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动态模型下对外新闻话语认知取效性研究

2021-04-12赵信娴

赵信娴

摘要:基于LexisNexis新闻语料库,以《中国日报》《中国日报美国版》和《中国日报欧洲版》有关“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报道为语料,综合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力动态图式模型、话语分析等方法定量和定性考察《中国日报》三个对外版本对“进博会”话语报道的差异及情感态度的异同。研究发现三个版本在进博会相关报道中态度保持高度一致性,在对外宣传中做到针对性传播,高度基于事实、实践而得出结论,塑造并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良好的取效性,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有力外宣媒介。

關键词:一带一路; 对外话语; 力动态; 进博会; 情态动词

中图分类号:H 3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1)01-0026-08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1.005

Abstract:Based on LexisNexis,this paper does a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s and accuracy of reports about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in China Daily,China Daily US Edition and China Daily European Weekly,with the analysis of force dynamics in model verbs.Results reveal that the versions maintain a high consistency in the related reports of CIIE and a high degree of conclusion based on facts,which has shaped a good national image and effectiveness,and that the three versions are powerful media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Chinas foreign news discourse; force dynamics;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model verbs

“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是社会学界、语言学界等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关于“一带一路”的外宣话语亟待改进,对外宣话语进行梳理与建议,是语言规划的当务之急[1]。以对外新闻媒体研究为主的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成为学界热点,相关研究涵盖三个重点:对外新闻话语体系建构[2-3]、对外新闻话语分析[4-6]和对外新闻话语翻译[7-8]。同时,重视转述对象差异、唤起新闻主题共鸣、深度报道澄清误解、视角贴近民众生活是对外新闻话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也是这些研究共同的主题。

该学术热点发展至今,我国对外新闻媒体是否已肩负起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成为亟需考察与探讨的问题。为研究我国对外新闻媒体的取效性,本文力求在力动态图式模型的框架下分析对外新闻话语的政治态度与传播效力。对话语构建力动态图式模型广泛运用于话语取效研究,如:国外的政治文本分析,揭示社交媒体的政治意义[9];国内的特殊用途文本分析,探讨文学文本、法律文本的取效性[10-11]。对话语进行力动态分析是识别政治态度的有力手段,但据笔者了解,在国内研究中却鲜有发现。

为弥补这一研究不足,丰富政治文本研究思路,本文以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相关对外报道为语料,以认知语言学力动态图式模型为框架,在对进博会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对外媒体话语建构的优势与不足,以窥探我国对外媒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建构现状。

一、理论背景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off & Johnson提出了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概念[12],认为意象图式是人们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简单的结构,意象图式有7种类型,其中包含力图式(force schema)。Talmy对Lakoff的力图式理论进行了补充,发展了力动态图式模型(force dynamics)[13](见图1)。力动态理论借用物理学概念,认为实体之间存在着力的相互作用,包括施加阻力以抵抗、克服、阻碍或移除另一实体的内在力量趋向。

力动态模型成立的首要条件是具备两个力实体(force entity);这两个实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实体的地位不同,承载注意力的、被前景化的焦点力为受力体(Agonist),用圆表示,与此对立的实体被称为施力体(Antagonist),用月牙表示(见图1(a))。

力动态模型认为,实体通过内在的倾向施加力量,该力可以是恒定力或短暂力,实体的内在力倾向具有双向性:趋向运动/作为或趋向静止/无为,在图1(b)中箭头表示趋向运动,黑点表示趋向静止;一般来说,由于受力体与施力体的相对性,在话语的力动态模型构建时只在受力体中标注内在力倾向性。另一个与相对作用力相关的概念便是力的相对强度,能以削减对方来表现自身倾向的实体就是相对强实体,在图1(c)中,命题中动词具有较强力的实体内用“+”表示,具有较弱力的用“-”表示。最后,根据力的相对强度,相互作用力会产生运动结果,命题的最终状态得以判断,在图1(d)中,最终状态为运动/作为时用横线上箭头表示,最终状态为静止/无为时用横线上黑点表示。

同时,Tamly率先提出并建议以力动态模型分析情态动词的根意义,即道义意义(deontic sense),并对以该模型分析情态动词must,may,can给出实例[14]。随后,Sweester认为,情态动词具有多义性,该多义性是从人类具体的、外在的生理感知隐喻映射到抽象的内在的推理世界[15],她援引Tamly的力动态图式,认为情态动词的道义意义表达的是外在的动力,可通过隐喻投射到内在心理领域,从而产生情态动词的认知意义(epistemic sense)[16]。此后,Tamly吸收了Sweester的利用力动态模型分析情态动词的认知意义的观点,并认为通过力动态模型分析情态动词的道义意义与认知意义,是识别说话人态度的有力手段[17],力动态图式模型理论至此发展成熟,为认知语义学视角的话语分析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二、实验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基于新闻语料《中国日报》(以下简称《日报》)的三个版本China Daily,China Daily US Edition和China Daily European Weekly有关“进博会”的报道,考察情态动词must、can、may对于态度表达的取效性,回答三个问题:1)《日报》三个版本对同一时事话题的态度一致性如何?2)《日报》三个版本是如何通过情态动词的道义意义来体现态度的?3)《日报》三个版本是如何通过情态动词的认知意义来体现态度的?

(二)语料来源

China Daily,中国国家英文日报,1982年创刊,是国内外读者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是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

China Daily US Edition,中国日报美国版,

2009年创刊,发行至美国政府机构、国家智库、重点大学、主要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含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

China Daily European Weekly,中国日报欧洲版,2010年创刊,受众定位于欧洲读者,获得2014年“最佳国际报纸奖”,中国媒体首次摘得该奖项。

(三)研究步骤

首先,在LexisNexis数据库中以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搜索,提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三个版本《日报》有关进博会的全部语料。然后,建立小型语料库:China Daily语料库(以下简称CD),共716篇,计3 220 524个字符;China Daily US Edition语料库(以下简称CDUS),共514篇,计1 836 682个字符;China Daily European Weekly语料库(以下简称CDEU),共162篇,计873 925个字符。接着,导入语料处理软件AntConc 3.5.8,利用词汇共现(Concordance)和文件预览(File View)[18],检索出must、can、may的个数,人工识别其道义意义和认知意义。再后,将所得个数频数标准化(即转化成每100万字符中出现的频数),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对所得数据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最后,对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作道义意义和认知意义的力图式模型构建,分析三版本对进博会的报道差异及情感态度的异同,探讨这三个版本对国家形象构建的异同与取效性。

三、结果与讨论

(一)态度一致性

情态动词分为肯定、否定和疑问形式,由于笔者自建的小型語料库中未见must、can、may的疑问形式,因此本文仅探讨这三个情态动词的肯定及否定形式。在三个版本中,can的总使用频数最高(见表1),由高到低依次为CDEU>CD>CDUS(304.4>262.7>241.7);总使用频数排在中间的是must,由高到低依次为CDUS>CDEU>CD(51.7>34.3>26.7);最后是may,由高到低依次为CD>CDUS>CDEU。

《日报》三个版本中,must更常作为肯定形式表达道义意义;同样,can更常作为肯定形式来表达道义意义,作为肯定形式来表达认知意义的次数则极少,这与Sweester[19]的研究结果一致;而may更常作为肯定形式表达认知意义。因此,《日报》三个版本都倾向于用情态动词的肯定形式来表达态度,用must和can表达道义意义,用may表达认知意义。

表2显示了《日报》三个版本对must、can、may的使用频数的对比情况。CDEU使用上述三个情态动词的频数最高,CD与CDUS均值基本相同。尽管两两一组共三组数据的均值与标准差存在差异,但差异都不显著(p1=0.972>0.050,p2=0.380>0.050,p3=0.609>0.050)。因此,《日报》三个版本的对外新闻话语在态度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有效、一致地报道时事新闻,进行对外新闻话语规划,树立国家形象。

语用因素会影响听话人对某一特定情态在不同意义域的理解。新闻读者对于不同意义域的新闻话语的理解也受语用因素的影响。下文将对在不同意义域的不同情态动词做力动态模型构建,并分析其传达的情感态度和想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二)道义意义的态度体现

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力图式与道义域的力图式存在映射关系。在物理世界,力作用于物体,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形变的外因。而道义意义指的是命令发出者使得主语有进行某项活动的责任或义务,主语所受的“力”是物理力在道义域中的映射。

1.must的道义意义及态度体现

must有两种主要意义:道义意义和认知意义。其道义意义表示义务(obligation)或必要性(neces-sity),也可理解为Its necessary for…。must直接作用于句子主语,迫使其向一个动作方向前进,施力体聚焦于受力体到达目的,而不在于受力体为达到目的排除的其他行为。

由表1可知,must在《日报》三个版本中出现的总频数不尽相同,并且都更常作为肯定形式来表达道义意义,并且,根据表3,must的两种意义域的肯定/否定形式在CDUS中出现的频数均值最高,其次是CDEU、CD,但t检验结果显示,这种差异并不显著(p1=0.316>0.050,p2=0.508>0.050,p3=0.229>0.050)。因此,《日报》三个版本对迫使情态must的使用保持一致。

例1 …First of all,the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accord more attention and support to companies.It is important to care for both the total number and layout of company headquarters…[20]

在例1中,受力体是“中国政府”,根据原文,施力体是“智囊团”,运动目的是“给予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受力体的内在力倾向是“趋向运动”,力的互动结果是“运动”:中国政府需要去达到运动目的,施力体是“相对强实体”,受力体是“相对弱实体”。图2表示must以肯定形式表达道义意义的例1的力动态模型。

因此,例1表明,智囊团认为中国政府必须给予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笔者发现,在《日报》三个版本使用must的道义意义时,其主语大多是“中国”“中国政府”“中国企业”等,而不是其他国家或地区,这说明《日报》在表达迫使态度时,多为进言献策型,同时表明国家也有能力、有可能性完成期许目的,重点突出本国发展。

2.can的道义意义及态度体现

can可以表示能力(ability)、可能性(possibi-lity)和允许(permission)[21]。在道义域中,can修饰主语,表达主语的能力、允许[22],其道义意义表示受力体有潜力做某个行为。

can在《日报》三个版本中出现的总频数不尽相同,且更常以肯定形式表达道义意义,据表4,can的两种意义域的肯定/否定形式在CDEU中出现的均值最高,但据can的t检验结果,这种差异并不显著(p1=0.575>0.05,p2=0.472>0.05,p3=0.509>0.05)。因此,《日报》三个版本对能力情态can的使用保持一致。

例2 …Expanding imports of high-tech products and services can accelerate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and advance a transition to reliance on technology advantages from reliance on low costs and large quantities…[23]

例2中,受力体是“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进口”,施力体是某种阻碍(如进口扩大不到位),运动目的是“调整和升级经济结构”,受力体的内在倾向性是“趋向运动”,扩大进口有望去调整经济结构,因此力的互动结果是“运动”,受力体是“相对强实体”,施力体是“相对弱实体”(见图3)。

因此,例2表明《日报》认为扩大高新技术和服务的进口能够排除其他阻碍以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这体现对外新闻媒体对扩大进口能带来效益的信心,表明对国家政策的支持并恰当有效地进行对外宣传,很好地起到了新闻媒体有效外宣的作用。

3.may的道义意义及态度体现

与can相同,may起初有“能力(ability)”和“允许(permission)”两种道义意义,但在现代英语中,其能力意义逐渐消失,更多用can来表示允许意义[21]。该观点与本文研究结果相同,即,相比起may,can更常以肯定形式来表达道义意义。道义域的may表示受力体(主语)有望冲破施力体(潜在阻碍),且该抗力大小低于can所表示的抗力,也可理解为Its allowed to do…。

根据may的t检验结果(见表5),may的两种意义域的肯定/否定形式在《日报》三个版本中出现频次的差异不显著(p1=0.094>0.050,p2=0.299>0.050,p3=0.095>0.050),因此,《日报》三个版本对允许情态may的使用保持一致。

例3 …According to some comments,visitors sometimes have queue to take pictures alongside the tub in the store,which is filled with flowers…You may not like Stylenanda(韩国某时尚品牌),but you cant stop yourself from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store…[24]

例3中,受力体是“你”,在新闻中指消费者,施力体是潜在阻碍(如强加给受力体的力,使之达到“喜欢Stylenanda”的目的),“喜欢”是状态/结果,所以内在趋向力是“静止”,力的互动结果是“运动”,主语是相对强实体,潜在阻碍是相对弱实体(见图4)。

例3阐述的是中国进口韩国某时尚品牌,即使消费者有望移除“喜欢该品牌的强加力”这一障碍,也还是会爱上该店铺。但同时,移除该障碍的可能性小于can,说明中国不盲目接受外国产业进驻,而需要该产业具有竞争性、吸引力,体现出新闻话语的严谨与有效。

综上,《日报》三个版本在使用情态动词的道义意义时也保持高度一致性,表现出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体现出对国家建设的信心,同時在对外宣传中也做到针对性传播。

(三)认知意义的态度体现

道义意义与认知意义的对应不是简单的巧合或一个语义的两种作用,而是同一图式在不同意义域的表现。认知意义是指已知知识使说话人做出推理或得出结论,已知知识所产生的力是物理世界或道义域的“力”在认知域中的映射。

1.must的认知意义及态度体现

must的认知意义表示逻辑必然性(logical necessity)或显然推断(confident inference),可理解为the only possible conclusion is that…。前提条件足够充分,说话人能准确做出判断。

例4 …I would say peoples will overwhelms politicians prejudice and finally determines the policy.China-US cooperation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Trade concerns must not weaken confidence…[25]

该新闻是一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针对中美贸易中有人认为“贸易问题将会削弱人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而给出的答复与分析。

例4中,受力体是主语“我”,即该研究专家,施力体是前提条件,根据原文,前提条件包含一系列事实:外国公司从降低关税中获益;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金提高;更广阔的市场正在中国展开;中外合作趋势太强,无法阻止;等等。前提条件足够充分,使得受力体能够得出结论,其内在力倾向是“趋向运动”;由于“我”已经得出该结论,所以力的相互作用结果是“静止”,施力体是“相对强实体”,受力体是“相对弱实体”(见图5)。

因此,例4表明,基于充分现实条件给出结论是该专家表达观点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日报》刊登了这一观点也表明其同意根据事实得出结论的方式,这说明,对外新闻媒体话语注重事实,不歪曲实际,向外传播可靠、可溯源的观点。

2.can的认知意义及态度体现

can的认知意义是指其能够使说话人(受力体)陈述其对前提条件的观点,即,当用来传达可能性的时候,can被视为认知意义情态。can在此处可被理解为施力体(前提条件)使受力体(说话人)具备得出某个结论的可能性。

例5 …There cannot be a better host to an import exhibition than China.The country is celebrating this year its 40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a process that helped shift its economic structure from an agrarian nation to a global trade power,not to mention the fact that China is now the second-largest world economy and responsible for more than 30 percent of global economic growth…[26]

看向实例,例5中的受力体是《日报》编辑,施力体是前提条件,在此处指阻碍“中国是最适合举办进博会的国家”的因素,而“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大规模城市化、人民收入强劲增长”等事实成功移除该阻碍。受力体的内在倾向性是“趋向运动”,力的互动结果是“静止”,受力体是“相对强实体”,施力体是“相对弱实体”(见图6)。

因此,例5表明中国的一系列发展为编辑移除一切障碍,使其得出结论:中国是最适合举办进博会的国家。基于事实说话是对外新闻话语有效传播的首要义务,同时《日报》给出了一系列事实,能使读者清楚地理解新闻的意思,接受新闻的观点。

3.may的认知意义及态度体现

与can的认知意义相同的是,may的认知意义也是指施力体(前提条件)使受力体(说话人)具备得出某个结论的可能性;与can不同的是,may的施力体对受力体的力相对较小,即,前提条件相对不充分。此时may也可以被理解为Its likely that…。

例6 …simply being foreign is no longer such an allure to the Chinese consumer.This may have been the case 10 years ago,but no longer.Chinese consumers have now traveled abroad and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They are particularly savvy when it comes to buying online…[27]

例6中,受力體是某市场研究者,施力体是前提条件,根据原文,该前提条件是“现在仅仅因为商品是进口的已经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了”,内在力趋向性是“静止”,力的互动结果是“静止”,市场研究者是相对强实体,前提条件是相对弱实体(见图7)。

由图7可知,上述市场研究者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去推测过去的实际情况,但由于证据不足,不能确定过去情况的准确性。《日报》引用并赞同该推断,说明其尊重事实,不随意抹黑或臆测,体现出其严谨性,准确用词,维护了国家形象。

综上,《日报》三个版本在使用情态动词的认知意义时也保持高度一致性,高度基于事实、实践而得出结论,结论有理有据、可溯源,塑造和维护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日报》三个版本的情态动词的道义域和认知域的力动态模型建构,发现《日报》三个版本在进博会相关报道中整体态度保持高度一致性。三个版本对同一情态动词的使用不具备显著性差异,对不同情态动词表达的对外新闻话语态度体现出一致性;三个版本在使用情态动词的道义意义时也保持高度一致性,表现出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体现出对国家建设的信心;同时,三个版本在使用情态动词的认知意义时也保持高度一致性,高度基于事实、实践而得出结论,结论有理有据、可溯源,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这体现我国对外新闻媒体坚持用一个声音说话,对外新闻话语求真求实,讲好中国故事,坚持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良好的取效性,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有力外宣媒介。

本研究通过对比外宣新闻,弥补了国内对认知图式在新闻话语研究中应用的不足,为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的精准化传播提供了实证证据,从而推动对外新闻话语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4):48-53.

[2] 蒋国东.“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新闻话语研究[J].中国出版,2016(19):37-39.

[3] 司显柱,赵艳明.论对外新闻话语创新——基于中外媒体“中国梦”英语话语对比视角[J].中国外语,2019,16(3):97-107.

[4] 蒋国东,陈许.对外新闻中的“一带一路”——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2017,34(5):6-9.

[5] 董媛媛,田晨.对外新闻传播研究[J].中国出版,2017(18):49-52.

[6] 韩茹.“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话语分析——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新闻标题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3):96-97.

[7] 曾剑平,司显柱.论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生产与翻译:现状与反思[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84-91.

[8] 司显柱,王敬.论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的翻译策略[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92-99.

[9] LOU A.Viewpoint and image schemas in multimodal political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7,122:77-90.

[10] 江桂英,孙少文.言语行为中取效行为和取效效果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18(5):35-39.

[11] 吴淑琼.立法文本中禁止类言语行为的力动态研究[J].外国语文,2019,35(3):88-95.

[12]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3] TALMY L.Force dynamics[C]∥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Language and Mental Image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49-100.

[14] TALMY L.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J].Cognitive Science,1988,12(1):49-100.

[15] SWEETSER E.A proposal for uniting deontic and epistemic modals[C]∥Proceedings ofthe 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2:158-189.

[16] 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7] 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1: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

[18] ANTHONY L.AntConc(Version 3.5.8)[R].Tokyo:Waseda University,2019.

[19] SWEETSER E.Seman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change:a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y of modality,perception,speech acts,and logical relations[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4.

[20] WU J G.How to attract more corporate HQ to mainland[N].China Daily,20190909(009).

[21] COATES J.The Semantics of Modal Auxiliaries[M].London:Croom Helm,1983.

[22] COLLINS P.Th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modal auxiliaries” as main verbs[J].Kivung,1974(7):151-166.

[23] XINHUA.Latest tech set to shine at expo[N].China Daily,20181006(012).

[24] XU H.More than cosmetic changes[N].China Daily,20190316(018).

[25] MIN Y Y.Trade concerns must not weaken confidence[N].China Daily,20180818(021).

[26] DA SILVEIRA J C.CIIE opens new opportunities for Brazilian companies[N].China Daily,20181106(006).

[27] ZHOU D.Open for business[N].China Daily,20191102(027).

(编輯: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