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方法探索

2021-04-10周晓斐

新型工业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碎石建筑工程建筑

周晓斐

(甘肃华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50)

0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各领域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持续提高。地基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地基处理是干扰建筑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核心因素,是提升建筑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的核心环节;但就建筑工程建设现状而言,地基处理的技术性极强、质量把控难度较高,致使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环节存在诸多隐患。因此,如何以建筑工程实际状况为参考,选择适宜的方案和技术,是当代建筑工作者必须探究的关键问题。

1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价值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目标在于凭借加固、排水、密封、压缩、人工移位等措施优化建筑条件。第一,建筑工程的地基必须承担建筑物本身、建筑内部物体、人员和装修等的负荷。而由于建筑物荷载或填土引发的地基隆起等以及由于承载力不足引发的剪切破坏等,都将影响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基于此,建筑单位必须采取科学专业的地基处理办法,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以确保建筑工程的稳定性。第二,建筑工程普遍处于地下,而地下水是影响地基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筑单位可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预防地基建设过程中的流沙管涌和地基渗透等问题[1],优化地基的透水特性。第三,地基的动力特征是指在外界压力荷载过强,如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等状态下,造成的地基液化和振动下降等问题,因此,建筑单位可采取科学的地基处理方法,优化地基的动力特性,提升地基的抗震性能。第四,因特殊土质的支撑性能较弱,建筑单位可借助专业的地基处理方法优化特殊土质的性能,诸如:膨胀土的涨缩性能、黄土的湿陷性能等,以便为建筑工程提供优质的支撑。因此,地基处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可在建筑工程建设与使用过程中沉降、倾塌、倾斜等重大工程事故,推动建筑领域的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此外,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我国各地区的地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建筑单位在确定建筑工程建设方案时,必须以建设工程建设现场和附近的实际地理特征和环境因素为依据,选择最优的地基处理方案和建设办法,确保建筑物的耐久性、稳固性和安全性。

2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特征

复杂性、潜在性、困难性、多发性和严重性是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基础特征。

2.1 复杂性

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中国各地区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等存在巨大差异,受地理条件、气候特征、自然灾害等的干扰,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类型亦各不相同,主要存在盐碱地、软土、冻土等土地类型,极具复杂性。

2.2 潜在性

究其根本,建筑工程兼顾系统性与综合性,所有建设工序间联系紧密,建设过程中的任何细节问题都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严重干扰,尤其是地基建设。若地基处理方法不恰当,将引发极其严峻的安全隐患,威胁建筑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安全。

2.3 困难性

地基处理工作普遍属于地下作业,极具隐蔽性,极易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干扰;若地基处理工作存在问题,必须采取科学专业的办法处理地基问题、调整建筑工程的综合结构[2],导致其地基处理的难度极高。

2.4 多发性

地基问题是引发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关键要素;在自然灾害状态下,地基问题极易引发建筑物倒塌和倾斜问题,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最终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状况的出现。

2.5 严重性

地基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和根本,若地基处理的质量问题未及时解决,将引发后期返工,提高建设成本,影响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和工程效益。

3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方法

3.1 预压处理法

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中,地基结构缺乏稳定性等问题是影响地基处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地基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可知,地基结构欠缺稳定性的核心要素是地基较软弱、强度不足,进而引发地基失稳情况的出现。若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过程中,在地基上部填土的土质质较软,将引发同弧滑动、破坏地基整体剪切,或引发地基侧向位移,影响地基处理质量。在地基处理中,预压处理法可凭借一定重力荷载作用于地基部位,借助荷载力排除地基部位的水分,缩减土层空隙,加固和稳定地基,解决地基结构缺乏稳定性等引发的地基问题。

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是目前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过程中普及程度较高的两种预压处理法。第一,真空预压法。真空预压法主要运用于基坑较深的地基处理中,可凭借真空预压,改良地基深度(最深可为15米),提高地基的稳固性,满足建筑工程的建设诉求。此外,相关工作者可在地基内部设置排水井,预防因排水量过多引发的其他问题,规避真空预压法对其他环节工作的干扰,提高真空预压法的工作质量。第二,堆载预压法。堆载预压法是一种灵活性较高的地基处理法,包含砂井地基和天然地基两种形式。相关工作者在地基处理工作中可以地基地质为依据选择适宜的预压方式,提高预压质量,优化地基处理成效,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程度。

3.2 有机融合强夯法和碎石桩法

在建筑工程中,强夯法与碎石桩法的深度融合是一种运用频率较高、普及程度极高的地基处理法[3]。该地基处理法的原理在于:在地基上部建构一层复合地层,借助复合底层提升地基的稳固程度、承载力和强度,提升地基处理的成效。在地基处理工作中,相关工作者可提前勘察地基处理条件和场地,以勘察结果为参考确定地基处理的方法,以地基建设图纸为依据规范有序地完成地基处理工作,优化地基处理效果。第一,在地基处理工作开始之前,相关工作者可提前整好基层土,并在基层土中填入碎石等材料挤压密实地基土,展开排水固结巩固工作,规避土质空隙大、水分多的问题,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强度。第二,在地基处理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可以地基处理准备工作为参考,合理运用强夯法,借助夯点冲撞碎石桩体,将碎石充分融入土层,构建地基上部的复合地基层,紧密融合土壤与碎石,维护地基结构,强化地基结构的稳固性。

相较于其他地基处理法,有机融合强夯法和碎石桩法的优点较多,可有效改良地基的土层结构,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密实性,提高地基质量与建筑工程建设诉求的契合度。但在该地基处理法的运用过程中,若夯击力度过大,将破坏地基土层结构,无法实现地基处理的目的;若夯击力度过小,将影响土层与碎石的密实性,影响地基处理成效。因此,相关工作者必须精准把握夯击深度与力度。

3.3 挤密桩法

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中,若土质较软,极易引发沉降问题。土壤中普遍含有一定水分,若土质较软,则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压缩性亦随之提升,受荷载作用,极易造成地基沉降事故;若地基的渗透系数与固结系数较小,其沉降时间将随之延长,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其沉降时间可达几十年。面对地基沉降现象,相关工作者可运用挤密桩法,将桩管打进地基部位,产生一个孔,并在桩管拔出后,将砂石等材料填进孔中,展开夯实处理。而夯实处理可挤密土层,并借助原土层与砂石建构一个支承层——复合土层,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缩小地基的沉降变形幅度,提高地基处理成效。

4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发展趋向

4.1 机械化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机械化发展是建筑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地基处理方法与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比如,可变距双轴、深层搅拌机、高压注浆喷射设备等高科技机械产品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普及程度日渐提高,可全方位提升地基处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2 运用新型材料

处于科技时代,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应运而生。超细水泥、加筋材料等新型材料在地基处理中的运用可有效提高工程质量,推动地基处理技术、材料与设备的发展[4],促进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因此,新型材料的创新可带动地基处理技术、地基处理设备、地基处理材料等的创新与升级,新型材料的运用是地基处理的发展诉求,可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

4.3 创新处理工艺

地基处理工艺可促进地基处理技术的升级,真空预压法等新型处理工艺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运用范畴不断拓宽,具备优良的发展前景。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运用真空预压法,可优化地基处理质量,提高建筑质量。地基处理工艺的优化和创新是推动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诉求,可提高地基处理效果,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质量。

4.4 监测技术的发展

地基监测技术普遍应用于地基处理工作的前期和后期,以监测地基处理质量为目标,可为地基处理工作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在科技时代,监测技术日趋完善,监测技术的画面显示成效、监测成效、监测面积、监测建准度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地基监测技术的发展可满足地基处理工作的监测诉求,提高地基处理质量。

5 结语

地基处理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建筑工程的综合质量具备直接影响力。因此,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建筑单位必须深刻认知地基处理的价值,时刻关注行业发展现状,以地基处理的特征、难点等为参考,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诸如:碎石桩处理法、预压处理法、强夯法、挤密桩法等,改善地基条件,提高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期限,推动建筑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碎石建筑工程建筑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碎石神掌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CFG桩与碎石桩的比选设计
悲壮归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