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昆曲演员对杜丽娘“三进园林”情感变化的处理

2021-04-13韩静茹

参花(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杜丽娘牡丹亭

摘要:《牡丹亭》作为昆曲中的经典剧目,从明万历年间至今,以多种形式搬上舞台,历经400余年仍久演不衰。在这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中,女主角杜丽娘三次进园,同一个地点,同样的景色,却产生了不同的情感。本文主要论述杜丽娘三进园林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演员对角色情感的把握与表现。

关键词:《牡丹亭》 杜丽娘 “三进园林”

汤显祖作为中国明代的剧作家,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牡丹亭》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世界戏剧艺术珍品。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曾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可见《牡丹亭》的文学地位和它的艺术价值。《牡丹亭》一直以“情”贯穿始终,集中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论”。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牡丹亭记题词》)。”这句话应该是对杜丽娘的爱情观最好的诠释了。

在《游园·惊梦·寻梦》三折中,杜丽娘的情感是跌宕起伏的,时而喜时而忧,演员在诠释她的情感时,做到收放自如,准确传递情感,才能把汤显祖笔下原汁原味的杜丽娘呈现出来。

一、杜丽娘“三进园林”的不同情感

(一)一进园林时的惊喜与伤感

从全剧来看,《游园》一折是对于杜丽娘爱情意识的唤醒阶段,初进园林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年方二八的姑娘久居深闺,从未去过自家的后花园,所以在初进园林时,虽然思绪中渗出些许忧伤,但更强烈的是对这满园春色的惊喜与好奇。

春香将其领至花园,满园春色打开了杜丽娘的心扉,使她“沉睡”的内心得以苏醒,“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句既包含着她对实际景物的感叹,也包含着对自己单调生活的叹息,演员只有体会到了这一点,才能将这位名门闺秀的矜持、这位正值青春少女的欣喜,以及她细腻敏感且有见识、有勇气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现在舞台上。

随着[哆哆],【皂罗袍】开唱,在众多美景中,“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说的是满园的花都开了,唯有牡丹花总是落后,从而联想到自身,本该许配如意郎君的美好年华,却是独自一人孤寂冷清,这比初见美景时更加深她对爱情的渴望。

(二)怀着寂寞与眷恋的心情二进园林

遍赏花园回房后的杜丽娘逐渐解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对爱情的憧憬彻底爆发,从而导致她二次进园,在梦中和柳梦梅相会。以【山坡羊】作为梦前的序曲,表现出杜丽娘内心的寂寞难耐,这一段是赏景归来后杜丽娘的内心独白,也是她在梦中二进园林与柳梦梅相遇的引子。

“没乱里春情难遣”,这是暗示杜丽娘梦会柳梦梅的开始,一个“春”字把杜丽娘的思绪彻底流露出来,这时闺房里只有她一个人,所以没有了游园时的含蓄,更多的是毫无遮拦的直接表达,为之后柳杜二人草芥花眠的春梦做了铺垫。“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将自己这种伤春、待嫁的闺怨情绪明确直接地传达出来,现实生活中有她无法实现的“良缘”,又有她无法诉说的“衷怀”,所有她追求的、向往的爱情只能依托到梦境中去实现。

梦中,柳杜二人在园中相会的情节以【万年欢】这支曲牌作为背景,明朗轻快的节奏把甜蜜、欢愉的梦境烘托了出来。梦中二人“两情和合,千般爱惜,万种温存”,一种很强烈的依依眷恋、难舍难分的情感显露出来。结尾“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和《游园》结尾“观之不足由他缱”,这两句唱词在某个层面上有共通点,都表达了杜丽娘的恋恋不舍和万般无奈。这一“梦”是心中有了挂念的梦,所有的画面仿佛历历在目,却又不那么真实,由于对这朦胧梦境的留恋,从而为后面“三进园林”寻梦埋下了伏笔。

(三)在期待中“三进园林”却以绝望告终

《寻梦》是承上启下的一折,既有对《游园·惊梦》情境的交代,又有对“一梦而亡”的结局的预示。它以景色寻觅作为开始,逐渐转入梦中回忆,最后回归现实陷入绝望。前面是对《游园》中所见景色的“再复制”,是杜丽娘寻景的依据,而中间部分是对《惊梦》中美好梦境的再体现,到了最后,寻梦未果使杜丽娘产生了悲伤绝望的情绪。

【懒画眉】一段最后一句“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和【嘉庆子】中的“他捏这眼,奈烦也天”,把前两折杜丽娘无限憧憬美好姻缘的心情和梦中与柳梦梅厮磨缠绵的情境延续下来。此时的杜丽娘已经过了游园时的懵懂,她很清楚自己的内心诉求,否则她不会在梦醒后“三进园林”寻找梦中的他,《寻梦》突出的是“寻”,她满心期待地来寻梦中的人,寻来寻去,都不见了。

最终,杜丽娘的思绪从无限美好的回忆中被拉回到现实,而后她的心情一落千丈,跌入谷底。“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使其伤心绝望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她认为这些花花草草的生死爱恋都可以自由如愿,而她却被封建伦理所束缚,与其如此,她宁愿死去,葬在梅树底下,静静地与梅树相依为伴,了却此生。

二、杜丽娘情感变化的表演手段

(一)唱念

在《游園》中,进花园里第一句就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句话足以表达杜丽娘的惊喜。前半句“不到园林”是在跟春香交流,而后半句“怎知春色如许”更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地感慨,在念“怎知”时要放慢语速,使得杜丽娘的感叹之情更加强烈,慢慢抬起眼睛看向前方,一片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嘴角微微上扬,“春色如许”几个字连起来,语气和表演上既要充满喜悦,同时也夹杂着些许伤感,表达出她对花园美景的赞叹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游园》中杜丽娘碍于春香在场,在情感表达上有所收敛,到了《惊梦》中,杜丽娘将内心情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山坡羊】第一句“没乱里春情难遣”,在行腔中强调“里”字和“遣”字。“没乱里”即没有来由的,“里”字出口既有力又不失绵软感,“遣”即“排遣”,在这个唱腔中,意在强调“遣”,开头加入腔的处理,使她寂寞难耐、无处排遣的心情更为强烈地传递给观众。

经过梦里的缠绵,久久不能走出梦境的杜丽娘回到花园寻梦。一样的花园,一样的景色,却不见梦里的书生,因此变得伤心欲绝。【江儿水】这段唱腔既要把她的悲伤传达出来,又要不失大家闺秀的身份。“花花草草”带有感叹和羡慕之情,唱腔不宜太放,平缓唱出即可;而“生生死死”她更多地想到了自己,“死”字的腔宣泄出她对自由爱恋的渴望;“酸酸楚楚”带着对自己境遇的可怜,唱时声音逐渐低沉,表达出泫然欲泣之感。

(二)眼神与身段动作

杜丽娘在春香的搀扶下迈进花园时背对观众,一个好演员,背影也应有戏。背身的戏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在她惊喜中所见美景的一刹那背对观众,观众看不到演员脸上的表情,只能用肢体语言传递内心喜悦。但是单纯的肢体语言是僵硬的,必须从内心出发,再外化到表情和肢体语言上,背影着重看的就是身体姿态,直挺挺地立着,不仅没有美感,也触动不了观众产生共鸣,需要将身体站成子午式,用些旁腰,肢体动作、内心情感与气息以及眼神表情同时触发,这样的杜丽娘才能“活”起来。初进园林后,两个演员以舞台中线为点,左右分别站定。杜丽娘对春香说“不到园林”时用了一个双翻手,这是戏曲里的常见动作,表示“不”的意思,头微微低下,眼神微垂,切忌完全垂下。它不只是单纯地配合动作,眼神中同时看到的是遍地开满鲜花。这些美景诱惑着她,她的眼神向观众表现的是完全占据了她双眼的花园里的景致。

在《惊梦》中,“没乱里春情难遣”,左手兰花指在桌上画圈,腰和头配合着略微转动,眼神交替着看前方和手。张继青老师在她的《春心无处不飞悬——张继青艺术传承记录》一书中写道,“唱‘春情时先眼看右方稍上位置,似乎那里就是‘春,头转一个小曲线回到左后方,‘难遣再往前方转回去,身体随之也转,腰稍为前倾,这两个动作节奏就更清晰,加上演员带点娇犟的神情,有一股说不出的烦恼,坐立不安的压抑”。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认为张继青老师的表演是“虚拟而用实”,看远处时似是实,引领观众远方杜丽娘眼中看到的便是她向往的爱情,转回头时似是虚,有着少女心中的一丝娇羞,这种虚实结合的表演手段,展现出杜丽娘执着的爱情观。

随着“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惊梦》一折走向尾声,在这句表演中,梅兰芳大师的处理尤为细腻。1960年梅兰芳大师录制的《游园惊梦》中,可以看到随着唱腔,右手缓缓地指出,眼睛看着远方,杜丽娘还沉浸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缠绵的回忆里,当一切仿佛静止在美好中时,突然往下一沉的闪身,让观者的心也不由得像被掏空了一样跟着一沉。在观演时有同样的心境,演员能把观众带到自己的表演中,让二者的情感变化达到统一,这是表演的最高境界。而在回到现实的同时,她和柳梦梅共同的梦也随之变成了泡影,这一沉也把杜丽娘对梦境恋恋不舍的心情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寻梦》中杜丽娘回想到梦境时心里仍是娇羞惊喜的,“他捏这眼,奈烦也天”,这句是整折戲中唯一一句杜丽娘跳出角色,以柳梦梅的身份来重现二人在梦中厮磨的情景,也是由此从对景色的寻觅转换到了对梦境的回忆。“捏”字把扇子交到右手,左手攥起水袖背手,模仿小生台步,“奈烦”从舞台左后方跑至上场门前方双手内翻袖背手,“也天”右胳膊肘往前时,眼神虚实结合随着看向前方,再引领观众看向身体右侧的方向,重复两次。“天”字拖腔时眼睛从身体右侧缓缓看向左肩的方向,意味着回到杜丽娘的角色,立刻娇羞起来。这一连串模仿柳梦梅的动作把二人亦真亦幻的梦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三折戏从杜丽娘第一次进花园,到梦中在花园和柳梦梅相会,再到梦醒了又回花园寻梦,形式上有所重叠,但是感情上却是层层递进。同一个地点,同样的景色,杜丽娘每次进入花园的心情有所不同,正因如此,她每次看到花园中的景色时,内心情感饱满而复杂。揣摩透杜丽娘三次进园时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演员的诠释将杜丽娘的人物性格、情感追求演绎出来,使表演者与观者达到“共情”,是表演最理想的舞台效果。对演员而言,既要吸取前辈艺术家的表演精华, 又要以成熟的表演理论作为指导,加之自身准确地分析角色, 才能把汤显祖笔下的至情之梦完整呈现。

(作者简介:韩静茹,女,硕士研究生,北京途源文旅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杜丽娘牡丹亭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生爱好是天然”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