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曼丽和48名蜡染画娘

2021-04-14德强

莫愁·智慧女性 2021年4期
关键词:蜡染长卷苗族

德强

宁曼丽

贵州丹寨县城一座普通三层小楼里,零散地坐着几十名苗族画娘,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把小小的蜡刀,在布面上细心地描绘?。这里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宁航蜡染”,创始人名叫宁曼丽,画娘们都喊她“宁妈妈”。

12年前的宁曼丽不会想到,自己一个关于谋生的举措,改变了四十八名苗族女子的人生轨迹。大家共同缔造的“东方第一染”,也变成了她一生放不下的事业和责任。

三顾排莫村

丹寨,藏在贵州大山深深的褶皱里,貌不惊人,却有着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东方第一染”的苗族蜡染技艺,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蜡染保持着原生态的形式,蜡是蜂巢里提取的蜂蜡,染料是蓝靛草的茎叶经过石灰浸泡、发酵而成的蓝靛膏,画娘们以蜡为墨,以刀为笔,以布为纸,把脑子里最美的画面呈现出来。

2009年,宁曼丽来到丹寨,看到精美绝伦的蜡染后,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人们告诉她,在丹寨一个叫排莫村的寨子里,所有女性都会画蜡染,那里的蜡染是最漂亮的。于是,宁曼丽花了整整一天时间,走到了连公路都不通的排莫村。

“那时候我觉得,那么漂亮的蜡染,卖完了就没有了,但如果找到人来做,就可以挣更多的钱。”宁曼丽十分坦诚地回顾自己的初衷。

来到排莫村的宁曼丽试探性地问:“如果有一天把你们带到丹寨县城去做蜡染,你们愿不愿意?”她们说不愿意,因为蜡染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母亲教的手艺,并不是可以用来赚钱的东西,而且在她们的认知里,每个人都会蜡染,谁会花钱去买呢?

被拒绝的宁曼丽没有灰心,两个多月后,她拎着一些礼物来到排莫村。村民们依然热情地招待她,但再次拒绝了她的邀请。

隔了不久,宁曼丽第三次走进排莫村。没想到,这次竟然有三个画娘站了出来。

她们的年龄都已超过40岁,有一位已经60多岁了。她们的想法很简单:出去做两三天试试,如果不开心就回来。三个画娘在宁曼丽租的工坊里画了一个月的画,月底,宁曼丽给每人结了600元工资。画娘们回家后,宁曼丽非常忐忑,不知道画娘们这一走还会不会再回来。

三天后,三个画娘回来了,每个人后面还跟了几个人。原来,这三个画娘带着工资回到寨子后,整个寨子都沸腾了,所有人非常惊讶:蜡染竟然能赚钱?

不久后,第三批画娘来了。宁曼丽的宁航蜡染终于正常运转起来了。

坚守迎来转机

尽管画娘们的作品每一幅都十分精美,但用商业模式推动文化产品,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场打不开,差不多有5年时间,宁航蜡染过得非常艰难。

“我就是纠结—逃离—坚持,纠结—逃离—坚持,无限循环。砸了不少钱,2011年我过年回老家,把唯一的一套房子卖了,抱着不留退路的心态。但慢慢地,她们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我说要带着她们挣钱,但八个月都发不出工资的时候,她们没走。她们对我说,‘我们没有太多的本领,只有妈妈传给我们的手艺,我们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好,你就带着我们做一辈子吧。”说着,宁曼丽眼眶红了:“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有了使命和责任,大家把我当作依靠……”

宁曼丽带着画娘穿梭于全国各大城市,参加大大小小的展览,但越着急越不行。慢慢地,日子久了,大家也不急了,决定沉下心做事情。“于是就有了‘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这句话。我说,既然你们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我也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陪伴你们。相信中国这么大,世界这么大,一定会有人喜欢我们的东西。”

2015年的冬天特别冷,大家都不愿意回家,宁曼丽就到凯里黔东南州博物馆借了一套《百苗图》。这是清代丹寨的一个县令所作,他用手绘的方式记录了苗族的82个支系。宁曼丽生了一个炉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她把书上的故事和细节讲给大家,画娘们再根据自己听到的故事,把脑海里苗族各支系的农耕、劳作、生活、服饰、头饰等细节和场景用蜡染的形式创作出来。用了三个月时间,画娘们终于把长卷做了出来。

2016年5月,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专家到黔东南采风,来到宁航蜡染。宁曼丽从仓库里搬出《百苗图》长卷,打开给专家们看。专家们围着长卷拍视頻、拍照片,看完后说了两个字:“震撼。”

宁曼丽的眼泪一下就流了下来。

专家们说:“这幅长卷我们决定收藏了。不仅如此,每位画娘的作品都要收藏一幅,还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为她们做一次特展。”

那是宁航蜡染的一次转机。自此以后,画娘们终于盼来了订单,甚至有高校请画娘到大学讲课,运营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画娘正在勾勒精美蜡花

“商机越来越多,耳边不同声音也越来越多,大家要认识到:我们需要商业,我们特别需要钱,但一定要有度——不能丢掉灵魂,不能丢掉最本真的东西。”宁曼丽说。

防水传统的智慧

宁曼丽经常惊叹于画娘的智慧。

一次,染水“生病”了——颜色染不上布料。一个画娘说她有办法,但宁曼丽还是联系了北京一位业内顶尖的化学教授。她从染缸里取了两桶水,一桶用画娘的方式“治病”,一桶用教授的方式“治病”。三天后,所有人都惊讶——画娘那桶水被救活了,教授那桶水还没有动静。

画娘的方式非常淳朴:煮一锅米饭,“简单粗暴”地倒进了染缸。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也不知道。教授说:“我明白了,跟我的方法是一样的道理,你们再等三天。”果不其然,三天后,教授那桶水也被救活了。

教授解释说:“染不上布是因为染水里一种生命菌少了,而米饭放到染水里三天之后发酵,产生的菌群正好补充了原有的不足。”

画坊二楼的走廊里挂着一幅《百鸟图》。宁曼丽解释说:“按照正常思维,肯定是边画边数,但画娘不一样,把布铺平了,蜡熔好后,她就出去玩了。回来的时候,她捡了一百枚石子,画一只鸟,扔一枚石子,等石子全部扔完,一百只鸟就出来了。

整幅《百鸟图》构图精美,疏密有致,但仔细数数就会发现,画里多了一只鸟。宁曼丽问画娘,画娘不好意思地指了指画面中央的一只小小鸟,不好意思地说:“这只是超生的……”

因为这就是她所经历的生活,她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画进了作品里。

最早跟随宁曼丽的画娘王优里勒,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创作时从来不打底稿,大胆运笔,一气呵成,技巧娴熟,画面精美,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一个外国友人托人买了好多她的作品,非常喜欢,后来决心一定要到丹寨见她一面。终于见面后,他夸王优里勒:“老奶奶,你的画特别好,有一种毕加索的感觉!”

画坊里还有一个用左手画画的画娘,叫杨而朗。40岁时右手因摔伤截肢后,她只能学习用左手生活。杨而朗的蜡染作品《母爱》在第八届深圳文博会上获得创意金奖。靠着左手画画,这位伟大的母亲把儿子送进了中央美院。

如今的宁航蜡染,不仅有当时跟着宁曼丽走出深山的老一代画娘,还有不少年轻人。她们从各大城市的工厂流水线回到了丹寨,重新拿起蜡刀,把“母亲”们的手艺传承下去。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周晓序 2475496811@qq.com

猜你喜欢

蜡染长卷苗族
苗山深处蜡染忙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补妆
长卷
谈唐英与景德镇妙不可言的缘分
《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我的一生是宣纸的长卷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