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云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

2021-04-10尤功胜

云南科技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云南数字化

罗 靖,许 悦,尤功胜,武 卫,李 鑫

(1.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051;2. 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650118;3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 昆明650034;4. 云南省政务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650118)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国家及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文化、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数字文化消费需求极具意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起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数字文化产业以其较强的增长韧性和无接触优势,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作用,已成为加速经济复苏的“减压器”及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上频频发力,在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规制创新、动能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性探索,有效地促进了数字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长足进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增速迅猛,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2017年产业增加值达1.03-1.19万亿元,总产值达2.85-3.26万亿元。2018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6.4万亿元,占GDP比重的7.1%,在数字经济中占比为20.5%;产业数字化规模为2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1%,产业数字化部分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49%提升至2018年的79.5%。

1 云南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陆续出台了《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数字云南”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3年)》等政策措施,云南数字经济正在逐步释放发展红利。

1.1 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4 068亿元,占经济总量的22.8%,同比增长13.7%。数字产业化规模为278亿元,同比增长9.0%;产业数字化规模为3 790亿元,同比增长14.1%;数字经济就业岗位667万人,同比增长5.6%。截至2020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6 000亿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超过30%,数字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前20位,数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随着“一部手机”系列品牌、国家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刷脸就行”工程、数字小镇等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云南资源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正日益加快,数字经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当前,全省上下正全力以赴将云南打造成为西南地区领先的特色数字经济体、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产业高地、全国知名的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区。整体来看,云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从全国第三梯队向第二梯队迈进的跃升期。

1.2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积极引进文创企业,大力支持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影视、互联网教育、数字音乐等产品开发,旅游文化、远程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文化产业极大繁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建设及民族语言文化产品开发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兼具云南特色文化及东南亚南亚文化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集群。2016年、2017年全省数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26亿元、1004亿元,增速超过20%。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5.05亿元,占GDP比重为3.12%,分别位居全国第19位、第16位。

同时,云南积极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数字文创企业集聚,打造数字经济新亮点。截至2018年,全省13个州市共建成34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0家, 1亿元以上有20家;制定了《云南省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园区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考核监督及激励扶持等政策措施,引导符合园区定位的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了类别丰富、特色鲜明、主导产业强的特定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区域,有力推动了云南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以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景108文创园、M60文创园、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通过集群发展形成了区域联动、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合理分工的良性发展格局。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支撑不足

云南文化产业优势行业主要分布在广电、出版等领域,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优质内容供给不足、文化内容单薄、缺乏原创与同质化等问题较为突出。云南既缺乏像《国家宝藏》《国宝大会》等高端数字文化项目,也鲜有高传播度IP 转化成为IP精品;既没有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数字技术领军企业,也缺少像优酷、爱奇艺等新型数字文化新兴企业。此外,数字技术也未发挥其将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应有的作用。如省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现代精神、审美意味、载体样态融合方面与故宫还存在一定差距,数字化文创产品和服务衍生度还不够。

1.3.2 数字技术衍生文化产业新业态能力不强

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迅猛发展,云南没能像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一样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布局数字技术产业集群,技术驱动型公司极少在滇落户,缺乏原创性和基础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此外,由于对文化商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探索滞后,我省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提升主要侧重点还停留在数字化转化方面,而在产品研发、模式创新和内容创作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较弱,网络文学、沉浸式体验、电子竞技等新业态衍生能力不强。

1.3.3 缺乏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平台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平台来产生互动聚合效应。目前,云南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开发运营平台等方面投入不够,亟须建设完善高质量的数字化文化平台科技基础设施。此外,受资金和技术限制,中小型数字文化企业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不多,导致我省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全方位数字化转化,无法有效将现有的文化产品通过数字技术在更大范围交流传播。与此同时,云南数字文化产业聚集度还不高,众筹、众创、众扶等创新创业模式普及度不够,极大制约了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的高效融合。

1.3.4 复合型高端人才团队培引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不相匹配

数字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具有高要求和多元化特点。目前,我省缺乏专门针对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或培训机构,大部分从业者处于“边干边学”状态。各高校及职业院校尚未设置与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体系,缺乏各专业学科领域的岗位能力标准、课程标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产学研用协同度不高。急需培养和引进一批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实用型、专业型复合高端人才及团队。

2 发展路径

2.1 加强数字资源与内容供给

以数字资源与内容为核心,加快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服务和管理。加速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鼓励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等数字资源与内容创作。开发混合显示娱乐、智能家庭娱乐等新兴数字内容消费品。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加快用户生成内容(UGC)、专业生产内容(PGC)和AI 生成内容(AIGC)等创作方式创新发展。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2 建设数字内容平台

加快数字内容资源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引进数字内容生产企业,打造若干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数字内容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数字内容确权、定价和交易跟踪,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数字内容创新活力。

2.3 全力打造文化 IP精品

构建融通游戏、文学、动漫、影视、戏剧等多种文创业务领域的互动文化娱乐新生态,形成跨界融合发展的“Fans经济”,打造“明星IP+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的产业链及供应链体系。打造一批兼具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受众喜闻乐见、 具有 “滇” 字号特色的高品质文化 IP 。加大文化 IP 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多层次、立体化的 IP 运营方式创作高质量的文化 IP 精品。

2.4 加强数字文化高端技术装备研发

数字文化技术装备是保障优质数字内容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升级和重塑数字内容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快AI、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通用型数字技术对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要加快裸眼 3D、全息成像、4K/8K、VR、AR、超级感知等高端技术装备发展,为数字内容呈现和体验提供新的技术支持。积极打造“平台/场景+内容”“知识产权(IP)+技术”的新兴商业模式。鼓励数字文化平台企业朝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类方向发展,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生态。

3 相关对策

3.1 科学制定顶层规划

做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及规划指导,统筹推进全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尽快研究制定《云南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3-5年行动计划。建立全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协调领导机制,在省文旅厅设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进具体事项的监督执行,督促各有关部门、各州市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省文旅厅、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委、财政厅、大数据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配合做好本行业本领域数字文化产业融合提升工作。依托省文投集团设立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实施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将数字文化企业和项目作为主要投向,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项目保障。鼓励昆明、大理、丽江、版纳、德宏、红河、迪庆等州市,开展数字文化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动数字文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极具国际知名度的“数字文化名城”。

3.2 加快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建设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和共享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发展机制。支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大力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分类与标识、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多媒体内容知识化加工处理。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拓展数字技术及高端装备在会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应用。

3.3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打造一批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和要素保障的高能级载体。探索构建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数字技术原创产品研发、创新技术应用等公共技术服务。加快构建数字文化产业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突破虚拟现实互联网视频、3D 动漫引擎、智能嵌入支撑软件等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强化文化企业主体地位,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文化企业或文创园区建立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区块链、云计算、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共享。

3.4 培养和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团队

注重数字文化产业本土人才教育培养,鼓励高端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全力构建面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体系。加快实施一流数字文化学科建设示范项目,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注重艺术、文化、科技、商业等综合能力提升。完善原创作品的保护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数字版权保护的“大保护”机制,完善数字版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从业者创作数字文化作品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云南数字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数字化制胜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