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门使演变研究

2021-04-06刘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关键词:北宋

刘威

摘 要:宋代门使继唐、五代发展而来,唐代由宦官担任,五代时期文武臣皆可担任,至宋代终成武官之阶。门使初设时负责礼仪纠弹功能,后权力不断加大,逐渐成为内廷与外朝沟通的重要桥梁。从宋初官职差遣制度到元丰改制、政和官制、建炎改制、绍兴改制多次变革,门使逐渐成为武臣清要之选,“门使”一名也逐渐被左、右武大夫所取代,直至宋朝灭亡未再恢复。

关键词:北宋;南宋;门司;门使

门使属于职,为门司属官。门使一职在唐代中期始设,属内诸司使之一,初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规范皇帝的出行礼仪、引导朝会游幸、引接亲王宰相、百僚藩国朝见,纠弹失仪等职责。唐代是门使初创时期,权力大多限于礼节,故多由处理宫中事务的内诸司宦官充任,地位并不十分显赫,只是一般的办事机构。五代时期,门使一职仍然设立,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但不再由宦官担任,文武臣皆可担任,其中以武臣担任居多,门使地位逐渐提高,权力也逐渐加大。这一时期针对门使的具体官署,门机构也进行了调整,如后梁时期设置东、西上门司,分别设置门司属官东上门使、西上门使等职,于唐朝制度上加以创新。至宋代,对于门的制度建设多采用五代制度,仍然设立东、西上门司,置东、西上门使,但其职掌与运作已发生较大变化。且在宋朝的多次改制中,门使的职位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1 北宋时期门使之演变

北宋建国初期,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本职官与所任职事往往不一,官职名称只用于表示官位、俸禄的高低,故又称“寄禄官”,对于实际职务的执掌则由皇帝派遣,是为“差遣”。在官职差遣制度的基础之上,宋代继承唐以来的门制度,设官立爵。《职官分纪》载:“国朝东、西上门司,紫宸殿前南廊,置使、副使常领本局事。阙,即取客省使、副使以上,同管勾,或全阙官。”①即在皇宫文德殿后左右两侧有东、西上门,宋于两门设东、西上门司,置东﹑西上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为门司的正副长官,为武阶官。这里明确指出,官与职的分离。东、西上门使、门副使都为武阶官,属本官。虽然东、西上门使在名义上是门司最高长官,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并无实际执掌门司事务的权力,而真正拥有掌握门司事务的权力的官员,必须以“知门事”或“判门事”为差遣的政府官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以客省使张保绩为卫尉卿、判客省、门事。保绩在门前后四十年,宣赞词令,听者皆耸。”②由此可知张保绩便曾以“判门事”在门司四十余年,实际负责门事务,宣读词令、规范礼仪等,十分受人尊敬。东、西上门副使作为东、西上门使的下属,同样属横班使臣,品秩视员外郎、正六品,没有掌管门司事务的权力,同东、西上门使一样,须有差遣官才有实际职事。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东、西上门使和东、西上门副使都只属于本官,除享有官员的俸禄和特殊优待外,并没有实际的权力。由于没有实际权力,无须掌管东、西上门司事务,东、西上门使和东、西上门副使也可不在东、西上门行政。《宋史》一书中大量记载了以东、西上门使为本官,外领观察使、团练使以及知州、节度使等职事的情况。门使一职兼任地方官这一制度,五代时期已经出现,如后周广顺三年(953)正月,周世祖针对青州的地方乱象下令门使兼青州知州张凝道:“据知州、门使张凝,近奏陈八事于人不便,积久相承,宜降指挥并从改正。”③到了宋代则沿袭五代这种情况并逐渐作为一种常制确定下来。有时东、西上门使被赋予类似知州这类地方首长的差遣职事,去实际管理一地事务时,工作地点则常设在地方,如“萧注在仁宗时,以门使知邕州几十年”①。由于东、西上门使虽属于武官系统,没有差遣可不用负责具体事务,逐渐成“清闲”之官,皇帝多任命一些重要人物,如外戚勋贵,通过优厚的俸禄和高贵的地位来表示对他们的尊崇,以达到团结上层地主阶级的目的,稳固自身的统治。鉴于门使的特殊身份,门使也多被皇帝派遣代表自己慰问大臣和对外出使,如《宋朝事实》载“上命门副使郝崇信至境上迓之”和“上遣门使杨崇勋至第抚慰,且询其意”②,既达到了团结上层地主阶级的目的,也是对于门使职务的一种创新发展。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由于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门使并无具体执掌,作为门司名义长官,而以“知门事”或“判门事”代行门具体事宜。门使虽无实权,但宠命优渥,地位尊崇,而以外戚勛贵居多,渐成高贵地位的象征。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冗官”现象进一步加剧。据当时资料记载,宋真宗景德年间,官员总数是10000余人,到宋仁宗皇祐年间就翻了一番,增加到20000余人,此后仍不断递增,使北宋的冗官问题日趋严重。宋初官职差遣制度导致各政府机构没有固定的人员和专门负责的职务,大多官员尸位素餐,只有荣誉的官衔而无实际职掌,官不知其职,官职与实际职掌严重脱离,造成机构混乱,官制庞杂。针对这些情况,宋神宗始设置详定官制所,在蔡确、王珪的协助下,以《唐六典》为蓝本对职官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改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宋初的官职差遣制度,使官员的职务能与其实际权力相适应。元丰改制期间对许多官职进行修改变革,对门司及其下属官员职能也进行调整。东、西上门使成为东、西上门司的实际长官,开始真正拥有执掌门司具体事务的权力,设置东、西上门使各三人,共六人,同为正六品。东、西上门副使作为东、西门司的副长官,各置两人,为从七品,协助东、西门使掌握门司具体事宜,拥有掌握门事务的实际权力。这一时期的门使在拥有门司的实际权力之后,职权发生一些变化,开始实际负责门司有关工作,包括纠弹礼仪、引导朝会、根据官员品阶引导列班及纠察失礼之情况等职能。除了这些礼仪方面的职能外,门使还负责沟通内外朝,负责官员告身的传递,是内廷与外朝沟通的重要途径。如“右臣准门告报亲王,遇降麻后,未迎授、及已迎授未谢,逐。日起居在垂拱殿,殿前司员僚后入,并门使引寻,具劄子陈奏,乞依旧班”③,又如元丰六年“宣德郎南丰朱京为监察御史……凡台臣每奏事,必预告门,得班然后入。既请对,以名闻矣,翌日,有截班入觐者,乃退还台。及引见群臣,问朱京安在,左右以实对,有诏促之。辰漏且尽,留仗良久”④。门司掌握着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沟通事宜,地位十分重要。这些权力在元丰改制之前多由“知门事”及相应门差遣官负责,元丰改制之后开始由东、西上门使及门副使实际负责。这一时期的门使真正做到了名称与实际权力相符合,成为真正的正六品职事官,专门负责门事务,在权力和地位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职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宋徽宗时期,以继承熙丰新法相标榜,为了维护和扩大元丰官制改革的成果,把元丰时未及正名的诸司使、副使等武选官员统统改名。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对武选官进行改革,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原三公官之一太尉,降为武官阶之首。《文献通考》载:“宋朝东、西上门副使虽无定员,然选任不及疏远,而所置常少于正使之数。政和官制,以左武、右武郎易二副使,而门事乃命横行知焉。则同知之职乃昔时所谓副使也。”⑤宋徽宗通过这次改制,将原来的东、西上门使更名为左、右武大夫,将东、西上门副使更名为左、右武郎。左、右武大夫为武臣官阶第十三、十四阶,左、右武郎为武臣官阶第二十五、二十六阶。品级上东、西上门使仍然是正六品官,东、西上门副使为从七品官没有发生变化,在人事的任用上仍然多以外戚勋贵充任,但左、右武大夫和左、右武郎不再领门事务,职能上发生较大变化。政和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宋徽宗再次针对横行官系统下达诏令,进一步确定横行系统官员职任数量,令:“知客省二员,知引进事二员,知四方馆事二员,知东上门事六员,知西上门事二员。右一十四员。”⑥这次改制之后,设置知东上门事六员,知西上门事两员,负责东、西上门司的具体事务,是门司的真正长官,东、西上门事由内外官兼领,东、西上门使再次回到有官无权的情况,又一次失去掌管东、西上门司的权力。此后东、西上门使在没有担任具体职事的情况下,一般不负责具体工作。作为武阶官,成为官员发放俸禄和晋升的依据。政和官职改革之后一直到北宋灭亡,未再发生变化。不久康王趙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称帝,庙号高宗,开启了南宋时代。

2 南宋时期门使之演变

到了南宋高宗建炎时期,受对金战争的影响,南宋军事机构增多,高宗皇帝开始着手对官制进行改革,行政管理机构多予以合并,力图使朝廷内外职事一切从简。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宋高宗采纳知东上门使韦渊的建议,开始对门司进行改造。《宋会要辑稿》职官卷三十五载:“横行五司尚未遵依元丰旧制,欲乞将西上门司、引进司、四方馆并归门、客省,……内人吏依职次拨填门、客省见阙,余人并罢,免致虚费廪禄恩赏,诏依元丰旧例。”①宋高宗依韦渊的建议,对东、西上门司进行改造,合东、西上门司为门司,对“横行”系统进行合并调整,力图减免政府开支,其余基本遵照元丰旧制,不再进行大的变革。门司官员、职能依照元丰旧例,重新设立门使、门副使,隶属于门司,掌通达奏事、纠弹礼仪、对外交往等职能。门司执掌仍以门使充任,门使重新掌权,再次成为门司的实际长官,同时东、西上门司的合并使得门使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外戚贵勋牢牢把握这一重要的职位,不仅成为地位的象征,更成为外戚贵族升迁晋升的一条重要通道。这一时期门使地位达到空前显耀,但建炎初年是南宋草创之年,官员权力多集中,随着政权的稳固,南宋朝廷必将继续维持“祖宗家法”,对权力再次进行调整。

南宋建炎共四年(1130),这时南宋朝廷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机构设置多是草创,官员多是临时派遣。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建都临安,随着南宋朝廷政权的不断稳固,绍兴五年(1135),宋高宗决心改革草创时期混乱选官任官制度,再次实行改制。对于门使的改革,“诏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门事,兼管客省、四方馆事。官位未至右武大夫者,称同知门事,仍兼客省、四方馆事”②。这一时期对武选官进行改革,采政和官制,仍定武官品阶五十二阶,东、西上门使恢复为左、右武大夫,将东、西上门副使恢复为左、右武郎。但左、右武郎品阶较政和时期下降,左、右武大夫为武臣官阶第十三、十四阶,左、右武郎为武臣官阶第三十三、三十四阶。绍兴五年的这次改制,在原先政和二年改知东、西上门事的基础上,将知东、西上门事合并为知门事,为门司正长官。同时设置同知门事,为门司副长官,知门事和同知门事的权力也较以往加大,不仅负责门司事务同时兼管客省和四方馆事务,职能、地位进一步提高。“门使”这一名称也再次由左、右武大夫和左、右武郎所取代,门事务也由知门事和同知门事所掌握,此制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

3 结语

门使一职自唐中叶起始设,经五代变化发展,到宋代不断完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职,盖武臣之清选也。”③宋代一向是以文治国的朝代,重文轻武是祖宗家法,门使一职为朝廷所设门官职,是为武臣选阶任官而准备的,多以外戚贵族充任,来显示皇帝对其宠命优渥,达到笼络团结上层地主阶级的目的。门使虽属武官系统但宋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武将虽被授予职,也多无实际权力,并不能形成武臣专权,危及宋朝统治的局面,这与祖宗家法并无冲突。职的设立,也体现了在重文轻武的环境下宋廷对于武臣的关怀,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门使作为职的重要官员,沟通内外,地位尊崇,其职位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经历数次官制改革后逐渐变为武臣清要之选,最终被左、右大夫和左、右武郎所取代。通过对两宋时期门使发展的梳理,希望能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门司及其职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助于当今宋史学术研究。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
威县出土《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