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性需求角度探究建筑艺术形态变化

2021-04-12张名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建筑

张名伦

摘 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同价值体系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建筑艺术也对应着不同阶段的人类价值体系。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显示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体现着人类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内心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简单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种类型的建筑艺术形态应运而生,不仅在功能上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使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了寄托。

关键词:建筑;艺术形态;人性需求

人类社会与建筑是相互影响的,建筑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并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制约。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建筑的发展反映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影响着建筑的形态、尺度和精神内涵。

建筑不仅可以展现建筑师的内心情感,还可以展现广大人民在视觉、感官、内心精神世界等方面受到的刺激。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不管是从尺度、材料、色彩方面,还是结构、构图和自身独特的风格方面,都能够对不同人群产生不同的感官冲击,对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展现不一样的美。建筑本身就有美学属性,其贯穿形式美法则,比例、韵律、节奏、统一在建筑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结构很容易使人的内心产生触动,对人产生影响。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艺术形态

(一)原始社会建筑艺术形态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只关注自身生命,并不能顾及除自身生存外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所面对的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和与各种野兽侵袭的斗争,对于建筑的人性需求是解决生存问题,利用自然给予的屏障居住在地下、洞穴中、树木上。面对残酷的生活环境,人类追求抵御风寒、野兽侵袭、风霜雨露,维持生存的一寸土地。

随着生存经验的积累,人类开始走出自然给予的原生态居住环境,通过低级工具和双手创造保护自己的建筑形态。简单的建筑形态以自然赐予的、易于获得的资源为建筑材料,包括枯枝树木、动物的皮,还有泥土、自然石材,构建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场所,所形成的建筑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的茅庵草舍,对于美的追求仅仅是居住场所所铺盖的遮挡物。此时的整体建筑形态较前者具有飞跃性的进步,虽然建设的建筑形态只是用于更好地维持生命的运动,但确实是人类建筑艺术形态发展的一大步,人性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纪念性建筑艺术形态

有虚就有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对本质的思考集结于彼岸的世界,与宗教价值观一同产生的还有社会价值观。一部分人着眼于现实的社会,不再一味地把精神寄托在虚无的神、上帝、佛祖之上,开始思考人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凸显人的价值与意义。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推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作为重要推手的人出现,所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赫赫战功的英雄人物。人们为了纪念,建造了大量纪念性建筑,以达到认可个人生命价值和教育后人的目的。

人们在此价值体系中要想寻找到人生的意義,需要在社会中找到、明确自己的地位,并扩宽自身的道路,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有的为民族献身、浴血疆场,有的巾帼不让须眉,有的先贤圣哲对人类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有各阶层不断涌现出仁人志士,他们都通过建筑形态得到历史的认可,并被记载下来。不光是大量的英雄人物,大型的历史事件也以纪念馆、纪念碑等形式被建造出来。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人以建筑艺术形式得到世人的认可,整个人的生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整个社会也因此受益无穷。人性需求在此阶段受社会大观念影响,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也更具有纪念意义。

(三)现代性建筑艺术形态

现在,人们开始更好地审视自己,更多地考虑个体的意义,现代性的建筑艺术形态也与人们追求自我、真我的人性需求相契合。现代性的建筑充满着人性化元素,充满对感性生命的呵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境界开始提高并逐渐独立,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身个体的存在性,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系统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解放,逐渐从群体性单位到个体性转变。人的本质不再是抽象化的,人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中,追求自由的向往,才是完整的人。人们开始追求能够展现自身价值的东西,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每个人都想展现不一样的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也跟着迸发出异样的光彩。人们追求自身生命的情感体验,运用多种手段阐释人生,艺术的表达手段被完美运用在其中,生活也被艺术化,人们开始追求诗意人生等种种审美情趣。

由于人性需求的改变,人们追求放飞自我的价值观念,建筑的形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往统一形式化的格调,更多的是展现人们内心的诉求和当今审美情趣下的价值诉求。在形式上,强调艺术性,更加注重形式美法则,大胆使用流线设计,使建筑整体形态能够与人产生很好的互动对接;在空间上,注重空间的表现与运用;在环境上,注重内外环境关系的协调,以及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实用性上,更多考虑的是建筑能否满足更多的人性需求,如阳光是否充足、环境是否优美、空气是否干净、色彩搭配是否合理等。现代建筑展现的是人类的感性认知,突出建筑艺术与人性需求间的契合。

二、生态建筑艺术形态的出现

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自然环境也对人们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警报。传统型的建筑不管是从自身的美学价值来看,还是从人性需求的更高要求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在建造传统建筑时,由于对环境、生态方面的认识不深刻,没有使传统建筑发挥出对城市环境的良好效益,所以人们开始追求具有良好生态性的环境。

建筑的生态性设计并不等同于传统建筑设计,是把整体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而进行建设。生态建筑能够展现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且其受人类控制,具有调节空间环境的功能,整个建筑艺术形态并不是单纯的建筑物或者构造物,而是能够传递能量、使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生态系统。

生态建筑设计必须建立在生态设计的原则和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生态作用。生态建筑设计可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加入各种设计风格、设计流派,提升建筑的美学价值,既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诉求,做到人、建筑、环境相融合,发挥保护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的作用,还展现生态建筑的美学价值。

生态学思想的兴起,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建筑设计中无不渗透着生态设计的原则。因为生态建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受到冲击,开始更多地思考环境因素的影响,考虑建筑本身、场地、周边环境,在建筑从设计到建设,再到竣工的过程,无时无刻不贯穿着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场地调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具体建设过程中的细节都体现着浓厚的生态观念。

三、人性需求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展现

建筑并不是单纯独立存在的个体,现代建筑更多考虑的是融入城市建设中,人性需求中也更多考虑的是建筑之于城市中的形态美和实用性原则。建筑作为城市建设中无可替代的元素,是城市景觀中最核心的元素。城市是整体,建筑是局部,建筑的营造对于城市空间的展现是具有决定性的。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建筑开始的,不管是乡野还是大型现代化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一个个建筑艺术形态的拼凑,尤其是许多重要影响建筑,它们不仅仅是城市的名片,还是人们认识城市、感知城市的识别密码。除了标志性建筑,城市中还有一般性建筑,其大多以组群形式分布,这些正是离我们生活最近、最能影响我们的建筑形式。人们能够直接在其中生活、活动,亲自感受城市空间。

我们对于城市和建筑感受最深刻的是其体量和空间感,这也是建筑和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城市与建筑需要达到节奏与韵律、尺度、色调的统一协调,这样城市整体形象将变得更加和谐,并且能够映衬建筑之美,呈现我们所追求的城市景观设计之美。

四、结语

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价值体系的影响,产生了不一样的特点和建筑施工工艺,但它始终是围绕人性需求,以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己任的,使人在整个建筑艺术形态中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生命的诉求。

参考文献:

[1]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吴良镛.人居环境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刘先觉.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J].世界建筑,1996(4):55-59.

[5]林奇.城市的印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6]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
建筑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