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内效贴预防急性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观察▲

2021-04-07姜大勇金莉花缪东初赵景奇

广西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肩痛肩关节上肢

姜大勇 金莉花 缪东初 孙 博 赵景奇

(1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吉林市 133000,电子邮箱:369634854@qq.com;2 吉林省吉林市普仁中医院康复科,吉林市 133000)

肩关节半脱位(shoulder subluxation,SS)是一种继发性肌肉骨骼损伤[1],其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73%,严重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2-3]。有研究发现,肌内效贴有保护肌肉骨骼系统的作用,在支撑、稳定肌肉关节的同时不妨碍肢体正常的活动,用于治疗脑卒中后SS有较好效果[2-3]。以往的研究多为有关SS的治疗,而关于预防急性脑卒中后SS的研究报告较少。本研究观察肌内效贴预防急性脑卒后SS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吉林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7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首发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卒中致一侧上肢活动不便,病程<1个月。(3)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评分[5]≥25分,认知功能正常。(4)入组时无SS,活动肩关节时无肩痛症状。(5)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1)伴有影响上肢康复训练及影响肌内效贴干预的并发症的患者;(2)双侧上肢瘫痪患者;(3)既往有肩部损伤者;因肩周炎、颈椎病或心肌梗死等其他疾病引起肩部疼痛的患者;(4)对胶布过敏者;(5)不能配合完成研究,或已参与其他研究及治疗者;(6)伴有言语、心理功能障碍者。采用抽签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患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病程、病变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肌肉电刺激、针灸等治疗,1次/d,每周5 d,共4周。干预1组及干预2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贴布采用SKT-X-050(肤色)肌内效贴(国械备20151518,KT Tape K®,Nitto,Osaki,日本) 。两组均采用Ⅰ形扎贴法:患者取坐位,清洁贴扎部位,首先将患侧上肢肩关节外展50°,确定肱骨头与盂窝位置;盂肱关节外旋位屈肘90°,医者用自然拉力将肌内效贴拉开后固定在患者肩峰前侧向后至后侧小圆肌起点处;然后再将患者肩关节外展45°,将肌内效贴固定于患者肩胛骨上角内侧至肩峰上方,然后向前包绕肩关节,再向远端包绕上臂直至上臂中下段。干预1组持续贴扎48 h后更换1次,每周连续帖扎5 d;干预2组持续帖扎24 h后更换1次,休息24 h后再进行贴扎,每周贴扎3 d;3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比较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患侧SS的发生率及患侧肩痛发生率。(1)采用指宽触诊法诊断SS[6]:患者取坐位,肩膀呈自然旋转位,两手臂自然悬于身体两侧,拇指向前,若患者因肌张力无法将手臂自然放松悬置,则让其肩部保持内旋,肘部轻微屈曲,并将前壁放置于膝盖上测量。测量肩峰下侧与肱骨头上侧之间可触及的间隙,如大于一指宽则诊断为SS。(2)患侧肩痛:患侧出现自发性肩部疼痛,或者在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时出现肩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评价疼痛,患者根据自我疼痛程度评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评分大于2分为存在肩痛。(3)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8]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患者取坐位,评价患者患肢反射、屈/伸肌协同运动等上肢运动功能,根据患者运动功能逐项评分,总分66分,评分越高,说明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患者SS肩痛发生率比较 疗程结束时,3组患者SS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1组肩痛发生率低于干预2组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3个月,干预1组SS的发生率低于干预2组和对照组(P<0.05),但3组患者肩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3组患者SS和肩痛的发生率的比较[n (%)]

2.2 3组患者不同时点FMA-UE评分的比较 3组患者FMA-U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144,P组间=0.008),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干预1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组患者FMA-UE评分均有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趋势(F时间=194.278,P时间<0.001);分组与时间有交互作用(F交互= 2.687,P交互=0.046),见表3。

表3 3组患者不同时点 FMA-UE评分的比较 (x±s,分)

2.3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干预1组有2例患者皮肤局部出现过敏反应,经常规处理及暂停使用肌内效贴3 d后好转。干预2组与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患者脑卒中后肩部的康复训练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关键[8]。但是,在脑卒中早期,患者因肩部力量、活动范围、平滑度和运动功能下降而影响康复训练[9]。S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肩部并发症,有67%的SS患者随着时间的进展而病情加重,SS导致的肩痛是影响患者上肢康复训练的主要因素之一[10]。如SS早期失治则损害正常的肩部功能,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因此,预防和减少卒中后SS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1-12]。

临床上治疗、预防SS的方法主要有肩托、捆绑、电刺激、上肢康复机器人等[13-14]。电刺激和上肢康复机器人多用于治疗SS而非预防,且治疗效果不明确。肩托和捆绑多用于预防脑卒中后SS,但这些方法会限制患者行走时双上肢运动,导致患者步态异常,阻碍肩关节接收正常的感觉反馈,从而增加患侧肢体的屈肌痉挛。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方便的预防脑卒后SS的方法。

以往肌内效贴多用于治疗运动损伤,近年来临床上将其用于治疗脑卒中后SS。江汉宏等[15]的研究发现,脑卒中后SS患者在康复训练前贴扎肌内效贴,训练后取下,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赵力生等[16]的研究表明,应用肌内效贴干预能明显缓解急性脑卒中后SS患者的疼痛症状。本研究观察肌内效贴预防急性脑卒中后SS的效果,结果显示,疗程结束时,3组患者S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1组肩痛的发生率低于干预2组和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干预1组SS的发生率低于干预2组、对照组(P<0.05),表明持续扎贴肌内效贴48 h后更换1次,每周连续扎帖5 d的干预方法可明显降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发生率,并且有效地降低远期SS的发生率。脑卒中早期患者一侧肢体活动不便或偏瘫,患侧肩膀活动长期处于依赖状态,康复训练或日常护理时可能会造成牵引损伤容易导致SS。持续扎贴肌内效贴48 h后更换,每周连续帖扎5 d,可起到连续保护肩关节的作用,然而,持续扎帖24 h后更换,休息24 h后再贴扎,每周贴扎3 d,或不应用肌内效贴(对照组)使肩关节长期或间歇暴露于损伤中,故更容易发生SS或肩痛。本文结果还显示,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干预1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长时间应用肌内效贴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这可能与高频率应用肌内效贴后减轻了患者肩痛症状,降低SS的发生率,使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有关。

总之,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肌内效贴干预(48 h更换1次,每周连续贴扎5 d)可有效地降低SS和肩痛的发生率,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肩痛肩关节上肢
肌张力增高在卒中后肩痛中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气弹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