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LF背景下中外学生的反馈语特征研究

2021-04-12王希瞿莉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王希 瞿莉莉

摘要:反馈语作为一种会话策略,在交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旨在探讨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中反馈语的特征和作用。采用会话分析方式,对上海理工大学中外学生的课堂交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使用频率最高,短语反馈语最少;2)竞争性反馈语的使用频率远低于合作性反馈语;3)中外学生更倾向在与非本族者交流时使用反馈语;4)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频繁使用反馈语。本调查为进一步进行ELF会话特征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会话分析; 跨文化交际; 反馈语; 英语通用语; 中外学生

中图分类号:H 3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1)01-0034-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1.006

Abstract:As a kind of conversation strategy,backchannel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ac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s of backchannell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LF.With the help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the author studies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ents conversation in class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inds that 1) the frequency of non-lexical backchannellings is highest,while the frequency of phrasal backchannellings is the least;2) the uses of competitive backchannellings are far less than cooperative backchannellings;3)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ents tend to use more backchannellings with non-native interlocutors;4) the frequency of using backchannelling in foreign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in Chinese counterparts.This investigation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f ELF conversations.

Keywords: conversation analysi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ckchannell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ents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英语成为不同母语者之间交流的工具之一。自21世纪初以来,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的热点话题[1],相关的会话特征也引起学者们的讨论。在ELF语境下,反馈语通常被认为是交际双方积极参与会话的标志[2]。据统计,反

馈语在英语会话中出现的频率达19%[3],其高频率的出现引起学者们对ELF语境下反馈语的研究。笔者在知网上以“反馈语”为主题搜索,发现截至2020年3月1日刊登在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有25篇。其中,以英语学习者反馈语为主题的研究有4篇,这表明尽管存在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反馈语,但调查数量较少,同时以中外学生在课堂上的会话为研究材料的反馈语研究也较少。本研究将聚焦于ELF语境下中外学生使用反馈语的异同。

一、文献综述

反馈语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Friesc[4]曾在The Structure of English一文中提到“听者的反应”(listener response),包括yes、mhm等;Yngve[5]在此基础上提出“副声道信息”(back-channels);Sacks等人[6]提出话语重叠(overlaps);Jefferson[7]提出“认同回应”(acknowledgement tokens);Clancy等人[8] 提出“反馈回应”(reactive tokens)的概念。目前,学界对反馈语的定义尚无定论。

在反馈语分类上,Cogo & Dewey[2]根据反馈语性质将其分为合作性(cooperative)和竞争性(competitive)反馈语。根据反馈语的功能,Schegloff[9]将反馈语分为4类:1)补偿说话者的内容(self-liquidating),重复或意译说话者最后的话语;2)继续话语标记语(continuer),如uh、mhm;3)条件性参与话轮中(conditional access to the turn),如说话者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或忘词时,听话者给予帮助;4)和弦式(chordal),如问候、祝贺时双方的语言或笑声。Furo[10]进一步将反馈语按功能分为6类,即呼应语(如ah、uh)、回应表达(great)、重复、协助完成、非言语回应和简短陈述(thats great),该分类方法也被其他学者[11]借鉴。Iwasaki[12]则根据反馈语的丰富度将其分为3类:非词汇反馈语(如uh,mhm)、短语反馈语(如“honto?”“maji?”等表达听话者情感的日語固定短语)和实质反馈语(即任何有实质含义的短语)。这一分类方式为之后的反馈语种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郑群[13]在此基础上根据英语特征提出非词汇反馈语(如oh,um)、词汇反馈语(如yeah,fine)和短语反馈语(如I know what you mean),该分类使得研究者能够较为准确地进行反馈语分类。

从反馈语特征来看,根据胡健、徐宏亮[14]的研究,反馈语大多简短,过长的反馈语会造成前后话语的交叉和重叠。尽管反馈语可以出现在会话的任何位置,但出现于话轮转换相关位置或其附近的频率较高[11]。反馈语是否构成独立话轮,要看其本身是否位于话轮转换的相关位置,以及是否接过发言权。张廷国则认为反馈语支持发话人继续发言,且不会造成发话与受话的地位转移。Kjellmer[15]认为有些反馈语在话轮内部出现,有些则处于话轮转换的相关位置。此外,部分反馈语还可表达听者状态的变化(change-of-state)[16]。Heritage[16-18]认为“oh”可以表达听者收到信息后的询问、了解、评价等功能。其他语言中(如日语、德语)的反馈语也有相似功能[19-20]。另一方面,根据Xu[21]的观点,反馈语在构建和维护主体间的理解与交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交际中确保交流者沿着合理的对话方向顺利进行。

目前,国内外关于反馈语的研究多聚焦于:1)多语对比[8],如日语中反馈语出现频率高于英语等;2)句中位置[11-22],反馈语多出现于语法结构完整之后,但也有随机出现的可能;3)反馈语的人际功能[23];4)教师课堂语反馈语[24];5)言语反馈语与非言语反馈语[25]。

除上述反馈语研究,中国学习者反馈语也得到国内广泛关注。甄凤超[11]通过语料库发现,在考试环境中,学生使用反馈语的频率较高,女生使用反馈语的频率大于男生。另外,性别因素也会导致反馈语使用的差异[11,26]。通过课堂录音,舒静[27]发现,由于处于领导者地位,教师较多采用终端重叠而使学生的发言长度减少。

总体上,学习者反馈语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以中外学生的课堂交流反馈语的研究较为匮乏。随着全球高校交流的加深,中外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加,了解中外学生使用反馈语的特征将有助于跨文化交流。

二、研究开展

本研究将试图分析中外学生的课堂交流时采用的反馈语的特征、原因以及交际双方如何处理反馈语。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

业的10名中国学生(均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以及15名欧洲交换生(均达到上海理工大学交换生英语水平要求,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法国)。笔者随机各安排2名中国学生和3名外国学生为一组,共5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取会话分析方法[28],进行合作性和竞争性反馈语的实证研究。郑群[13]按照反馈语丰富度分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功能分类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重复性,本文将参照其分类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在郑群[13]的反馈语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将“yeah”“OK”等表示理解、赞成说话者的回应语作为没有实际含义的反馈语,即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因此,文中反馈语分为3类: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词汇反馈语(延续语)和短语反馈语,见表1。

(三)研究过程

研究者从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即在交换生的交换学期期间,将中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进行录音,此录音过程由小组内的中国学生完成并提交给研究者,除去由于背景音量过高、时长过短等无效课堂录音,研究者一共收集7段有效课堂录音。每段录音时间在10至18分钟,共计13 243词数,总时长约100分钟。录音内容大致为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国外推广中国传统戏剧或利用新零售技术在中国推广德国某品牌红酒。研究者根据Vienna-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语料库转录规则进行转写。最后,根据表1反馈语的分类规则对转写文本进行反馈语筛选。

三、调查结果及讨论

统计收集的数据,发现反馈语次数303次,合作性反馈语356次,竞争性反馈语有3次。显然,学习者采用合作性反馈语頻率较高。具体来看,中外学生使用合作性反馈语的角色类型分布如图1所示,交际双方为本族者时使用的反馈语少于非本族者之间的交流,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频繁地使用反馈语。

中外学生反馈语的特征将以合作性和竞争性反馈语进一步研究。由于收集的数据中合作性反馈语较多,笔者将会根据三种不同的合作性反馈语类型分别讨论。

(一)合作性反馈语

在三类反馈语中,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232次,词汇反馈语(实意单词或词组)组65次,短语反馈语59次。由此可见,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类型在合作反馈语中是中外学生最常用的类型。

1.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的特征

在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中,根据上文提及的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身份不同,具体次数频率如表2所示。总体上看,中国学生使用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频率高于外国学生,当双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时,交际者使用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频率高于本族者间交流。郑群[13]认为,本族语者的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使用频率高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本调查中在本族者之间交流时,外国学生使用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的频率高于中国学生,支持郑群[13]的结论,但在跨文化交流时,中国学生的使用频率更高。

根据笔者收集的数据,中国学生使用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多出现在话轮开始(如例1)和说话者将要结束话语时(如例2)。

例1 Chinese1:Uh.Its kind of like Tiktok.

German:Yeah.[Tiktok game.I know Titok.

Chinese2:[Yeah.Yeah.Yeah.

从该对话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向德国学生介绍“抖音”社交软件,当德国学生开始说自己也了解抖音,并将要进一步描述时,中国学生会给一个积极的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在此处中国学生连用3个“yeah”,表示对德国学生了解中国社交软件的一种肯定。

例2 German:You know like this proud of buying this and I feel like this YouTube was not,at least

people what I watch,they have stuff that you can buy it.But some like in your face time so they do cool video[that they travel around,or they[go somewhere.

Chinese:[Yeah[I know,I know.

German:Will they do this?and there is option to buy something but not the mandatory,you know?So,they dont,you know it feels a bit likes things you know.

Chinese:Eh,our video doesnt just sell products,the(products) arent just added onto the video like.

德国学生提出本国的“YouTube”不仅有推销类视频,也有关于旅行等其他主题的视频,可以看出德国学生认为“中国的自媒体是推销类自媒体”。由于中外学生对此产生分歧,符合冲突性话语特征,因此可看作是冲突性话语[29],中国学生在说话者前期说话内容中没有给出积极回应。随着外国学生的深入解释,中国学生之后表达对“YouTube”不同之处的了解,中国学生使用语气词回应“yeah”。随后中国学生进行两次“I know”回应并解释两国自媒体相似之处。可见,当外国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或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内容时,中国学生由于不了解,在外国学生说话的前期过程中处于静默状态,但随着外国学生的深入解释,中国学生会使用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以表达自己赞成或理解外国学生的话语。

另一方面,外国学生多在中国学生阐述观点或介绍某物时,使用反馈语,并非和中国学生一样在话轮开始时使用反馈语,见例3。

例3 (1)Chinese1:Yeah.They sell goods or they have a,uh advertise and,[uhm

(2)German:[Mhm

(3)Chinese 1:It,is kind of hil-put something on the video,the title is “My Favorite=

(4)Chinese 2:=He rec-he recommend[it and,uhm

(5)German:[OK

(6)Chinese 2:He pushes you to buy[it

这段会话是中国学生向外国学生介绍国内淘宝直播的特点和过程,外国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少发言。对话(2)中,德国学生在中国学生介绍了直播功能后再用“Mhm”表示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对话(5)中,德国学生在中国学生出现“recommend”的实意动词后用“OK”来表示对此了解,即外国学生较常在中国学生说话后半程表达在听的状态。这一点和中国学生在外国学生刚开始说话时采用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示意己方的参与程度有不同之处。此外,在例3中,有两位中国学生共同描述一个人物,当中国学生2发现中国学生1可能会对话题的表述产生困难或者歧义时,中国学生2 打断并解释中国学生1的内容,这种话题合作在高君、赵永青[30]的研究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2.词汇反馈语(实意单词或词组)的特征

在词汇反馈语(实意单词或词组)使用情况中,中国学生有32次,外国学生有22次,中国学生频率稍高于外国学生。从收集的数据来看,当本族者说话时,中国学生采用复述或与说话者内容相似的词汇反馈语(实意单词或词组),表达认同或补充话语,见例4。

例4 (1)Chinese 1:You know Li Jiaqi.He is a ve:ry[famous make-up.

(2)Chinese 2:[famous(.) make-up.He is a man.

(3)Chinese 1:He just like Jeffree Star,but not

(4)Chinese 2:Not like Jeffree Star.He sells things like“This good good good.”Just like

“[Buy it! Buy it! Buy it!”

(5)Chinese 1:[Buy it!Buy it!Buy it!

上述对话为两位中国学生向外国学生介紹国内“网红主播”。对话(1)中,中国学生1说“very”拖长音后,中国学生2认为说话者试图寻找合适的词语,于是补充“famous”,与说话者后续内容一致,随后听话者停顿后重复说话者“make-up”,即认同说话者话语。

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对外国学生使用词汇反馈语(实意单词或词组),多为重复对方说话中的单词来表达不解,寻求进一步的解释。见例5。

例5 (1)German:Is the uh,TRIP ADVICER fine in China?Can you use it?You know it?

(2)Chinese:My Homie?

(3)German:No,TRIP ADVICER.

(4)Chinese:TRIP ADVICER?

(5)German:Yeah.

(6)Chinese:Is that a travel agency?

(7)German:Yeah.A kind of.

这段对话是外国学生询问中国学生是否了解某软件。起初,中国学生未意识到外国学生在讲述一款新软件,所以中国学生向外国学生确认是否为之前提到的软件。当了解到为新款软件时,中国学生重复TRIP ADVICER,希望对方进一步解释,此时外国学生没意识到这一含义,从外国学生仅回答了“yeah”可以看出,于是中国学生进一步询问。可见,上升语调重复对方话语是请求阐述的一个表现方式。

3.短语反馈语的特征

在短语反馈语中,中国学生在外国学生作为说话者时给予了稍多的回应,但大致与本族者交流时回应频率一致。中国学生通常在外国学生尝试理解先前中国学生的对话内容时,做出肯定或进一步的解释,见例6。

例6 (1)Chinese:In China,you can be an idol,just trained to dance and singing.You can talk to people

(2)German:yeah

(3)Chinese:When you know talk show,you need to talk people like this and people will like you.

(4)German:yeah,[uhm

(5)Chinese:yes,[they are you-will trained to be trained in this way.

(6)German:So,they are trained fake?Do you think?

(7)Chinese:Yeah,they are kind of,you can know fake.They are acting people.

以上对话内容为中国学生向德国学生讲述中国偶像需要训练、培训行为规范等。在对话(4)中,当德国学生用“uhm”来寻找合适的语句时,中国学生为了能让德国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偶像,进行句子说明。对话(6)中德国学生认为中国偶像会进行包装训练,符合中国學生的表达内容,可以从对话(7)中印证,可见中国学生的短语反馈语实现了其交际目的。

(二)竞争性反馈语

录音中,竞争性反馈语多发生于本族者之间的交际。听话者反驳说话者的观点,见例7。

例7 Russian:Do you use YouTube?

Chinese 1:[Yeah,I(2.0) I have the VPN so

Chinese 2:[No,we cant use YouTube

可以看出,两名中国学生对于俄罗斯学生的问题采取了不一样的回答。当中国学生1回答“yeah”后,中国学生2用竞争性反馈语,表达出不同观点,中国学生1在停顿两秒后进一步解释。Schegloff[9]曾经解释竞争性反馈语产生的原因多为:1)会话参与者试图在话轮竞争中取胜;2)会话参与者希望结束本次话轮;3)反馈语说话者试图将其话语导向一个可预见的转换位置。本次的竞争性反馈语属于会话者在试图夺取话轮。两位中国学生对外国学生抛出的问题秉持不同意见,两人在一开始并没有一方屈服于另一方,都在抢夺发言权。然而,竞争性反馈语在本次数据收集中较为少见。

从数据可以看出,竞争性反馈语的比例远低于合作性反馈语。笔者认为造成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外学生对课堂讨论话题的熟悉程度不够高。由于话题偏向交际双方都较少了解的某品牌红酒以及戏剧,使得中外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较少发生文化或语言冲突。笔者猜测,中外学生在讨论具有争议性话

题时,竞争性反馈语的频率将会上升。第二,小组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不够高。由于课时为两周一次,双方学生交集较少,交流者尽可能避免采用竞争性反馈语,甚至避免会话被打断。同时,中外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使用的反馈语丰富度不高,以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为主,多为“uh”“yeah”及其变体,而在本族者交流中会出现丰富度较高、表示理解确认的反馈语(如exactly)[24]。此外,跨文化交流中反馈语的出现频率要高于英语母语者之间的交流,即时的反馈语促进交流,尽管有些反馈语是不必要的[31]。

从反馈语所处的位置来看,在本次收集的录音中,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和词汇反馈语(实意单词或词组)多出现在话轮内,支撑发话者的话语权,且不打破话轮。然而当发话者未意识到听话者使用反馈语的意图时,话轮就被打破。如例5所示,尽管听话者使用词汇反馈语寻求解释说明,但发话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听话者不得不打破话轮,提出自己的疑问。短语反馈语和竞争性反馈语则多处于话轮转换相关位置,往往伴随发话权力的更替,符合文献综述中提到的反馈语和话轮的关系。

四、结论

本研究发现,在合作性反馈语的三种类型中,中外学生都倾向于使用非词汇反馈语(延续语)。该类反馈语发音短,可以快速表达听话者意见,且不扰乱话轮,避免给说话者造成困扰。相比之下,词汇反馈语(实意单词或词组)次之,短语反馈语使用次数最少,这可能与学习者的反馈语掌握程度有关[11],或者听话者避免打断话轮。

本调查中,双方学生都更多地使用合作性反馈语同非本族者交际,可见合作性反馈语是跨文化交际中维持顺利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相比之下,外国学生更频繁地使用反馈语,笔者认为可能与学习者的不同母语有关,汉语较少使用反馈语[8]。由于反馈语的类型较多,分类较为复杂,其使用原因及功能也需进一步深入讨论,因此本研究结论不能完全概括中外学生的反馈语特征。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通用语是什么:“实体论”与“非实体论”之争[J].中国外语,2014(3):4-11.

[2] COGO A,DEWEY M.Analys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A Corpus-Driven Investigation[M].London:Continuum,2012.

[3] WARD N,TSUKAHARA W.Prosodic features which cue back-channel responses in English and Japa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32(8):1177-1207.

[4] FRIESC C.The Structure of English[M].New York:Harcourt,1952.

[5] YNGVE V H.On getting a word in edgewise[C]∥Proceedings of the 6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70:567-577.

[6] SACKS H,SCHEGLOFF E A,JEFFERSON G.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50(4):696-735.

[7] JEFFERSON G.Notes on a systematic deployment of the acknowledgement tokens “Yeah”;and “Mm Hm”[J].Paper in Linguistics,1984,17(2):197-216.

[8] CLANCY P M,THOMPSON S A,SUZUKI R,et al.The conversational use of reactive tokens in English,Japanese,and mandari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6(3):355-387.

[9] SCHEGLOFF E A.Overlapping talk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 in Society,2000,29(1):1-63.

[10] FURO H.Turn-Taking in English and Japanese[M].New York:Routledge,2001.

[11] 甄鳳超.学习者英语会话中的反馈语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3):62-68.

[12] IWASAKI S.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conversations:the floor structure and the “loop” sequence in Japanese convers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7,28(6):661-693.

[13] 郑群.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反馈语的语用石化现象研究[J].外语界,2012(2):65-73.

[14] 胡健,徐宏亮.反馈语的特征与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58-62.

[15] KJELLMER G.Where do we backchannel?:on the use of mm,mhm,uh huh and such lik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9,14(1):81-112.

[16] HERITAGE J.A change-of-state token and aspects of its sequential placement[C]∥ATKINSON J M,HERITAGE J.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299-345.

[17] HERITAGE J.Oh-prefaced responses to inquiry[J].Language in Society,1998,27(3):291-334.

[18] HERITAGE J.Oh-prefaced responses to assessments:a method of modifying agreement/disagreement[C]∥FORD C E,FOX B A,THOMPSON S A.The Language of Turn and Sequen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96-224.

[19] ENDO T.The Japanese change-of-state tokens a and aa in responsive unit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8,123:151-166.

[20] GOLATO A.Marking understanding versus receipting information in talk:Achso.and ach in German interaction[J].Discourse Studies,2010,12(2):147-176.

[21] XU J.Displaying status of recipiency through reactive tokens in Mandarin task-oriented inter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74:33-51.

[22] 何安平.英语会话中的简短反馈语[J].现代外语,1998(1):75,74,76-82.

[23] KONAKAHARA M.An analysis overlapping questions in casual ELF conversation:cooperative or competitive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84:37-53.

[24] 魏冉.纠错反馈和明示教学对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的影响[J].现代外语,2015,38(1):73-82.

[25] MESCH J.Manual backchannel responses in signers conversations in Swedish Sign Language[J].Language & Communication,2016,50:22-41.

[26] 张廷国.关于语言交际中反馈语支持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2,23(6):27-32.

[27] 舒静.大学英语课堂重叠话语的类型探析[J].語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3):127-131.

[28] FIRTH A.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lingua franca[C]∥CHAPELLE C A.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Chichester:Wiley-Blackwell,2013:1043-1047.

[29] 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31(1):1-6.

[30] 高君,赵永青.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的互动能力研究[J].现代外语,2019,42(6):779-791.

[31] TOLINS J,TREE J E F.Addressee backchannels steer narrativ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70.

(编辑:朱渭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因素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