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J2020紫光光诱松褐天牛技术的林间作业标准研究

2021-04-09邱家生汤昌文邵建英邱慧敏刘兴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12期

邱家生 汤昌文 邵建英 邱慧敏 刘兴平

Study on Forest Operation Standard of J2020 Purple Light Induced Pine Brown Longicorn Beetle Technology

QIU Jia-shenget al(Ganzhou Jindian Electronic Equipment Co., Ltd., Xingguo, Jiangxi 342400)

Abstract The control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stry pest control. Purple light trapp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control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installation position, suspension height, deployment density and recapture ability of light trapping devices. In this paper, the forest operation standard of J2020 purple light induced pine Brown longicorn beetle technology was studied.

Key words Monochamus alternatus; J2020 purple light; Forest operation standard

摘要 松褐天牛防治一直都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内容。在松褐天牛防治中,紫光诱捕是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对于光诱捕装置的安装位置、悬挂高度、布设密度、回捕能力等相关的研究较少。文中,主要就对J2020紫光光诱松褐天牛技术的林间作业标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松褐天牛;J2020紫光灯;林间作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S7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2–0001–02

1 研究背景

赣州市金电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自行研制了特殊的对松褐天牛具有较强诱捕效果的J2020紫光灯,但对光诱捕装置的安装位置、悬挂高度、布设密度、回捕能力等未见相关的报道,而这些应用的标准对于松褐天牛的光诱技术大范围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将为松褐天牛新的综合防治技术和方法提供作业标准[1-2]。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地点

试验地分别选择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社富乡鹭溪村(115°20' 35″E,26°11' 12″N)和万安县百嘉镇黄南村(114°45' 46″E,26°32' 12″N)2处,其中悬挂高度、悬挂坡位、布设密度、林分郁闭度等试验于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兴国试验基地完成;回捕实验于2021年6月在万安试验基地完成。试验样地均为马尾松纯林,树龄20~30年,平均树高7 m,胸径15~30 cm,地被植物为芒萁、五节芒等。

2.2 供试J2020紫光光诱捕装置

本试验选取赣州市金电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J2020紫光松褐天牛诱捕装置,该装置为黑色,通过太阳能供电系统外连J2020紫光灯。

2.3 安装方法

在林间定点选好安装光诱装置的位置后,就近选择具有林窗的空地安装太阳能供电系统,之后悬挂光诱设备。

2.4 数据记录方法

收集被诱虫时,放松绳索控制J2020紫光光诱捕装置下落,取下集虫瓶,收集和记录诱捕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数量,清理集虫瓶内杂物,结束后将诱捕装置拉回以前高度。

3 试验方案

3.1 悬挂高度对松褐天牛诱捕量的影响

试验时,选取不同树高且具有良好悬挂位置的马尾松作为悬挂J2020紫光诱捕装置的树体。之后采取上述方法,将J2020紫光诱捕装置的集虫瓶位置分别拉升到离地面1.0、1.5、2.0、2.5、3.0、3.5、4.0 m的位置,相邻光诱捕装置之间相距20~30 m左右。每一高度设置3个重复,随机排列。安装好后,连续观察1周,每日检查1次,按数据记录方法要求记录好数据。

3.2 悬挂坡位对松褐天牛诱捕量的影响

为摸清不同坡位对J2020紫光诱效果的影响,将J2020紫光誘捕装置布设的坡位设在山脚、山腰和山顶3处,J2020紫光诱捕装置设置的高度为2.5~3.0 m(集虫器底部离地面距离),相邻诱捕装置之间间隔20~30 m。每个坡位处理设3个重复。J2020紫光诱设备安装好后,按相同的方法收集和记录各光诱捕装置诱捕的松褐天牛数量。

3.3 布设密度对松褐天牛诱捕量的影响

为评价J2020紫光诱捕装置的诱捕范围,选取面积为8.04 hm2的马尾松纯林样地9块,样地间相隔400 m以上,分别安装光诱捕设备1、2、3套光诱捕设备,每个处理3次重复。将光诱捕装置悬挂至山腰的树体上,集虫器底部离地面距离2.5~3.0 m。光诱设备安装好后,按相同的方法收集和记录各光诱捕装置诱捕的松褐天牛数量。

3.4 林分郁闭度对松褐天牛诱捕量的影响

为揭示马尾松林分的郁闭度对松褐天牛诱捕量的影响,使用郁闭度测定器在试验地点中分别选择郁闭度为0.5、0.6、0.7、0.8的马尾松纯林作为测试样地,采取上述相同的方法安装光诱装置,并按相同的方法收集和记录各光诱捕装置诱捕的松褐天牛数量。每种郁闭度类型测定3次重复。

3.5 J2020紫光诱捕装置对松褐天牛回捕能力测定

本试验采取标记释放回捕方法评价自主研发的光诱设备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于2021年6月在万安县百嘉镇黄南村(114°45' 46″E,26°32' 12″N)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已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纯林作为试验样地。释放前,选择生长健壮、活动能力强的成虫作为测试对象,使用黑色记号笔在每个成虫右鞘翅基部进行标记。之后在试验样地中选择释放点,并选择晴好天气的上午将成虫在释放点中进行释放。试验重复3次,每次释放100头已标记的成虫。成虫释放后,以释放点为中心,分东、南、西、北4个方向,距释放点100 m处各挂1个J2020紫光诱捕装置,次日开始每日观察和记录每个光诱设备中的松褐天牛成虫,统计松褐天牛的回捕数量,直到连续1周未捕获已標记的成虫为止,并结束试验。

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不同悬挂高度、悬挂坡位、布设密度、林分郁闭度下的松褐天牛诱捕量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Tukey多重比较法进行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诱捕装置布设在不同高度的诱捕量

连续观察1周发现,随着诱捕装置悬挂高度的增加,松褐天牛诱捕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中前3 d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比较各高度下1周的平均诱捕量发现,悬挂高度明显影响光诱捕装置对松褐天牛的诱捕量(F=18.37,df = 6.140,P=0.000<0.001)。因而认为此光诱捕装置的最佳悬挂高度为2.5 m。

5.2 诱捕装置布设在不同坡位的诱捕量

将光诱捕装置安装在不同位置同样影响松褐天牛的诱捕量。统计分析表明:安装坡位明显影响光诱捕装置对松褐天牛的诱捕量(F=8.680,df =2.60,P=0.000<0.001)。尽管山腰比山顶的诱虫量多,但不存在明显差异;山顶的诱虫量多于山脚,但不存在差异(P> 0.05)。因此,安装光诱设备时,尽量将诱捕装置安装在山腰上。

5.3 不同诱捕装置布设密度的诱捕量

通过在8.04 hm2范围内布设不同数量的光诱捕装置来探讨最适的布设密度。结果表明:在相同面积内布设密度越高,对松褐天牛的总诱虫量越大;其中,布设3套光诱捕装置的诱虫总量分别是布设2套和1套的2.31倍和1.22倍。分析平均每日诱虫量发现,不同处理中存在明显的差异(F=53.389,df =2.18,P=0.000<0.001)。相对每个诱捕装置而言,布设1套光诱捕装置的处理中,单个诱捕装置的诱捕量最大。

统计分析表明:在相同面积的松林中,不同的光诱捕装置布设密度明显影响松褐天牛的诱捕量(F=7.726,df =2.18,P=0.004)。尽管布设1套较布设2套光诱捕装置的平均每日诱虫量高,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每套光诱捕装置可以诱集面积为8.04 hm2的马尾松林,可以达到最佳的诱捕效果。

5.4 不同林分郁闭度的诱捕量

不同郁闭度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林间郁闭度能够影响光诱捕装置对松褐天牛的诱捕量;松林郁闭度差异明显影响光诱捕装置的松褐天牛诱捕量(F=13.021,df =3.80,P=0.000<0.001)。

5.5 诱捕装置对松褐天牛回捕率

统计分析表明:松褐天牛成虫释放后每日的回捕率呈显著差异(F=27.622,df =14.30,P=0.000<0.001)。以累计回捕率来计算,发现3次重复的回捕率分别达到94%、85%和80%,平均回捕率为(86.33±4.10)%。这一结果说明自行研制的J2020紫光光诱捕装置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明显。

6 小结

从野外J2020紫光光诱捕装置诱捕试验中可以总结出以下林间作业标准:(1)随着光诱捕装置悬挂高度的增加,松褐天牛诱捕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提出光诱捕装置的悬挂高度不宜低于2.5 m;(2)悬挂于山腰的光诱捕装置对松褐天牛的诱捕量要高于山顶和山脚;(3)每套光诱捕装置可以诱集面积为8.04 hm2的林地,可以达到最佳的诱捕效果;(4)光诱捕装置对松褐天牛的诱捕量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郁闭度超过0.7时,其诱捕量显著下降;(5)标记—释放—回捕试验表明,光诱捕装置对供试松褐天牛的回捕率达到86.33%。

参考文献

[1] Petrice T R, Haack R A, Poland T M. Evaluation of three trap types and five lures for monitoring Hylurgus ligniperda (Coleoptera: Scolytidae) and other local scolytids in New York[J]. The Great Lakes Entomologist, 2004, 37(1): 1-9.

[2] 陈龙,林强,李俊楠,等.松褐天牛诱捕装置空间位置的野外对比试验[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4,34(1): 11-14.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