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洱源县溪灯坪金矿V1号矿体探采对比

2021-04-09陈晓聪

云南地质 2021年1期
关键词:块段储量品位

陈晓聪,杨 波

(1.四川里伍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甘孜 626000; 2.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云南洱源县溪灯坪金矿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Ⅰ),兰坪-思茅褶皱带(Ⅱ),中排褶皱束(Ⅲ)东缘,即兰坪坳陷盆地中部东缘。自2007年起,矿山在前人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陆续开展了详查,先后探获冰碛、残坡积型砂金矿体6条(V1、V2、V4、V6、V9、V10),原生低温热液型4条矿体(V3、V5、V7、V8)。前者为主要矿床类型,资源占比较大,且矿体控制程度较高,达到详查程度。后者为次要矿体勘查程度仅能达到普查程度。近年来随着矿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试验的不断推进,对矿体形成过程及原因有了新的认识,为进一步分析了解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矿体资源变化情况,优化探矿工程网度、探矿工程的布置形式,更好地服务于矿区外围靶区勘查,提高矿块地质资料的准确性,扩大矿山建设规模,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本文对其中的V1号矿体的地质勘查与生产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比。

1 矿床地质简述

矿区内地质情况简单,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Qh)、第三系三营组第一至第三段(N2s3、N2s2、N2s1)、上白垩统虎头寺组(K2h)和下白垩统景星组上、下两段(K1j2、K1j1)。断裂不发育,仅在矿区西部和南部外围发育有3条断层,其中F2为近南北向逆冲断层(图1)。

图1 矿区地质矿产简图Fig 1.Sketch Map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Orefield

溪灯坪金矿为中型规模矿山,V1号矿体主要赋存于第三系三营组二段(N2s2)中,含矿岩石主要为岩石主要为硅化、褐铁矿化粉砂岩。围岩蚀变较强,主要有硅化(蛋白石化、玉髓化)、黄铁矿(褐铁矿)化、褪色蚀变。原生矿床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型金矿,矿体成矿后,受冰川等动力作用,形成冰碛、残破积物在动力作用下将矿体搬运至古环境相对低洼有利地段堆积,最终形成第四系松散堆积冰碛、残坡积型砂金矿体。矿体在平面上呈不规则的长条状,边缘港湾状,剖面上呈似层状裸露地表或近地表产出,在山坡位置形成厚大矿体,地形平缓处浮土层较厚,是矿区采矿剥离的主要区域。

地质勘查资料显示,矿体埋深0~29.90m,工业矿金品位为0.31~1.84g/t,平均0.91g/t,矿体厚度为2.00m~25.43m,平均8.86m。矿体顶板为第四系风化沉积物,底板为灰白色泥岩或黑色炭质泥岩。矿石为氧化矿,矿石的矿物成份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是自然金、褐铁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蛋白石及高岭土。

2 探采对比概况

溪灯坪金矿V1号矿体埋深浅,局部出露地表,矿区地形平缓开阔,采矿方式为露天开采。本着进一步了解矿体矿床地质特征、矿体赋存规律等,摸清适合矿山的选矿工艺,提高今后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服务于后期外围探矿工作,矿山进行了小规模生产性试验。在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对矿体西南侧边界采用探槽工程手段对其进行控制,重新圈定了该区域矿体边界范围。实验期间矿山开采剥离范围主要为3号~8号勘探线3号钻孔以西。在采矿过程中,同步进行了测量和地质编录、取样分析监测工作。对探采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从面积、厚度、品位、资源量等方面进行。

2.1 面积对比

矿体属冰碛、残坡积型砂金矿体,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块段面积用块段水平投影面积参加计算,水平投影面积直接在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图2)上,根据块段圈定范围用MAPGIS软件计算求得。并对探采对比面积进行了绝对误差、相对误差,面积重合率,形态歪曲绝对误差、相对误差计算详见表1。

表1 V1号矿体面积地质勘查和开采对比分析表Tab 1.Analysis of Correlation of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Area of Orebody V1

图2 V1矿体地质勘查和开采范围对比图Fig 2.Correlation Map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rea of Orebody V1

(1)矿体面积总体误差公式

绝对误差Sα=Sc-Su

相对误差Sr=(Sc-Su)/Sc×100%

式中:Sc—生产探矿圈定的矿体面积(m2);

Su—开采揭露的矿体面积(m2);

(2)矿体面积重合率公式Dr=Sd/Sc×100%

式中:Sd—生产探矿与实际开采面积重合部分(m2);其他符号同上。

(3)矿体形态歪曲误差公式(式中符号同上)。

开采实际增加的矿体面积Sn=Su—Sd

开采实际减少的面积Sp=Sc—Sd

矿体形态歪曲绝对误差Wa=∑(Sn+Sp)

矿体形态歪曲相对误差Wr=∑(Sn+Sp)/Sc×100%

2.2 厚度对比

开采范围内的钻孔根据揭露的采矿厚度和原钻孔揭露厚度综合计算,由于大部分块段均未完全开采,也未布施新的探矿工程加以控制,数据的对比仅对已开采完的两个块段进行分析。并分别计算出了厚度绝对误差、相对误差详见表2。

表2 V1号矿体地质勘查和开采块段平均厚度对比分析表Tab 2.Analysis of Average Thickness Correlation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Block of Orebody V1

块段平均厚度绝对误差Ma=Mc—Mu

块段平均厚度相对误差Mr=(Mc—Mu)/Mc×100%

式中:Mc—地质勘查圈定的块段平均厚度(m);

Mu—实际开采圈定的块段平均厚度(m)。

2.3 矿石品位、矿石储量、金属量对比

V1号矿体储量规模是矿区范围勘查发现的第二大矿体,矿体连续性较好,在生产试验过程中,通过生产实验监控数据表明:矿体边界范围、矿体品位、厚度与原地质勘查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资源量对比中,分别对矿石品位、矿石储量、金属量进行了对比详见表3。

表3 矿体平均品位、矿石量、金属量对比分析表Tab 3.Analysis of Correlation of Average Grade,Ore Amount;Metal Amount

(1)矿石品位误差公式

绝对误差Ca=Cc—Cu

相对误差Cr=(Cc—Cu)/Cc×100%

式中:Cc—地质勘查圈定计算的矿石品位(g/t);

Cu—实际开采圈定计算的矿石品位(g/t);

(2)矿石储量误差公式

绝对误差Qa=Qc—Qu

相对误差Qr=(Qc—Qu)/Qc×100%

式中:Qc—地质勘查圈定计算的矿石储量(t);

Qu—实际开采圈定计算的矿石储量(t);

(3)金属量误差公式

绝对误差Pa=Pc—Pu

相对误差Pr=(Pc—Pu)/Pc×100%

式中:Pc—地质勘查圈定计算的金属量(kg);

Pu—实际开采圈定计算的金属量(kg);

2.4 误差分析

2.4.1 矿体形态误差分析

勘查过程中由于揭露矿体面积较小,可观察的地质特征有限,探矿工程以钻孔为主,辅以少量探槽,勘查类型为Ⅱ类型,勘查网度为80m×80m。对矿体形成原因缺乏系统研究,认为矿体属于原生矿体,但随着矿山建设和生产试验的陆续实施,对矿体的形成有了新认识,认为矿体为冰碛、残坡积型,且矿体的分布范围及厚度严格受古环境控制。综上,造成矿体形态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期详查过程中对矿体成因和形成过程认知不足,是导致矿体形态误差偏高的主要原因;

(2)矿体边界范围的圈定缺乏系统性的工程控制,原勘查类型为Ⅱ类,实际勘查类型更为复杂,在资源估算过程中严格按Ⅱ类勘查类型进行外推,忽略了古环境对矿体分布的制约,储量估算面积比实际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矿体形态误差;

(3)勘查类型选择不尽合理,勘查间距过大,控制程度偏低,增大了矿体形态误差。

2.4.2 矿石品位误差分析

矿山实验过程中,为减少开采剥离量,同时兼顾矿山建设需要,除矿体边部外(ZK009和TC9),其余块段仅开展了局部表土剥离和小规模的采矿活动。矿石品位探采对比分析以块段平均品位进行统计分析,共计34个块段。由表4可看出矿体各开采块段总体平均品位正变0.08g/t,正变率8.16%。主要原因是在矿体形成后长期受雨水淋漓,下部矿体品位有明显的富集,致使部分块段开采平均品位较勘查块段平均品位高,最高相差0.56g/t。但局部块段平均品位也存在负变现象,主要分布于原勘查0线7孔附近,最高负变0.30g/t,造成负变的原因主要是在勘查钻孔区域有强硅化和褐铁矿化矿石,局部单样品位高达3.75g/t,致使单工程平均品位偏高,从而引起块段平均品位偏高,局部块段平均品位的负变减小了矿石品位的总体误差。

2.4.3 储量误差分析

经对探采对比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造成储量误差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矿体储量误差受矿体形态误差的影响,开采过程中矿体分布范围的变化直接导致储量误差增高;

(2)矿石品位的误差减小了矿体储量误差。

3 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V1号矿体的面积、厚度、品位、矿石量、金属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V1号矿体地质勘查资料与生产资料存在一定误差,但总体误差较小,基本能满足今后矿山的建设开发的需要。同时在勘探工作在勘查程度和研究程度方面也还存勘探类型和网度选择不合理等问题。

(2)由于现阶段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生产试验,大部分区域均未采到矿体底板,对未完全开采区域未实施系统工程验证剩余矿体厚度。因此,在今后生产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布施一定的工程对矿体保留深度进行控制,进一步完善矿体厚度探采对比情况;

(3)生产试验前期仅对矿体西南侧边界进行了控制,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建议对矿体边界采用探槽工程手段按一定间距加以控制,从新修编矿体边界,以提高资源级别;

(4)在今后生产过程中,矿山还应加强对生产数据进行系统收集,加强对矿体变化规律、成因等的研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用于指导矿区外围勘查和矿山后续生产。以期在区域内发现新的矿体,扩大矿山规模,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同时,也需针对矿体的不同成因及形成过程,寻求适合该类矿体的勘查网度和开发方式。

猜你喜欢

块段储量品位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基于三维软件资源储量估算对比研究
全球钴矿资源储量、供给及应用
资源储量估算中地质块段法与剖面法对比分析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浅析露天矿储量计算方法
地质块段法在卡而却卡铜矿区资源量估算中应用及注意事项
莱钢3200 m3高炉低品位冶炼实践
概率统计法在储量估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