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硝烟处,这是我们向往的“CP”

2021-04-12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方志敏志强陈毅

“CP”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热词,其英文全称“Couple”含有情侣之意,在网络上衍伸为“组合、配对”。但很多年轻人不了解的是,在100年前,作为“共产党”英文缩写的“CP”就是当时的热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有志青年的志向就是加入“CP”。他们中有不少人在革命道路上牵手相爱,演绎出令百年之后的“Couple”们感动、向往的浪漫真情。

赠给我的心上人李女士

“To my sweet heart,Miss Lee.(赠给我的心上人李女士)May happiness be with you throughout the New Year.(祝愿新年快乐)”这张新年贺卡写于99年前,现收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封面上是一名女话务员的头像,下方写着“恭贺新禧”四个金字,卡片中间用绿色毛线固定,内页写着字迹优美流畅的英文。

寄件人陈毅安,19岁时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戴着眼镜的他俊朗清秀,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文弱。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中,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赞颂黄洋界保卫战,而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就有陈毅安。

1928年,陈毅安等人指挥两个连击退敌人四个团,守住了井冈山大本营。那年,他只有23岁,从黄埔军校毕业不满两年,可谓“出道即巅峰”。

因岁月动荡,陈毅安和女友李志强被迫分隔两地。和如今的异地恋男女一样,他会在信中向女友表白:“我也时常看见成群结队的女学生,但是我的心动也不动……”

他前前后后给李志强寄去54封信,仿佛在恋人的耳边说着情话——“你不要时常念着我,你去努力革命工作,你才是真正的爱我。至于我咧,我是永远爱你的。”“我的灵魂,我的宝贝,你的生日到了,我没有预备礼物,就赠一个KISS罢!”

1929年,陈毅安负伤回乡休养时,终于迎娶了心爱的姑娘。但没过多久,他又挥别妻子重返战场。

关山难越,就连通信也变得奢侈。1931年,李志强终于接到丈夫的来信,那是一封“无字书”。原来,陈毅安曾和她约定,如果他牺牲了,会托人给她寄去一封不写任何字的信。而他牺牲时,年仅25岁。

没有谁生而英勇,陈毅安也曾暗自悲伤,“恐怕他人笑我没有革命的勇气而不敢流泪”,但他深知唯有自我牺牲才能“建筑一个光明灿烂的国家”。

丈夫牺牲后,李志强仍悉心保存着这些信件。1983年,李志强病逝于北京,后人遵其遗愿,将她与丈夫合葬于井冈山。

你的名字是我念过最美的情诗

“细姩,我想把我名字当中,志敏的‘敏字送给你。”在电视剧《可爱的中国》里,方志敏对新婚妻子缪细姩(缪敏)说,自己身无分文,只有这样一件特别的礼物。

而比剧中情节更浪漫的是,方志敏后来给妻子取化名“李祥贞”,与自己所用化名“李祥松”,又是一对,都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他们没有鲜花、钻戒,有的是烽火、硝烟。革命者的爱情之所以分外浪漫,就是因为他们能为彼此摒弃许多世俗的欲望,甚至是献出生命。

方志敏夫妇在赣东北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都喜爱歌舞、戏剧,有时还会在工作之余一起排练节目。

1932年,敌人“围剿”愈加凶猛。那年冬天,他们唯一的女儿方梅出生,缪敏在转移途中扯断脐带,然后把这个哭声像小猫一样的女孩寄养在老乡家中。最后一次和女儿见面时,方志敏流着泪,抱起两岁的方梅亲了又亲。转身间,即是永别。

1935年1月,在降满大雪的怀玉山中,方志敏不幸被捕。不久,缪敏也落入敌手,被囚禁于与丈夫关押地一墙之隔的南昌女子监狱。

新中国成立后,缪敏和分别十余年的女儿终得相见。在方梅21岁生日那天,缪敏送给她一本“迟到”的成人禮——《可爱的中国》。这是女儿第一次触摸到父亲的文字,她渐渐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不得不抛下他最爱的人。答案写在父亲的遗稿中:“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1977年,方志敏的骨灰隆重安葬于南昌梅岭。缪敏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在安葬仪式举行的一个月前,这位曾与丈夫并肩战斗的革命者与世长辞。

如今,他们的女儿方梅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有时在睡梦中,她会梦到父母向她微笑,希望她生活幸福。

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

“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1924年,在上海赴广州的船上,望着平静的大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高君宇给恋人石评梅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1896年10月,高君宇出生在山西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一户有名望的人家。受父亲影响,他思想活跃,赞成新生事物,向往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锤炼,使高君宇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1920年,他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和邓中夏等人秘密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当年冬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

高君宇比石评梅大6岁。石评梅17岁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是进步女作家。

两人初识是在一次山西同乡会上。之后,他们谈人生、谈理想,高君宇还给石评梅修改诗句。

在山西博物院,可以看到高君宇写给石评梅的11封信。部分信笺已泛黄,红格竖栏间依旧散发着墨香。石评梅在信中倾诉“说不出的悲哀”,高君宇回信宽慰她:“世界而使人有悲哀,这世界是要换过了;所以我就决心来担我应负改造世界的责任了。这诚然是很大而烦难的工作,然而不这样,悲哀是何时终了的呢?”

信尾他鼓励石评梅:“愿你自信:你是很有力的,一切的不满意将由你自己的力量破碎了!”几页素笺,情意绵长。

1925年,高君宇因病离开人世,生命止步于29岁。石评梅在悲痛中写下著名散文《墓畔哀歌》。“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

3年后,石评梅病逝,时年26岁。根据生前遗愿,亲友们将她葬在高君宇墓旁。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刻着石评梅手书的碑记:“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是他们革命青春的写照。

(综合新华社讯、光明网讯等)

猜你喜欢

方志敏志强陈毅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向死而生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志强和淑贞
志强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