白+黑”工作后,他手绘了“陶山基本情况图”,地形地貌一目了然,哪里需要搞基础建设、哪里适合搞种植养殖等标注清晰,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9人的居住位置、致贫原因、收入来源、联系方式等也标在上面,做到“一图在手,诸事清楚”。他根据同干部群众梳理的制约村里发展的短板,提出“基础先行、产业跟进、多种经营”的思路,随即付诸实施,推进各项扶贫措施落实。

3个月后,陶山4台变压器安装到位,高低压线路延伸到山村角落;4个月后,自来水工程告竣,一根根水管铺设进田间地头,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根本解决。同时,400亩花椒、150亩山核桃、60亩林果采摘项目相继落地……

从“根”上扶起,在“准”上见效。一年多下来,王中旗的头发全白了,陶山村却挖掉了穷根子。2017年年底,该村实现整村脱贫,退出了贫困村序列。

把老乡当亲人,当群众脱贫“主心骨”

“王书记,给你说个好消息,俺家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这些天俺娘总念叨你的好,说要感谢你这位亲人哩!”牛年春节前夕,陶山脱贫户陶继新在电话中向王中旗说道。

陶继新父母年过花甲,妻子患有精神病,3个孩子年幼,一家7口靠3亩多山田度日,年收入加起来不足1万元,生活清苦。2016年,王中旗反复思考后,给小陶家“量身制定”一系列脱贫措施:协调医院给小陶妻子医治,帮他家办理低保,申请扶贫资金给他家买两头牛发展养殖,在村里给他申请了公益岗位,还帮他在山坡的荒地种3亩花椒。打这起,小陶家的日子逐渐好起来。

“你把老乡当亲人,他们才能不拿你当外人,从心眼里愿意接纳你、生活上愿意相信你,把你当成‘主心骨’。”王中旗说,他家几辈子都是庄稼人,他也是农民出身,对农民朋友的情感与生俱来,也容易跟大家相处。

老乡们的疾苦他感同身受,解决乡亲们的难处是他最大的心事。陶山村第一居民组的陶小满,有白菜制种经验却缺乏本钱,王中旗帮他协调无息贷款、联系销售渠道,使他家每年增加收入4万多元;第二居民组的薛友亮老伴身体不好,儿子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也挣不了几个钱,老人为孩子操碎了心,王中旗联系老陶的儿子到镇里的企业上班,每月能拿4000元工资;第五居民组的陶思元,女儿小丽凑不齐上大学的学费,王中旗摸排后回到单位组织捐款,解决了像小丽一样5个孩子的上学费用……

“有事找王书记,让他拿主意。”这是陶山村群众遇到难事后常说的话。在落实政府兜底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措施的同时,王中旗先后帮助12户村民发展养殖种植业,帮助37个劳动力到镇、市企业务工,动员3名致富带头人创业搞林果种植,带动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小康路。

村里有集体产业,户户有脱贫门道,人人有致富奔头。2017年12月份,陶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率达70%,2018年实现100%,提前两年完成脱贫目标。

陶山是曾经的家,啥时候也忘不了

“王书记驻村不驻村一个样,心里迟早记着陶山人,有啥事找他准中。”陶山村脱贫户薛光玉说。

2020年9月,薛光玉家100多斤土蜂蜜滞销,他试着给王中旗打电话。王中旗随即四处联系超市,帮忙找到了销路。

2018年3月,因工作调动,王中旗离开驻村第一书记岗位,到国网济源供电公司郊区供电中心担任党总支书记。但他“离岗不离心”,始终牵挂着陶山。他说陶山是他工作近两年的地方,是曾经的家,啥时候也忘不了。

离开驻村书记岗位后,他又主动将贫困户薛小孬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争取资金支持他家养羊,每年可带来七八万元的经济收入。同时,乡亲们有啥难事,他全力去帮。2020年11月,陶山的土特产不好卖,他多方联系销路,还组织郊区供电中心20多名党员到村里认购,使土鸡蛋、山核桃、野韭菜销售一空。今年春节前,他积极帮陶山村销售土公鸡、粉条、山木耳等年货,增加老乡们的收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为助力陶山村后续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他主动提出由他所在的郊区供电中心第一党支部与陶山村党支部“认亲结对”,开展支部联建,实施“党建+”工程,制定“党建+政策宣讲”“党建+产业帮扶”“党建+便民服务”等措施,助推陶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把使命化作责任,用泥土浸润初心,让亲情永驻心间。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王中旗将同陶山村的老乡一道加油共进。未来正来,明天更美!

王中旗(中)到村民家中走访。

猜你喜欢

中旗老乡山村
《老乡系列》之八
山村日出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山村之晨
山村晚归
转变形式让党课“活”起来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
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