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莜面,那挥之不去的羁绊

2021-04-08吴晓雪

中国铁路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莜面姥姥家老家

吴晓雪

当年,我妈妈顺着乡村那崎岖的山路,走过大大小小的莜麦地,直到天擦黑了才走到县城,30里的山路把我妈妈的脚走出了两个大血泡,后来化了脓,一直到好多年以后还有两个隐隐的白颜色的晕圈。我妈妈当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走出这大山,到一个不用种地、不用除草、不用扬场(莜麦芒芒落到脖子里刺痒难耐)、吃饭不用去山下挑水、不用日复一日搓莜面、磨土豆粉、不用整日都吃那盐汤拌莜面的日子。城里人一定会吃得更好吧,会不会天天吃黄米炸糕呢?或者是白面条、肉臊子……县城的表姑家特意为我妈妈做了一顿汆莜面鱼子,说是鱼子,其实跟鱼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是把一小块儿又一小块儿加了淀粉的莜面在手心里搓一下,然后再摁扁了的样子 ,应该是看起来比较像小鱼罢了。我妈见县城里也吃这莜面饭,心里不免有些沮丧,晚间的时候就跟她的表姑说想找个不用种地、不吃莜面的人家把自己嫁了。她表姑就说:“你四婶改嫁的那家有亲戚在呼和浩特,你去碰碰运气吧。”从县城到呼和浩特的长途车票2.6元,我妈妈从家出来时带了5块钱。一个不大的布袋子里装的是几碗扁豆,还是潭底村的亲戚给带来的。表姑推搡着没让往出倒扁豆,说:“带去给人家哇,咱是自己人,不拘礼。”

我奶奶说就是看中了我妈妈老家是种莜麦的,以后就可以愉快地吃莜面了。我奶奶是东北人,偶尔供应的几斤莜面也做不好,蒸好的莜面成一坨子,吃起来黏黏的有些粘牙。拌莜面的汤子也不大对路,不是烩酸菜就是烩白菜,清汤寡水的难以下咽。

我记事的时候起,就是在奶奶家度过的。我奶奶说我一岁的时候我爸妈才在外面租房子单独过,可我并没有印象。我奶奶还解释说我妈妈有哮喘病,而且又怀了孩子,吃啥吐啥地折腾,身体弱,没法照顾我。我不大相信大人们的鬼话,想起来就哭闹一番,看见别的小朋友乱叫的时候就忍不住挥拳给他们一下子,所以我奶奶家总是有上门告状的家长。可我奶奶并不怎么责备我,点头哈腰的给人家赔了不是之后也不搭理我,这让我感到很没意思。那时候的约定就是“绿日子”,每到月份牌绿色的那天,我就可以回自己家待一天,我会把平日里搜罗来的“宝贝”都装在一个布袋里,有图钉、别针、旧螺母、药瓶子、绿颜色的玻璃,打针用过的针管儿、针头,还有一截一截的铅笔头……我不记得当年我家有没有饸饹床子,反正都是我妈妈手搓,用温热的水和面,然后就在面板上并排放三个核桃般大小的面团,用手按了仔细地往前搓,三根儿毛线粗细的莜面鱼鱼就随着我妈妈手掌的摆动扭来扭去的,面团变小的时候就再揪一块儿续上,所以我妈妈搓出来的莜面一笼屉往往只有三根。“绿日子”那天爷爷奶奶一早就起来了,我们步行大约两站地的路程,就到了我家住的大院儿,我每一次都高兴地又走又蹦。我不但给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带了礼物,还给妈妈做了一个用红色纱线缠的发卡,那纱线可是我帮邻居阿姨架了半天毛线才得来的呢。缠发卡用的铁条是妈妈给的,虽然是用纱线缠的,可这并不影响用它制作的发卡在大街小巷流行。

每一次我奶奶上门,我妈妈都是雷打不动的做莜面。我奶奶会在路过的小卖部买几根黄瓜,从家里带几个土豆,黄瓜切成细丝拌在盐汤里,土豆切细丝焯水拌成凉拌土豆丝,我爷爷奶奶会先盛一大碗土豆丝吃,剩下不多的时候加盐汤,再拌一些炝好的辣椒面儿、加一些醋,热热的莜面出笼的时候趁热拌着吃。

那一次,为了给我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我把准备送给妈妈的用红纱线缠的发卡悄悄掖在了妈妈放在炕梢上的衣服里,可遗憾的是我妈妈并没有发现,没有发现也不算啥,糟糕的是妹妹把半杯子水洒到了妈妈的衣服上。那是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衣,据说是当年妈妈最好的衣服了,等大人们发现炕梢有水的时候,那件被抖落开的衣服已经被染了色,星星点点的红色让我妈妈瞬间发了疯,知道是我塞进的祸根,立马就给了我两巴掌!我端着刚拌好的莜面还没来得及吃,碗就被震落到地上,摔两半了。我哭着去找被踩扁了的发卡,结果我妹妹又被我带回来的图钉扎了手,那只粉红色的废弃灯泡也在混乱中落地摔出了一声脆响……我妈妈就彻底爆发了,一手拎着我的后脖领子往外拽,一边气得直咳嗽,啸叫着问我能不能省点儿心?能不能让人们好好吃口饭?我被拎到院子里之后就不哭了,找了一根木棍蹲下去开始在土地上乱画。过了没多久我爷爷奶奶就出来了,也不喊我,在前面踢踢踏踏地走,我仰起头看我妈,看见她看着我的时候眼睛红红的有了眼泪……后来我妈妈回忆起那一段的时候,她说我在地上歪歪扭扭地写满了“妈妈”……我记得的是,那天我们走出老远了,我妈妈追上来,给我衣袋里塞了一只煮鸡蛋。

好多年以后我妈妈回忆说,那时我爸爸每月才挣30几块钱,抽烟又抽得凶,有的时候买8分钱一个焙子的早点钱都没有,还要跟院子里关系好的人家去借。借几次后,对方就会跟我妈妈商量,能不能不还钱,等秋后给些莜面就行,因为她们知道,我妈妈是不会亏待别人的,每一次给的莜面都比买的合适。我妈妈的莜面后来就去了北京,结果很快就被找上门来,询问我妈妈莜面咋回事?为啥蒸熟了成一坨子了,还一股子生莜面味道?我妈妈也不知就里,捎话回老家去问,后来老家有岁数大的老人说:“莜面恋家,出了内蒙古地界就蒸不熟了,要带老家的水或者老家的土,蒸饭和面用老家的水,或者蒸饭时饭锅里放些老家的土,不然就蒸不熟。”这种解释让我无比好奇,我妈妈就说她也是后来才知道,这莜面可有说道呢,叫作三熟:炒熟、烫熟、蒸熟。莜麦粒子要炒熟,和面的时候要用热水烫熟,上笼屉后要大火蒸熟。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口感。自认为得了制作精髓的我很快就得了手,在又一个“绿日子”的时候趁我妈妈不注意往蒸锅里放了一把土,并且在和好的面里也加了一小把土,蒸锅里的泥汤子让我妈妈疑惑不已,等吃到嘴里的莜面牙碜不已的时候我妈妈立刻明白了,犄角旮旯地寻了我,打了个哭爹叫娘!我奶奶对我妈妈打我的力度有些不满,可我毁了一大家子人的午饭,我奶奶也只能是耷拉著脸看着我妈妈把她的十八般武艺应用了一番。回去的路上我奶奶给我买了一根冰棍儿,看着灰头土脸、满脸泪痕,可见了冰棍儿马上喜上眉梢的我,我奶奶自己也红了眼睛,唉声叹气地跟我爷爷絮叨,其中就说了我妈妈不亲我的话,我一边享受地舔着冰棍儿,一边别过头用眼睛剜我奶奶:“奶奶,你不要总是背地里说我妈妈的坏话好不好?你上次不是说,我妈妈不亲我那我是从哪里来的?你还说,我妈妈打我都是因为我淘气,总是惹是生非……”我奶奶马上就黑了脸,恨恨地嘟囔着:“小兔子,白眼狼!”

我妈妈的乡音直到她去世都没有改,这让我多少觉得有些自卑,所以每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我都会说我的老家在东北,尽管我那时根本没有去过东北。而村子里的姥姥家我倒是常去,差不多每个假期都去,那个时候从县城到我姥姥家已经通车了,七扭八拐的山路对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来说非常刺激,眼看着前面就没路了,司机把方向盘转了好几圈,车子就笨拙地扭扭着,又转出路来了。姥姥家住在北面的梁上,我们坐的长途车是经过南面的梁,然后开往山西左云去的。姥姥、姥爷坐在炕上就能遥遥地望见我们从南面的梁下来,然后蠕蠕地往北边的梁上爬,即便有时候刚好不在窗户前看着也没关系,村子里来了生人大家都能看见,早有眼尖的跑来报信儿了:“赶紧生火哇,你家女子带着娃娃来了,你看那大包小包的,又没少给拿。”其实那些年也没啥拿的,供应的粗粮里面有红薯干儿,我妈会省下一些带回去给舅舅家的几个儿子吃,至于大包小包的,除了几斤大米、几斤挂面,多半是一些当季的蔬菜。姥姥家那边不适合种植蔬菜,往往是菜还没成熟呢天就冷了。夏秋季的时候我妈妈经常带的无非是几个牛心菜和西红柿、几根黄瓜,那时候的西红柿3分钱一斤,最好的“苹果青”也超不过5分钱一斤,可就是那样也经常没钱买。我奶奶家前面的园子里有个很大的果园,果子熟了就会分果子,每家十几斤或者更多,妈妈就会把酸涩的果子切片晾晒成果干儿,回老家的时候带给姥爷泡水喝。

在我看来妈妈的老家特别好,在南梁上就能看见姥姥家与众不同的白灰屋顶,再往下走的时候就看见姥姥家的烟囱冒起了炊烟。进屋就脱鞋上炕,我姥姥扭着一双解放脚,在一个瓷盆里和面,炝盐汤,我姥姥和我妈妈的做法不同,她是在一把菜刀的平面上推一种叫窝窝的东西,把菜刀放平,把一个面团儿放在菜刀上,用手掌压着推开,一个薄薄的面皮儿就成了,然后拎起来用食指顺势一卷,一个筒筒就成了,让那些小筒筒一个挨一个地站在笼屉里,看上去就像蜂窝一样。一笼窝窝做好以后,姥姥就会把另外一大团面在面板上擀开,然后把擦好的土豆丝均匀地撒在上面,用面皮一点儿一点儿卷起来,卷成一个长筒子之后用刀切成一个一个的菜卷,依然是竖着码放在笼屉里,像一个个长了草的大号蜂窝,上锅大火蒸熟,姥姥家同样是盐汤,却好吃得多。妈妈说:“姥姥家的是老盐汤,再加一些炝好的胡麻油,自然是好吃的。”说起窝窝,有一个笑话不得不说。某一年,我爸爸带姥姥去了趟北京,特意带老太太去了趟故宫,对那些奇珍异宝我姥姥没啥感觉,唯独对故宫墙上的瓷砖起了兴趣,一遍遍地抚摸着,嘴里喃喃地听不清在说啥,后来我爸特意问了一句,才明白我姥姥说的是:要有一块儿这个就好了,推窝窝光溜溜的再好用不过了……

姥姥家的莜面还有好多种吃法,有一根莜面条和土豆丝混在一起的,叫老鸹含财;有把土豆蒸熟、捏碎了加上面粉一起进锅翻炒的,叫傀儡;还有一种妈妈不怎么爱吃的做法,叫和和饭,就是把面粉撒进开水锅里,搅成一种很稀的糊糊,加一些土豆块儿,加几粒小米,再加一些盐,稀稀的不顶饿,尿上两次就饿了。可是我特别爱喝那种糊糊,姥姥说做饭的时候我就喊着喝和和饭,每次我妈都会黑着脸瞪我一眼,我姥姥就哄我说明天给我做,后来有一次我妈看我又嚷,就没好气地说:“你知不知道,那种饭是家里穷的揭不开锅的时候才吃的,只有要饭的才天天吃。”那时候我小呀,不无羡慕地跳着脚拍手说:“要饭的真幸福呀!天天都能喝和和饭。”结果是又被修理了一顿。

我爱吃和和饭不可以,但我妈妈爱吃的饭就成了最隆重的,那就是费时费力的抿八股,要把生土豆擦成稀糊糊,然后用土豆糊糊调莜面,还要在一种一个小眼儿、一个小眼儿的抿面床子上抿到锅里,抿到锅里的面鱼儿像小蝌蚪,滑溜溜的用胡麻酱一拌,特别好吃。抿面床子要求很严,窟窿大了抿出来的面不筋道,窟窿小了抿出来的面就随了汤,捞不起来。因为家里没有合适的磨土豆的磨擦,也没有合适的抿面床子,所以我妈妈试了几次做抿八股都没有成功。

也因为知道抿八股做起来非常费事,所以即便是回了老家,我妈妈也不提做抿八股的事。有一次我姥姥说村西的谁家做了一副好用的抿面床子,不如我们借来吃一次抿八股,结果那天我妈妈一连吃了三碗,撑得难受了好几天。我姥姥这才想起她的大女儿有多么爱吃抿八股,后来专门求一个外来的工匠给做了一副抿面床子,每次妈妈回老家的时候都给她做抿八股吃。可姥姥家有了抿面床子以后我妈妈回老家的次数已经少多了,家里有上学的孩子,妈妈的身体也大不如前,舟车劳顿的,没啥大事也就不怎么回去了。

在我的记忆中,每次跟妈妈去姥姥家,姥姥都会安顿我说:“听你妈妈的话,别气你妈妈,她有哮喘病,不能生气。”姥姥的话总是让我很沮丧,实际情况根本不是姥姥说的那样,记忆中,我妈妈打起我来一点儿都不哮喘,无论是巴掌还是飞脚,都特别有劲儿,经常把我打得宁死不屈。而我的表现是这边眼泪还没干,那边就又跑出去惹事了。根据众人的回忆,还有我个人的记忆,我小时候确实很调皮,一两岁的时候总是爱挠人,稍大一些的时候又增加了咬人,和小朋友玩儿的时候经常无缘无故地袭击别人,也总是会把人家刚刚笼好的小葱全部拔出来,会在人家接水的时候把脚丫伸到水桶的上边去……所以不论我在奶奶家还是在自己家,每天告状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那些年吃粮是要凭粮本购粮的,我妈妈就用姥姥送来的莜面跟周围的邻居悄悄地换别的吃食,隔壁的丽丽妈是北京知青嫁到本地的,她们家有时候就有北京的大米和挂面,也不知是做法不对还是咋的,反正那时候大米一点儿都不好吃,糙得很。可我媽妈依然视为宝贝,托顺车或是自己回去的时候总要捎一些给姥姥家。姥爷吃大米的时候也特别奇怪,用一个盘子蒸着吃,蒸好了拌一些白糖,因为姥爷当年在供销社工作,所以姥姥家只有姥爷有这个特权。我只见过姥爷的左眼,说是右眼在年轻的时候钉账本时因失手用锥子扎瞎了。记忆中我的姥爷会做月饼和糖饼,可是每年只有到了中秋才会做月饼,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才会做糖饼。从姥姥家拿来的月饼或糖饼会被妈妈放在一个瓷坛子里,每次每人只给掰一小块,感觉放好多天都不会坏。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年的冬天,姥姥家杀了猪以后,姥姥除了会送莜面,还会送一块儿猪肉来,那时候姥姥家的人特别爱坐顺车来,稍大一些我才知道,第一是坐顺车不用花车钱;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坐顺车可以多带东西,因为坐班车还要倒车,带多了东西倒车不方便。顺车路上要走四五个小时,那个时候坐顺车大都是坐在卡车的敞篷里,穿了棉袄的同时再穿一个皮袄,腿上也要再罩一件棉衣,即便是那样也还是冻得够呛,每次都是快冻僵了的那种。姥姥的鞋子是我最关注的,里面塞满了鸡毛,长的短的都有,我就会认真地把长的鸡毛挑出来做毛毽儿,姥姥看见了,再来的时候就会特意带一些长长的公鸡羽毛,这让我在小伙伴面前牛气十足。

我奶奶经常给我讲她老家的事,说她小时候她爹答应她,如果她放进小河沟里的纸船回来了,就带她去县城的表姑家,可是放进小河沟的纸船一只都没回来,她也就始终没去过县城的表姑家……我那时刚和奶奶学折纸船,就把奶奶早已折好的纸船放进门前的小河沟里,再用泥巴木棍把小船阻住,扯着嗓子喊:“奶奶、奶奶你快来吧,你的小船回来了,你可以去你县城的表姑家了……”我记得那天我把我奶奶惹哭了,我奶奶一边流泪,一边打开了那只折好的纸船,手心里,是一张湿淋淋的,绿色的日子……

我妈妈因为哮喘,只上过高小(那个年代对小学的称呼),一辈子都没参加过工作,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她每天除了咳喘,就是家里的一摊儿,那时家里住的是平房,我妈妈做饭之余也把屋子收拾得利利索索的。我妈的亲戚关系和邻里关系都特别好,她总是想着法儿的给院子里有要求的人把她们的粮食换成莜面。偶尔我姥姥她们村的大卡车会来城里给供销社进货,我妈妈就会招呼拉货的司机来家里吃饭,司机是我姥姥家房前老太太的儿子,我妈妈让我叫禾禾舅舅,我妈妈会给禾禾舅舅烙油饼或者吃捞面,我和妹妹要等到禾禾舅舅吃完了才能吃。每次我都会站在暗影里恶狠狠地盯着禾禾舅舅,我注意到我妈烙一张饼刚放到盘子里,热气还没冒尽呢就被吃掉了,禾禾舅舅可是个能吃,有的时候一张都不给我们姐俩留。可是禾禾舅舅拉来了姥姥捎给我们的和别人换的莜面,偶尔还有一个装在小筐子里的一层干草一层鸡蛋。鸡蛋是姥姥家的鸡生的蛋,虽然只有几斤,可也是那时候的稀罕物了。我爸坐在禾禾舅舅对面陪着,自己不怎么动筷子,乐呵呵地看着禾禾舅舅吃,一点儿都没有舍不得的样子。后来我就问我妈妈:“你不是爱吃莜面么,为啥不给他们做莜面吃?”我以为我妈妈会说他们在老家吃腻了之类的话,那样我就可以顺势说“你就是疼你家乡人,把好吃的都给他们吃了”。可我妈妈说的是不舍得给他们吃,还鄙夷地说我啥都不懂,就着咱们这儿的好调和,他们每人不吃二斤莜面才怪呢!我就听而不闻噘着嘴、翻着白眼儿看我妈妈,她嘿嘿地笑,小声地叮嘱我带着妹妹出去玩儿,别在这儿虎视眈眈地盯着,回头每人给我们煮个鸡蛋吃。

换不起莜面的邻居就可怜兮兮地远远观望着,前排一家的婆婆在一个傍晚居然拎了一双半新旧的胶鞋来,说家里人多,根本没有富余的粮食,能不能用胶鞋换一碗半碗的,想给有病的老头子做点儿莜面吃。我妈啥也没说,就把自己家的莜面给老人舀了两碗,让她把胶鞋拿回去,可老人坚持着还是留下了。后来再回老家的时候我妈妈把胶鞋给了老家一个孤寡的老乡,后来好多年之后,那老乡总会在秋后给我妈妈捎小半袋子老家的土豆和幾碗莜面来。那时候姥姥、姥爷已经故去了,舅舅一家也来了城里,老家已经没有亲人了。

我属于个性比较强的,说话做事可能是有些霸道,我并不觉得我妈妈不亲我,可我依然在有意无意间下意识地寻找那种裂痕,说是一种企盼也不为过,渐渐地有意无意之间,我和我妈妈说话的时候就有了明显的逆反,我把自己置身成了对立面,不断地否定和试图改变我妈妈的思想和做法……我一边担负着妈妈家的柴米油盐以及母亲的医疗费用,一边气呼呼地指责妈妈对她的亲戚以及乡亲的暧昧。有一次老家一个表舅来了,说是想要我的一个索尼小收音机,当时我早就不用那个小玩意儿了,可我毅然地回绝了,我妈有些不高兴,说我留着也不听,不如给了让他解个闷儿,我记得我当时很得意地冷笑,让我妈妈上街给他买一个去。对于我的婚姻我妈妈也有顾虑,听人说那家儿子是后姥姥家长大的,据说家里不亲,怕我以后因此而生闲气,我当时撇着嘴说:“那不是正好吗?都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同病相怜!”我妈妈听了我的话就哭了,之后这个话题再没提过……

带着那种无处安放的怨气,我毅然嫁给了那个在姥姥家长大的男人。锅碗瓢盆磕打的时候我妈妈也都是向着他说话,我老公挺有意思的,居然特别爱吃我妈妈做的莜面,他手脚比较勤快,帮我妈妈烧水、削土豆、择菜、洗菜、剥葱、剥蒜,吃完了饭马上就把碗洗了,不像我,干活儿磨磨蹭蹭、推三阻四的。我妈有啥话就爱跟我老公说,因为他从来不反驳她,还会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有一次我又说起了我是在奶奶家长大的话,我老公就很诧异地盯着我,老半天才说了一句话:“这有啥区别?”我没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孩子姥姥对你不亲吗?”他的话让我觉得心窝子被怼了一下,脑子里一下子乱了起来。

其实一直到我妈妈去世之后,我才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它似乎不在我妈妈那儿,而是在我心里。我发现当年不管我妈妈说啥,我总是有足够的理由反驳她,我认为她把家里的钱都贴了老家的亲人,所以孝顺爸妈的时候我都是以实物为准,拒绝给他们钱,而且每一次送去东西的时候都会追加一句:“别给别人啊!”每一次都能把她气得咳嗽不止,可我的潜意识里却是渴望和她沟通的,于是就隔三岔五地跑回去陈芝麻烂谷子的和她聊天,聊着聊着就聊扭了,然后就起了争辩,偶尔有说不过的时候,自己也气得掉眼泪。一次我三岁的女儿看我和她姥姥说话声音大了,立马站在姥姥身边冲着我大喊:“坏妈妈!你就会气我姥姥,你走!跑你的车去!”

女儿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之后的好多天我都没去妈妈家,其实从心里我也不想让她生气,可每次我俩都不能很愉快地聊天,我觉得自己心里似乎是有一根矛,时时都在冲着自己的妈妈。

如今我妈妈不在了,而我每隔七八天就会张罗着吃莜面,虽然依旧不会做,可是现成的莜面已经随处可见了,拌莜面的汤料也是品种繁多,热的最常吃,有羊肉、土豆、西红柿汤、香菇猪肉丁汤……凉的品种就多了,茄子、土豆都可以蒸熟了研碎拌在汤里,土豆丝、黄瓜丝、水萝卜、豆芽菜……都可以做凉汤。有一次我就问我爸:“我妈不爱吃热汤拌的莜面吗?”我爸爸沉默良久,说:“当年哪有猪肉、羊肉啊?光有大白菜和土豆,油也是供应的,没有油水的白菜汤,还不如醋汤子有滋味呢。后来有肉了,可是已经习惯了凉汤子了,主要是做起来不费事,你妈妈哪有精神做那么复杂的汤啊!”哎……我竟然没帮妈妈做过一次热汤。我妈妈去世以后吧,我竟渐渐地接受了莜面,可是却没学会自己在家做莜面吃,想吃的时候就去现做现卖的熟识的作坊买,有时候自己在家做热汤或凉汤,有时候为了省事,干脆就连拌好的凉汤也买回来了,为了加香,吃的时候另外炝一些花椒油,再加一些蒜泥。

每次吃莜面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暗暗地跟自己说:“这是我妈曾经最爱吃的食物。”

去年的一天,逛街逛饿了,我们随意进了一家山西面馆儿,墙上居然写着“抿八股”,一旁还有色香味呼之欲出的图片。我马上就要了一碗,从吃第一口的时候起,我的眼泪就再也抑制不住地流了出来,我妈妈要是还活着该多好啊!想吃啥都能买到,价钱跟吃一碗面是一样的,或者不想出门了还可以叫外卖,甚至不用下床就可以偎在床上吃……那一天,我的一碗抿八股吃了好久,哭一会儿、吃一会儿,不知情的老板娘不知道面里出了什么问题,忐忑而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几次想上前询问,几次又退了回去。临出门的时候我跟老板娘道了歉,说是抿八股太好吃了,让我想起了自己故去的妈妈,她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候,在街上还能吃到家乡的美味。

一转眼的工夫,我妈妈已经走了14年,每次吃莜面的时候我依然会想起我的妈妈,她说自己从16岁就开始喘,问她为啥不去医院看,她说老家在一个山沟里,医院是有一个,可是家里没钱。她还说她是家里的老大,挑水要到山下的街上去挑,可我姥姥家住在北边的山坡上,挑水要连着挑上两个坡,上坡的时候不能停,停了一来水桶没地方放,二来一停下来就没力气再往上走了。我妈妈自己总结说是挑水的时候就上气不接下气,估计是那个时候伤到了肺吧。

雖然我不会做莜面,可我妈妈也还是称赞我的,她最爱吃我做的疙瘩汤,我把鸡蛋磕进面粉里用筷子使劲儿搅动,用鸡蛋拌出来的疙瘩汤光溜溜的一点儿都不像用水拌的那么粘,炝了花椒油,汤里放西红柿、土豆丁,出锅再放一些香菜,我每次做都能得到我妈妈的夸奖。我妈妈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回去陪她,零点过了,我妈妈说饿了,想吃些东西,问她想吃啥,她就说:“你要是不嫌烦,就给我做点儿疙瘩汤吧。”我那天心里特别乱,疙瘩汤做得不太好,面多汤少,就像一碗浆糊,我妈妈却依然说好吃,稀里呼噜就把一碗吃掉了。

有了这一种不在父母身边的成长经历,我就比较注重跟女儿的交流,以至于女儿都嫌我有些唠叨了。我女儿呵呵地笑着说:“你还真能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借口,我记得你跟我姥姥说话的语气总是专横跋扈的,那只能说明我姥姥惯着你……”姑娘的话还没说完,我已经如雷轰顶了:我妈妈在惯着我!我妈妈不是不亲我!

可当年的我却浑然不觉!我妈妈走的那年我女儿13岁。女儿见我哭得伤心,就上前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了好了,你也可以问问我爸爸,我姥姥和他说啥了。我姥姥和我俩说,你脾气不好,让我俩顺着你点儿,别顶撞你,说是你爱生气,别把你气着……”我的眼泪早已经决了堤,我的思绪再一次艰难地回到了过去,我咋就没想过我妈妈当时的感受?我咋就没想过我妈妈会不会生气?我哭了那么久,想了那么久。后来的一天,我跟我的女儿表达了谢意,感谢她总是不跟我顶嘴,不论我说的对与错……我也感谢了我的老公,一直以来,我总以为给予他的都是呵护和爱,可现在我终于明白,是我把自己的情绪以爱的名义凌驾于亲情之上了。

每次吃莜面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妈妈,我知道,我想跟她说的话她再也听不到了,这一世的亲情就留在了这一世,今后,无论如何都不会再遇到了……

猜你喜欢

莜面姥姥家老家
最美是老家
乡下老家
乡下老家
姥姥家的“网”
姥姥家的小菜地
姥姥家的蒂园
姥姥家的小菜园
老家
爽滑劲道的牛肉时蔬炒莜面
赵匡胤:一文钱逼倒英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