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研究

2021-04-06余璐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关键词:汉代重庆

余璐江

摘 要:漢代是我国铜镜的繁荣鼎盛时期,铜镜及镜背纹饰内容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有统一性也有地域性。文章通过分析重庆地区汉墓出土铜镜的形制特征和出土情境,总结了铜镜摆放的规律,并对这种规律所代表的意义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重庆;汉代;出土铜镜;形制特征;摆放位置

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从周初巴国定都江州到现在已有3000年的历史。在两汉时期,重庆地区已成为当时的一块重要疆土。然而,重庆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由于四川地处西南隅,远离中原,前人有关重庆的记载不多。因此,对于重庆地区汉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从考古材料方面入手是极其重要的。

铜镜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物,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传到明清时期,其流传时间极长,出土器物数量大,并且反映出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是青铜器中极其能体现出时代特点的器物。铜镜本身的形制及铜镜背面装饰的花纹和铭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是判断铜镜年代的重要依据。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貌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从考古发掘资料可以看出,两汉时期,以铜镜陪葬非常流行,其墓葬分布十分广泛。这是因为汉代是铜镜发展的繁荣时期,铜镜种类繁多,现存量大。随着重庆地区的汉墓不断被发掘,随葬铜镜的资料也日渐丰富,重庆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研究也得以较好开展,弥补了这一地区汉代铜镜研究的空白。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地区汉墓出土铜镜的形制特征和出土情境,浅谈铜镜摆放的规律以及规律背后所蕴含的丧葬观念。

1 铜镜的分类及特征

从两汉时期重庆地区出土铜镜情况可知,这一时期不仅出土地点多,而且分布范围广。发现随葬铜镜的墓葬有24处,合计出土铜镜27枚。若加上未公之于众的材料,重庆地区出土汉代铜镜数量应远大于此。为更直观地了解重庆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的分类及特征,表格简单统计见表1。

从出土方式看,重庆地区的铜镜绝大多数为墓葬单件出土,墓葬形制方面,西汉时期以竖穴土坑墓为主,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多变,在崖墓、洞室墓、砖室墓和石室墓都有发现。

从时代特征看,重庆地区出土铜镜从秦汉之际到东汉晚期都有,其中西汉时期的铜镜22枚、东汉时期的铜镜5枚。综上我们可以推测,重庆地区的铜镜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出现,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也是铜镜发展的繁荣时期,到东汉时期就逐渐衰落了。

从形制特征看,重庆地区出土的西汉时期铜镜中,除了一个残缺严重的外,其余全部为圆形镜。型式有星云纹镜、素地重轮镜、连弧纹镜、日光镜、昭明镜、蟠螭纹镜、各种铭文镜等。纽式主要有三弦纽、桥形纽、连峰纽等。镜背纹饰主要有云雷纹、连弧纹、蟠螭纹等。在出土的22枚铜镜中,有4枚铭文镜,分别出自忠县罗家桥、重庆临江支路和巫山麦沱,其铭文分别为“长勿相忘,常乐未央,□□时来”“挈清白而事君,究洹欢之弇明,似玄锡之泽流,恐疏而日忘,糜美之穷皑,外承欢之可说(悦)”“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乎不泄”“见日之光天下大平”“光象夫日月而不泄”。镜面直径8~15厘米,其中最大的为20厘米,为重庆涪陵点易西汉墓出土,最小的为7.6厘米,为巫山麦沱西汉墓出土,推测可能是明器。出土的东汉时期铜镜中,除了一个残缺严重的铜镜以外,其余亦全部为圆形镜。其型式有规矩纹镜、草叶纹镜、连弧纹镜、乳钉纹镜、钱文镜以及铭文镜等。纽式有半球形纽和圆形纽两种,以圆形纽为多。镜背纹饰有规矩纹、栉齿纹、柿蒂纹、连弧纹、锯齿纹等。在出土的5枚铜镜中,有2枚铭文镜,分别出自重庆大渡口大树林东汉墓和重庆酉阳青杠堡东汉墓,大渡口大树林东汉墓的铭文为“长宜子孙”,而酉阳青杠堡东汉墓暂时无法辨认。镜面直径8~10厘米,最大的10.6厘米,出自重庆大渡口大树林,最小的7.8厘米,出自重庆酉阳青杠堡,可能为明器。

2 出土情境分析

综合以往对墓葬随葬品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随葬品的种类、功能等,鲜少涉及对摆放位置的研究。但在古人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下,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应该是有其特殊的含义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总结和研究墓葬随葬品摆放位置,发现其中的规律,不仅对探寻当时的丧葬文化有积极的意义,也很可能为研究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况提供线索。因此,本文对墓葬中随葬铜镜的摆放位置进行统计总结,尝试归纳出铜镜摆放位置的规律,再结合前人学者对汉代随葬品的摆放位置的研究成果,简单探寻当时的丧葬文化。

2.1 情境分析

首先将各类器物的摆放位置分成棺内和棺外两个地方,然后对铜镜出土的具体位置进行概括,做简单的统计,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铜镜在墓葬中的摆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随葬有铜镜的24座墓葬中,其中有1座墓葬因为扰乱极其严重,无法判断铜镜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仅知道墓主为女性。有4座墓葬因为葬具已无存,无法判断铜镜是位于棺内还是棺外,但是从全部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可推测墓主的头向,从判断出的铜镜在墓葬中的方向来看,有4座墓葬的铜镜都置于墓主的头端。

有9座墓葬的铜镜摆放在棺内。从墓葬的时代看,全都是西汉墓,时间从西汉初年延续到西汉晚期;从墓主性别看,有3座墓葬可判断墓主的性别为女性;从摆放位置看,随葬在棺内的铜镜都在墓主的身旁,有肩部、肘部、足部、腰侧和头部,其中以摆放在头端的数量最多,有4座墓葬,约占此类墓葬的44%。

有10座墓葬的铜镜摆放在棺外。从墓葬的时代看,有4座东汉墓,墓葬的时代集中在东汉中期,有6座西汉墓,墓葬的时代从秦汉—西汉初年延续到西汉晚期稍后;从摆放位置看,东汉墓铜镜摆放的位置杂乱无规律,有棺旁、壁龛、甬道附近等,而西汉墓则以摆放在墓葬的头箱位置为多,有4座墓葬,约占此类墓葬的40%。

综上所述,铜镜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有棺内和棺外两种情况,两种情况都是以铜镜摆放在头端为主,且都为西汉墓。墓葬的时代从秦汉—西汉初年延续到西汉晚期,总共12座,约占墓葬总数的50%,其中位于棺内的约占此类总数的33%,位于棺外的约占此类总数的31%。

2.2 规律探析

汉墓中铜镜随葬在墓葬头端或墓主身旁的现象也见于鲁中南地区和西安地区。王琼在其文章中提道:我们根据鲁中南汉墓中随葬品的材质,将其分为陶器、钱币、铜铁器及其他器物四类进行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墓主身上和体侧一般放置的是墓主生前经常使用的喜爱之物或是贵重物品,如钱币和铜、铁器及各式玉制品。另外随葬品在身体各部位的放置频率也不尽相同,首先放置最多的是墓主头部及附近,其次是墓主脚部,再次是身体两侧。陶器则大多置于棺惇外,很大一部分置于壁衾或器物箱内。①

周津任在其文章中将墓葬内出土的随葬品分为A、B、C、D四大类,A类为生活用品类,B类為贮藏器物类,C类为贵重器物类,以金属类和玉石器为主,D类为俑类,即泥制的一些东西的模拟品。这四类分别代表着厨房、仓库、卧室和牲畜栏。其总结结果如下:在西汉时期的西安地区的中小型墓葬中,随葬品大致分为四类,它们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律:A类贵重器物主要随身放置,一般放在棺内;B、C两类器物均放在棺外,但是二者是分开摆放的,人们会有意识地将两种性质不同的随葬品分开放置;D类器物放置在墓道口或耳室口处。②

参考上面提及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梳理出汉墓中铜镜的定位:首先是铜镜与其他生活用品如陶器一起出现的情况,其功能应是作为日常照容的工具,所以将其归为生活用品类;其次是铜镜与其他金属类或玉石器一起出现时,其功能应是装饰品,可以归为贵重器物类;最后是男女合葬墓中铜镜出现在墓主身旁时,应该是作为女性性别特征的象征。

结合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看,铜镜不仅仅是作为日用品用来照容,还作为装饰品用于佩戴。古人不仅喜好佩镜,而且佩镜方式也多样百变,孩童和女子多佩于胸前,男子多佩于腰间。同时,铜镜也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融合在一起,如“以史为鉴”“明镜高悬”“镇邪之气”“破镜重圆”等成语的出现,这充分说明铜镜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人认为人死后意识是没有完全消失的,只要通过一些行为来唤醒死者的意识,死者就极有可能会死而复生。在西南地区民族志中就有提到,人们会在死者未下葬的棺木前点长明灯,希望死者能感受到阳间的光明,然后起死回生。铜镜明亮发光,能映照万物,再加上铜镜表面凹凸差别,可将同一物体映照成不同图像,这使铜镜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古人认为镜子的光芒来自日月光辉,一方面可以驱走鬼怪,使人的灵魂不被带入阴间,另一方面可以呼唤人的意识,使死者能死而复生。因此,将铜镜放在死者头端的现象,笔者推测是因为古人认为铜镜可集日月光辉,利用铜镜发光的特点,以达到呼唤死者意识,祈求死者能死而复生的目的。

3 结语

本文以重庆地区汉墓出土的铜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铜镜的出土方式、时代特征和形制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通过对铜镜出土情境的分析,总结了铜镜摆放的规律,并对这种规律所代表的意义进行简单探讨。

研究认为,重庆地区的铜镜早在战国就有出现,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期渐趋衰落。出土的汉代铜镜绝大多数均为墓葬单件出土,墓葬形制在西汉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东汉时墓葬形制多变,在崖墓、洞室墓、砖室墓和石室墓都有发现。西汉时期的铜镜以圆形镜为主,流行的型式有连弧纹镜、星云纹镜、蟠螭纹镜、昭明镜、日光镜、素地重轮镜以及各种铭文镜等,纽式主要有三弦纽、连峰纽、桥形纽等,镜背纹饰主要有云雷纹、连弧纹、蟠螭纹等,镜面直径8~15厘米。东汉时期的铜镜仍以圆形镜为主,流行的型式为规矩纹镜、草叶纹镜、连弧纹镜、乳钉纹镜、钱文镜以及铭文镜等,纽式以圆形纽为多,镜背纹饰有规矩纹、栉齿纹、柿蒂纹、连弧纹、锯齿纹等,镜面直径8~10厘米。

从铜镜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来看,有棺内和棺外两种情况,两种情况都是以铜镜摆放在头端为主,且都为西汉墓,墓葬的时代从秦汉—西汉初年延续到西汉晚期。铜镜摆放在死者头端的现象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期渐趋衰落。这种将铜镜摆放在头端的现象,可能与古人认为铜镜集日月光辉,死者的头部一直在光明的照射下,会唤起死者的意识,以达到死而复生的目的这样的思想有关。

由于还有较多的材料并未公开,我们所能搜集的材料有限,这使我们的认识只能是粗浅的,可能还是片面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猜你喜欢

汉代重庆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之旅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