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棉保卫战,关键是规则话语权

2021-04-09崔传刚

环球人物 2021年7期
关键词:污蔑耐克棉花

崔传刚

著有《智能投资》,译作含《剑桥中国经济史》《逃离不平等》等十余种,曾长期在媒体和风投公司任职。

最近,H&M、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服饰品牌拒绝使用新疆棉花的荒谬行径,引发了中国民众的愤慨和抵制,纷纷罢买其产品。这些外国企业一边赚着中国人的钱,一边毫无证据地指控新疆、污蔑中国,中国消费者当然会以牙还牙。

随着事件的发酵,我们发现,这些外国企业固然昧良心,但并非元凶,它们身后那个叫做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的组织及其幕后支持者,才是丑化和绞杀新疆棉的真正黑手。

BCI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既不掌握技术,也不生产棉花,却搞出了一套所谓的认证体系,意欲从道德制高点上监督棉花生产对环境及劳动者的影响,使棉花生产企业和服装制造企业受制于它。

众所周知,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把环保、劳动者权益打造成了一种政治工具,企业必须在这些方面符合西方标准,其产品才会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在棉花生产领域,BCI认证就像通关文牒一样,企业宁愿每年缴纳不菲的费用,也要得到其認证,包括耐克、H&M这种曾经在环保和劳工权益方面劣迹斑斑的公司。

受益于西方不断挥舞的政治大棒,BCI依靠类似欧洲中世纪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模式,在过去10多年里逐步变成全球最大的棉花行业垄断组织。如果不加入BCI,相关企业再优秀也难以成为国际大牌的供应商,更不可能进入欧美市场。BCI实际上变成了全球棉花产业规则的制定者,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不得不缴费加入该组织的原因。

尽管BCI是个瑞士机构,但美国国际开发署是它的重要赞助商,美国棉花协会、澳大利亚棉花协会也与其有密切关系。这使人们不得不怀疑,BCI之所以污蔑新疆不过是奉命行事,利用西方制定的规则来打压中国。

新疆棉事件暴露了西方组织及背后推手的丑恶,也再次说明掌控国际规则的重要性。西方国家最早靠坚船利炮、后来靠经济手段统治世界,如今则通过所谓的国际规则来牵制其他国家的发展。说白了,这些规则不过是某些国家维护自身霸权的工具。

不得不承认,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掌控方面,中国还在被“卡脖子”。从华为到新疆棉,现实一次次提醒我们:中国人还没有掌握国际规则的主导权。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凭借自身努力可以与西方企业公平竞争,如今才清楚地认识到,国际规则的制定者正利用规则打压我们,还污蔑我们“不遵守规则”。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固然要据理力争,必要时诉诸国际仲裁机构,并通过舆论斗争等方式予以谴责和抵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继续奋发图强,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参与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主动掌握话语权。相比于被动地抗议和抵制,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参与新规则的制定,更应受到从政府到民间的重视。

猜你喜欢

污蔑耐克棉花
棉花是花吗?
“污蔑台军”
雪白的棉花堡
试论三十年代《盛京时报》对中国抗日武装力量的污蔑性报道
赶不走的“小耐克”
耐克一哥地位遭遇空前挑战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
辨言语,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