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流通数据的高校图书馆馆藏利用现状探析

2021-04-12孙卓睿

关键词:数据分析高校图书馆

孙卓睿

摘要:对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2009—2018年的流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馆藏资源、读者借阅量、借阅人群和借还情况分类统计,探究馆藏资源利用率降低的原因,提出全面优化借阅条件,提升借阅体验、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创新采购方式、阅读推广活动常态化、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读者交流模式等建议,为高校图书馆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馆藏利用;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 25;G 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1)01-0085-07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1.015

Abstract:By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irculation data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09-2018,as well as the collection of resources,readers,borrowing and borrowing statistic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reduced utilization of collection resources,and proposes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of borrowing conditions.It is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borrowing experience,innovate procurement methods based on the needs of readers,normalize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and use new media to innovate readers'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referen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collection resources.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data analysis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和知识交流中心,其丰富的馆藏以及特色数字资源为高校师生和各学院及部门的学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承担着服务育人和提高广大师生综合素质的基本任务。而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图书馆这个被称为大学的心脏的高校文化中心的活力似乎在逐渐减弱。首当其冲的就是纸质馆藏(以下简称“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在逐年降低,其中纸质图书的借阅量最为典型。纸质图书借阅量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出读者对本馆图书的需求情况和利用率,是反映图书馆的图书周转率和图书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是采编部门进行图书采购的重要依据,也是图书馆优化自身业务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的参考依据。馆藏利用数据能够预测未来的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可对各类图书的流通率进行推断,在馆藏建设上可调整学科布局、出版社选择等等[1-2]。因此,对馆藏利用现状进行探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有许多学者基于高校图书馆流通数据进行了研究,如候贺通过Apriori算法,对深圳大学2015级全体学生就第一学年的流通数据进行挖掘,发觉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传统的图书馆查询系统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存在服务盲点[3];马秀娟等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2012—2013年度的流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了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流通工作中的问题[4];周国正等以某医科大学图书馆在2010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的图书流通数据为基础,分析读者的阅读倾向变化以及對图书馆工作的影响[5]。本文与之前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时间节点较长,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2009—2018年度近10年的汇文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重点对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的原因进行探析,结合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具体历史变迁和政策调整,试图找出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原因,并进行对策分析,从而为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

一、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

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目前,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除军工路主校区主馆(即湛恩纪念图书馆)外,还有军工路1100号校区分馆、军工路南校区分馆(新馆舍在建)和复兴路校区分馆(中英国际学院图书馆)。历经百年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以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丰富且有自身特点,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兼及人文社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其中动力工程、光学工程、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工程学科的藏书具有一定特色[6]。

如表1所示,截至2018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近39万种,共150万余册,电子图书750万种。其中工业技术类的馆藏数量最多,种数达到11余万,册数44万余,占全部馆藏册数的比例为31.1%。其次是经济类图书,种数7万余种,册数24万余,占全部馆藏册数的17.2%。排名第三的是文艺类图书,种数5万余种,册数16万余,占全部馆藏册数的11.3%。本馆的图书分布主要是根据上海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学科特点,以突出理工特色兼具综合的馆藏体系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众多的文艺类图书则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流通数据分析

(一)馆藏量增长分析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馆藏资源建设,每年购入的纸质图书涵盖目前馆藏的所有科目,并对读者需求较多及受读者喜爱的图书有所侧重,如2012年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读者对莫言的书需求量激增,图书馆立即采购了多套莫言的作品供读者借阅。目前,本馆馆藏达150余万册,每年新增的纸质馆藏在5~6万册左右(见图1),占总馆藏的3%左右,其中包括图书馆自主采购以及读者荐购,基本满足了读者的新书借阅需求。

(二)借阅量分析

图书借阅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基础服务之一,也是读者接触最多的图书馆服务之一。借阅量的高低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本馆馆藏图书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同时也是图书馆采购图书和提高馆藏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图2为根据汇文系统统计模块统计出的本馆2009年至2018年的借阅量。如图2所示,在新媒体时代和数字资源的冲击下,本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借阅量从2009年的24万册降为2018年的10万余册,降幅可谓非常明显。笔者认为本馆这十年的借阅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年至2011年,这三年的借阅量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均在22万册以上且并未出现巨大的降幅,反而在2011年还有所增长,这一阶段可谓是图书借阅的“蜜月期”。第二阶段为2012年至2016年。2012年是本馆图书借阅量的一个拐点。在这一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电子设备终端的普及,本馆图书借阅量跌破20万册,降为18万册,降幅相当明显。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进行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的接触率每年都在增长[7]。且2012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突破50%,而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93.7%是18~49周岁人群。因此在读者多为青年人的高校图书馆,纸质书本借阅量受到了明显的冲击,借阅量大幅度下滑。随着电子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数字阅读的推广,本馆借阅量在这一阶段逐年下降,但降幅不是特别明显。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甚至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也应逐渐把馆藏资源建设从纸质文献建设向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倾斜。电子资源有更新速度较快、内容获得方便、便于查询使用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多的读者在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电子文献资源,因此纸质图书的借阅率下降也并非偶然。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大多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对于新兴的阅读方式接受度较高,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纸质馆藏利用率受到了影响。

(三)借阅人群分析

不同于其他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借阅人群主要是本校的师生且主要用途是为广大师生的科研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借阅人群可广义分为本科生读者、研究生读者和教师读者。笔者以本馆为例,根据图1的数据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09、2012和2017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统计借阅人群分布的变化,得到如图3所示的借阅人群分布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本馆的借阅人群分布存在比较明显的变化。2009年借阅人群中本科生以75%的比例占了借阅总人数的绝大部分,研究生和教师的借阅人群分布相对较少,只占约25%。这可能是在这一时间段本科生的人数基数较大的原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显示,本科生的借閱人群比例在逐渐下降,而研究生的借阅人群分布比例在逐年上升,教师的借阅比例基本维持不变。这一数据的变化可能与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数量在不断加大和研究生读者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习积极性较高均有关系。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借阅人群进行借阅需求分析,如本科生的基础学科需求、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需求、教师的课题研究需求等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推广,可使目标群体更好地体会到推广效果。

(四)借还分类统计

笔者依旧选取2009年、2012年和2017年为统计分析对象,对本馆的借阅图书做分类统计。如表2所示,从马列哲学到历史地理的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比例除文学艺术类外均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其原因可能在于此类图书的更新速度较慢且有较多的数字资源给予补充,读者可以从很多其他渠道获得此类图书的阅读。以语言、文字类图书为例,每年6月份英语四六级考试前后这类图书往往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借阅高峰,甚至会出现“无书可借”的情况。而随着数字资源和电子移动终端的普及,语言类图书的借阅量下降得非常明显,从2009年的13.63%下降到2017年的7%,考试前后也不再出现借还高峰。而社科类图书中的文学艺术类图书借阅比例存在显著上升,究其原因可能与我馆调整相关借阅政策有关。2009年我馆规定的文艺类借阅册数为2册,在2015年调整为5册,最终在2017年调整为最大借阅额度内不限制册数,即最多可借30册文艺书。这一规则的调整大大刺激了读者的借阅热情,再加上阅读推广的实施,在社科类图书总体借阅比例下降的情况下,文艺类图书的借阅比例有了大幅的提升。

与社科类图书不同的是自然科学类图书的借阅比例稳中有升。其中工业技术类图书借阅比例占到总借阅比例的三分之一左右,且比例在逐年上升,2017年更是达到了36%。在整体馆藏借阅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工业技术类图书的借阅比例不断提升实属罕见。这与本校近年来的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攀升有很大的关系。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上海理工大学本身是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类高校,不管是在学科分类设置及课题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偏重于工科学科,因此读者对工业技术学科的图书需求量较大。本馆采编部门也比较注重此类图书的更新和补充,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也是借阅比例不断上升的因素之一。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其实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大力推广,很多新生甚至是入学多年的老生对图书馆资源的挖掘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以本馆为例,本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就是为读者提供非本馆图书的借阅服务,由专门负责的馆员帮读者通过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或各大高校图书馆借阅本馆没有的纸质图书资源。此服务方便快捷,弥补了本馆资源的不足,同时满足了读者多方面的阅读需求,但很多读者对此服务均不甚了解。遇到本馆无馆藏的图书,读者可能转为自行购买或上网查找电子资源,有些读者甚至选择放弃借阅,但如果了解馆际互借服务,完全可以在本馆官网上提交申请表格后,待接到“书已到达”的通知后至图书馆取书。图书馆提供一切服务的宗旨都是为读者服务,但如果推出服务不进行推广和宣传,效果则不甚理想。

猜你喜欢

数据分析高校图书馆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基于读者到馆行为数据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建议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