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文物价值论的藏品鉴定与鉴赏

2021-04-06成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关键词:鉴定鉴赏藏品

成凯

摘 要:文物藏品的价值与其产生过程是同步形成的,文物价值理论是博物馆学的基础研究理论,藏品的鉴定和鉴赏属于博物馆学中的实践范畴。文章以文物价值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藏品的鉴定与鉴赏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探索出一条以文物价值论为基础的提高文物鉴定与鉴赏水平的文化艺术品鉴之路。

关键词:文物价值论;藏品;鉴定;鉴赏

人类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文化、民族特色的生活和劳作用具,这些物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组成元素,通过对文物价值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提高对藏品的鉴定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文博从业人员和文博爱好者的必修课。本文通过对现有博物馆学和文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运用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提升藏品鉴定的准确率。同时注重文物价值的深层次挖掘,全面细致地掌握文物藏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文物藏品鉴赏能力。

1 文物价值论综述

文物是一类庞大而笼统的实物集合,是历史长河中自然流传形成的,由于各种偶然的因素流传至今。它不能进行有目的的生产,这些文物仅是某个时期人类生活的普通用品或者是一些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品。文物价值论是指文物本身拥有的各种价值,包括使用价值、研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等。文物具备不可再生性,随着时间的积累使某些物品变为文物,文物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是可变的。价值是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衡量标准,文物藏品价值的衡量不仅限于其本身的经济价值的衡量,更应考量其文化因素的含金量,是否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文物所处时代的差异决定了其研究价值的不同,文博专业从业者需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参与文物发掘和考古实践,方能提升文物藏品的鉴定和鉴赏能力。

2 文物藏品价值鉴定的一般方法

文物鉴定自古以来以眼观为主,是一种判断和甄别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文物价值鉴定工作在我国已开展多年,文博专业鉴定人员多通过经验来判断文物的年代、材质、历史文化背景等,尤其是文物真假的判断。随着科技的进步,鉴定人员可以更多地运用检测仪器对文物的年代和材质进行科学的判断,特别是将同位素等鉴定方法应用到藏品的鉴定中,可以精确地判断文物制造的年代,为文物价值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文物价值鉴定方法包括观察法、类比法、归类法和科学法。文物藏品的鉴定过程是一个观察、对比、总结、再对比和再总结的无限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鉴定人员需不断进行学习,积累经验并反复总结,持续提升鉴定能力。

2.1 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对文物的观察和辨识,结合各时代文物的显著特点,判断文物的真假、年份和使用的材料。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藏品的初步鉴定。观察法多依靠鉴定人员的学识和经验。仅使用此方法辨别文物,很难辨识出文物是否为赝品和复制品。通过观察法,对文物藏品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寻找文物流传过程中的蛛丝马迹,有经验的鉴定者可根据文物藏品的细节辨别真伪。多数仿制者会按照所仿文物的年份进行做旧处理,鉴定者可通过与其他鉴定方法的相互验证来确保观察法的准确率。观察法除需要鉴定者拥有大量实践经验外,耐心和细致也是必备的要素。很多藏品的鉴定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观察、仔细辨别,才能得到准确的鉴定意见。

2.2 类比法

文物界流传着一句话:没有类比就没有文物藏品鉴定。类比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类比:一是根据观察法判断的文物大致年代与同时期的文物进行类比;二是通过看、触、听、嗅等对文物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和主要用途进行类比分析。类比法是文物藏品鉴定中使用率最高的方法,经验尚浅的鉴定師通过多件类似年代的文物进行类比,进行异同对比,比较容易获得文物藏品的年份和用途。经验丰富的鉴定师则通过自身的感官和各时期文物的特点,能够轻松地判断文物的真伪。类比法适合文物藏品鉴定的初学者,从博物馆中找到同类文物的真品,通过材质、纹饰、雕刻、笔法、文字、图案等多方位的对比,真正掌握文物鉴定的精髓。例如,人类进化史中的各类石器由粗糙变得精细,再到后来逐步淘汰,渐渐反映人类的进化过程和工艺的进步,通过简单类比石器的大小、打磨的粗细程度来判断石器的制作年代。部分书画作品能根据作者某时期的行笔和风格判断作品属于哪个创作时期。类比法和观察法一样,需要对同类文物的特征烂熟于心,这样有利于加快文物鉴定工作的速度,提高准确率。

2.3 归类法

归类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文物分门别类,将材质、工艺和年代近似的文物藏品进行分类,这是提高文物藏品鉴定效率、有效避免鉴定结论错误的方法。归类法的核心就是“类”的定义和基线标准,通常来说,对于藏品的分类应根据博物馆的性质或者布展方向进行定义。若是进行某个时期的文物展览,如良渚文化的文物藏品展览,那么应该尽量以文物藏品的年代进行分类。若是体现不同时期某种物品的变化,则可以按照文物的原材料进行划分,如刀从石器时代的石刀到青铜刀、铁刀等。文物藏品的归类相当于为文物进行了初次的鉴定筛选,也为博物馆的布展设计提供了基础条件。

2.4 科学法

科学法是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一类统称,科学法主要包括同位素鉴定法、制作材质的无损鉴定和数码视频设备辅助法等常见的现代化科学方法。加速器质谱C-14鉴定法只需几毫克的样品,就能对5万年内的骨骼、瓷器、纺织品和纸质品的年代进行较为精确的判断。无损鉴定可在不破坏文物藏品结构的情况下,对藏品的材质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数码视频辅助设备可将文物藏品的细节进行数百倍的放大,清晰地呈现出藏品的笔法、墨迹和雕刻技巧,对文物鉴定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现代的数码视频设备功能丰富,还能对鉴定的文物藏品进行录像记录,方便对比和回放,深受文物鉴定工作者的喜爱。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步应用到文物藏品鉴定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多维度训练,机器人可替代人类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物藏品鉴定筛查,特别是能通过人类设定的维度对文物藏品进行分类。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文物藏品的鉴定效率,更提升了文物藏品鉴定的准确度。

3 文物藏品的鉴赏方法

文物藏品的鉴赏不仅是对藏品本身的评价,更是一种对文化美、历史美的高级精神追求。藏品鉴赏的魅力不仅在于激起人们的交感神经,更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层次的需求。文物藏品的鉴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此阶段的鉴赏处于心理机制的注意力集中阶段,通过文物的形状、色彩等进行视觉刺激,对文物藏品进行浅层次的赏析。第二阶段为情感交融阶段,在此期间鉴赏人的情感与文物藏品得到升华,对文物藏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在鉴赏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想象,从第一阶段的感性鉴赏上升到理性鉴赏,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了较大满足。第三阶段则是感悟和经验积累阶段,通过某件或者某一系列文物藏品的鉴赏,引发鉴赏者对于文物背后文化、历史的探索和学习,进一步拓展鉴赏者的精神世界,达到感悟、有感而发、举一反三的感悟阶段。

3.1 文物藏品鉴赏的认知阶段

不论艺术品还是文物藏品,人们对于它们的鉴赏都是从认知阶段开始萌芽,甚至许多鉴赏者在认知阶段还不知道他们正在对文物藏品进行鉴赏。例如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知欣赏的阶段,可以通过对兵马俑身高、造型和面貌等进行直观的观察,对藏品有初步的感观印象。然后听从博物院讲解人员的解说,对藏品产生的时代、历史等背景信息进行听觉输入,对藏品有了初步的自我认知。相对来说,认知阶段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的信息输入,较少需要鉴赏者本身的思考,所以认知阶段能较好地刺激感官神经,使鉴赏者赏心悦目。

3.2 文物藏品鉴赏的情感交融阶段

通过认知阶段的信息输入,鉴赏者精神上得到了初步满足,进入了对文物藏品的深入了解期。大部分文物藏品均为古人生活中的用品,年代代入感强。在对文物藏品进行基本的认知后,鉴赏者的情感很容易进入文物藏品所处的年代。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虚拟现实、4D电影等场景展现能力较强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博物馆中也逐步引进这些先进技术,为藏品鉴赏者对文物背景文化的理解提供了便捷,更让鉴赏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藏品所处的真实环境,有助于鉴赏者与文物藏品之间的情感交融。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通过电子动画技术,将5米多长的画卷制作成动画片的形式,更能使鉴赏者融入北宋的民俗中,也更能理解作者的作画意图。

3.3 文物藏品鉴赏的情感感悟和经验积累阶段

文物藏品的感悟阶段皆是对藏品进行新发现,重点揭秘那些藏品未被发现和感悟的新价值,也是对鉴赏者的知识宝库进行持续更新,对同类型藏品能够触类旁通。在此阶段,鉴赏者以自我思考、自主学习为主,同时激发鉴赏者对未知领域、知识的学习。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物藏品的鉴赏来说,一万个鉴赏者亦有一万种甚至更多的感悟。藏品的评价和经验总结需要同步完成,跟读书和看电影一样,鉴赏者可以通过观后感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总结经验,用不断更新的认知水平去替代旧的认知水平,站在新的高度上对文物藏品做出新的评价。

4 文物藏品鉴定与鉴赏能力的提升策略

文物藏品的鉴定和鉴赏能力提升主要在于文化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文物藏品的内涵多种多样,特征千变万化,要重视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新技术在文物藏品鉴定与鉴赏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应用。特别要注重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文物藏品鑒定的作用,依靠人工智能,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鉴定的精准度,能批量完成文物藏品的鉴定,减轻鉴定者的工作压力。在文物藏品的鉴定过程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藏品库的分类和检索,运用区块链技术保证藏品的真实性。通过智慧大脑、VR场景介入等,提高鉴赏者的赏析能力,进而激发鉴赏者的感悟能力。在充分挖掘文物藏品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同时,提升藏品的展现能力,结合线上观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藏品爱好者有更多的机会对藏品进行观察。博物馆等公益机构应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定期举办鉴赏交流活动、鉴赏讲座等,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与解答,提高普通观众的鉴赏能力,带动鉴赏者能力的整体提升。新媒体从业者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做法,将文物藏品知识制作成短视频或者撰写成科普文章,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让更多的爱好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藏品鉴定与鉴赏知识的学习,甚至拓展新文博爱好者的加入,使文博事业发扬光大。

5 结语

文物藏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真伪、经济、艺术和社会文化价值,更在于其传播和教育价值。文物藏品的鉴定不能局限于真伪、年代的判断,更应带动历史知识的学习。藏品鉴定对于历史的研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文博事业中的重要环节,其不仅存在于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更多地应用在民间。通过多层次的藏品赏析活动,学习藏品内涵和价值,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文物藏品的保护理念。总之,文物藏品的价值评价不能一味地以经济标准为前提,需多方位地发掘其潜在价值,使藏品能够在不断鉴定与鉴赏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凌波.文物价值简论[J].中国博物馆,2002(2):2-8.

[2]金钰.基于文物价值论文物鉴定与鉴赏[J].艺术品鉴,2015(22):124.

[3]郎丰刚.文物价值的实现及文物保护发展计划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14):237-238.

[4]刘牧,邓静宜,王明明.文物价值的现象学分析—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6):114-121.

猜你喜欢

鉴定鉴赏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职责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八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鉴定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