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4-15杨光龙黄玉芳钱阳平

南方农机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业装备农机调研

杨光龙 , 黄玉芳 , 周 宁 , 杨 睿 , 钱阳平

(1.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2.贵州双木农机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安顺 561000)

0 引言

农业现代化是贵州丘陵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贵州农业装备产业将以国家实施“农业装备发展行动(2016-2025)”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契机[1],加快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朝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等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方向发展。

贵州作为农业大省,农业装备产业按照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强化服务地方农业产业的意识和服务国家要求,以重点经果林和特色经济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为研发目标,解决无机可用和农机农艺脱节的现实需求,加快建立农业装备创新体系[2],实现贵州农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鉴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访谈等多种方式,对贵州38家大中小型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了调研,根据被调研企业的地理分布、生产设备、企业人员、产品技术与结构、技术创新和融资能力等状况,较全面地掌握农机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详细分析企业在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寻找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立足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推动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对策。

1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1.1 调研对象和调研内容

本次课题组成员以贵州省内各大中小型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农机研究所、农机推广站、农机销售与维修企业以及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为调研对象,重点是对各市州管理能力较强、产品技术创新突出的高新技术农业装备生产制造企业和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开展跟踪调研。以收集各大中小型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的企业概况、生产类型、生产设备、产品技术、产品质量、企业管理、人员构成、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状况和融资能力等为调研内容,旨在研究和查找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和瓶颈,挖掘和寻找促进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针对调研与考察过程中发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适宜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途径[3],提升农业装备产业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1.2 调研方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宏观了解贵州省内农业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全面、详细掌握企业的地理分布、发展概况、产品类型、生产能力和科研开发,寻找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探索企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课题组成员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抽样考察、召开座谈会和查阅文献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分别对9个市、州内的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发放了《贵州省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情况调查表》共38份,了解被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对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真实评价、需求、看法和建议等。在实地抽样考察时,分别在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毕节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黔南州等9个市、州各选择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机生产企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和交流访谈等多形式,直接听取了农机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真实意见和评价。

1.3 调研资料收集与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贵州省9个市、州收回的有效调查表统计,本次调研对象涉及38家大中小型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涵盖了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十二个特色产业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被调研企业的数量在9个市、州区域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市和黔南州的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达到5家及以上;遵义市、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的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达到了3家,其余的市、州内农业装备制造企业非常少。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数量排在前3位的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市在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占比为52.63%,这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或农业产品发展成正相关性;排列前4位的市、州(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市和黔南州)农机生产企业数量在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占比为65.78%,这说明在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在地域分布上产业集中度很高,符合工业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3]。

图1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区域分布状况

2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较少,且规模不大

据文献资料显示,贵州是农业装备生产制造较早的省份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贵州就涌现了一批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比如贵州红星拖拉机厂、贵州息烽拖拉机配件厂等三线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为贵州农业装备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国有企业由于效益不景气、负担过重,有的倒闭、有的异地搬迁和转产、有的经过行业部门资产重组、内部整合和优胜劣汰等方式,目前已呈现出以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业内绝对优势的现状。调研数据显示,目前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含零配件加工和维修企业)不超过40家,不但几乎没有外资和合资企业,而且国有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也不超过5%。

在发展规模上,具有一定规模且年产值较高的企业占比较少,小规模年产值较低的企业占比较大,甚至有些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据统计,年产值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65.80%,年产值在500万元~1 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占比21.05%,年产值在1 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企业占比7.89%,只有5.26%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如表1所示。

表1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年产值分布表

2.2 技术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018年贵州省农机化统计年报显示,2018年贵州农机装备总动力为2 376.65万kW,从事农机工作的人才不但总量缺乏,而且年龄结构不均衡,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缺乏教育培训机会等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4]。在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员工数量方面,76.33%的农机制造企业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下,10.52%的农机制造企业职工人数在100~200人之间,7.89%的农机制造企业职工人数在200~500人之间,500人以上的农机制造企业仅占5.26%,这说明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人员分布比较分散,且人才总量严重缺乏。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员工组成结构中,高级管理员占比2.11%,普通管理员占比14.57%,产品研发人员仅占比5.27%,普通技术工人占比52.57%,其他员工占比25.48%,如图2所示。

在员工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及以上人数占比1.25%,本科生人数占比17.73%,大专生人数占比21.62%,大专学历以下员工人数占比59.40%,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的员工以大专以下学历为主导。

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全省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中科研人员不足40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不足100人,占比约25%。由于农机制造企业生产环境较差和工资待遇较低[5],导致科研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新产品研发人员占比较少,高学历层次的科研人员严重短缺。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据统计,除生产农机产品的军工企业以外,贵州仅有5.65%的企业为高新技术(或创新型)农机制造企业。

图2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员工结构分布

2.3 产品结构单一,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受制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限制,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多数以一种或少数几种农机为主营产品,对38家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涉及的农机产品以耕整地机械、脱粒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类型如表2所示。不难看出,整机生产企业占比较大,整机产品中低端产品过剩,市场竞争激烈,比如微耕机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陷入低价恶性竞争不利局面,鲜有企业能够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竞争优势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从而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表2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类型统计表

2.4 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如果将科研经费投入按企业销售收入占比来计算,据调研数据统计,有79.16%的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投入,只有20.84%的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比例的5%以下,说明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很少有农机企业能深入开发先进的农业机械新产品。据有效样本数据统计,能进行自主研发的企业占比7.89%,能进行产品联合开发的企业占比10.52%,而21.05%的企业是在现有技术上开展再创新,60.54%的企业是通过直接购买或转让成熟技术后再生产,如图3所示。

图3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方式及比例

2.5 装备水平及制造技术落后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落后,集中表现在生产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加工精度不高,大多数企业仅有普通设备,只有21.37%的企业拥有数控设备。据有效样本数据统计,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辅助制造(CAM)技术方面,仅有41.35%的企业使用,对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系统的应用就更少,企业经营管理粗放。这说明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手段为企业增产、增效的意识还有待提高,生产设备也有待改善。

2.6 加大扶持与政策指导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调研数据显示,在“贵企希望政府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哪些支持”一栏[3],有79.51%的企业希望得到资金支持,72.31%的企业希望有人才培养与引进,35.81%的企业选择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的支持,21.05%的企业希望政府调整农业装备供给侧结构性矛盾,18.75%的企业希望政府严厉打击“山寨企业”产品,让知识产权与技术得到保护,以期推进该省农业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

3 贵州省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推进农业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四五”是实现贵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更是推进农业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此,贵州需根据农村产业革命十二个特色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有效提高中高端全产业链农业装备的供给、农机农艺融合型全程机械化技术供给和高效型社会化服务供给,促进农业装备全程、全面、高质和高效发展[6],实现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和增产增效。不断研发高质、高效、节能和环保型且适宜贵州丘陵山地作业的特色农机和品牌农机建设,服务贵州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3.2 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升级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无论是生产条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为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机遇。2019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议采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引进改造和原创设计相结合,大中型和小型农机相结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山地农业装备创新体系。实现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与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融合、农机与农业大数据融合发展的趋势[3]。引进先进管理、智能制造技术和设备等为贵州农机装备品质提升、效率提升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3.3 构建农业装备产业创新生态链

贵州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究其原因除了科技创新投入较少外,未加强农机人才的培养才是导致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建议健全新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农机类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农机人才;引导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农机研究与实践,加强农机人才与其他装备制造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与之形成交叉,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农业装备产业商业模式,聚集人才、社会资本推进资金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构建农业装备产业创新生态链。

3.4 加快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继续对耕整地机械、排灌机械等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免征增值税,继续实行农业装备生产制造和加工维修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农机、大马力农机装备及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或创新型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落实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等支农惠农政策。

3.5 构建农业装备产业生态圈

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必须要以“三产跨界融合”为抓手,构建农业装备产业生态圈。通过工业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跨界融合,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工业化、农业装备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农业装备生产制造方式的转变;通过农业装备制造业与互联网、信息产业的跨界融合促进智慧型农业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农业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促进农业装备的销售模式、农机使用和售后服务的升级。农业装备制造业通过与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构建从人才流动、农业装备研发、农机生产制造、农机销售与服务、农机使用与维护的产业生态圈,推动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 结论

文章通过对贵州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调研,全面、详细掌握了企业的规模、发展概况、产品类型、生产能力和科研水平等,寻找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立足企业实际情况,挖掘和探索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措施和途径。提出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契机,以聚集创新要素为核心,以“三产跨界融合”为抓手,建构贵州农业装备产业创新生态链和生态圈,推进贵州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和结构优化,促进贵州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助力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业装备农机调研
沃得农机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CHAME 丞华农机展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