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唐代诗人作品的河西历史风貌探究

2021-04-06杨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杨健

摘 要:河西是唐代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主题,唐代诗人的河西诗歌也成为河西历史风貌研究的重要资料。文章基于此,首先对唐代以前河西的历史沿革以及诗歌创作做了简单介绍,继而从军人爱国之情、离人思乡之情、河西自然美景以及河西风俗人情四个维度对河西诗歌做了介绍,最后分析了河西诗歌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宗教价值、民俗价值等。

关键词:唐代诗人;诗歌作品;河西历史

唐代是诗歌王朝,绵延千年的诗歌艺术在唐代走向鼎盛,唐代不仅创新了诗歌的形式,格律诗在唐代以后成为诗歌的主流形式,更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唐代诗歌类型多样,从发展阶段看,可以分为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四个类别,每个阶段的诗歌均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按体裁可以分为边塞诗、军旅诗、咏史诗、山水诗等。河西诗歌是唐代诗歌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指以河西为对象的诗歌,尤以边塞诗、军旅诗居多,为我们考察河西历史风貌带来了新的视角。

1 河西概况

1.1 唐以前河西历史沿革

河西,也称河右,地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交,在祁连山、合黎山两山之间,地势低平,呈天然的走廊形状,因此也被称作“河西走廊”。

秦朝末年,匈奴莫顿单于势力强盛,多次侵扰边境,更一度占据河西。汉文帝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和亲政策求得河西安宁。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汉朝国力日益强盛,多次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西出陇西,彻底歼灭了匈奴浑邪王的部队,河西被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汉武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并向河西迁入大量移民,极大地推动了河西的发展,《汉书·地理志》中有“贤于内郡”的美誉。东汉末年,黄巾军和各路诸侯战乱频繁,河西陷入衰落期。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历史,但不久便陷入了严重的内乱。“八王之乱”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塞外游牧民族趁机建立了多个非汉族政权,中国进入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期间,河西地区先后成立了前凉、后凉、南凉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与中原地区相比,河西虽然也经历了多个政权更迭,但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特别是在张氏据守河西的前凉时期,开明的统治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士人,河西成为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这极大地推动了河西的文化发展。《北史·文苑》中称“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隋统一中国后,统治者高度重视河西的经营,河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隋书·裴矩传》载有“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的盛况。

1.2 唐以前诗歌中的河西

河西獨特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使河西成为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唐代以前,关于河西的诗歌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河西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唐代河西诗歌的主题多源自两汉魏晋南北朝河西诗歌,是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河西诗歌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唐以前的河西诗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河西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另一类则是军旅题材诗歌。首先,就第一类诗歌而言,河西的自然景观以祁连山、焉支山、弱水、居延海为主,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则以关隘、佛寺石窟居多,其中阳关、玉门关在诗歌中有着很高的“出镜率”,如温子升《凉州乐歌二首》中的“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其次,就第二类诗歌而言,河西作为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交汇点,历史上就是多战之地,这为军旅题材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背景。汉武帝时名将李陵曾率兵出居延分散匈奴兵力,结果被匈奴围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了匈奴。李陵创作的《别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充满苍凉之感。魏晋时期,天下纷争,河西成为文人对边塞的想象,南朝诗人创作了大量关于河西的诗歌,如张正见的《从军行》:“将军定朔边,刁斗出祁连。高柳横遥塞,长榆接远天。”

2 唐代诗人作品中的河西历史风貌分析

2.1 军人爱国之情

唐诗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代不仅是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诗体创新的节点。在流传下来的数以万计的唐代诗歌作品中,河西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唐代河西诗歌在唐代的兴盛和以下三点因素有关:第一,河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河西为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交界点,是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地方。第二,河西频繁的军事冲突。河西地区作为唐朝的边境地区,经常发生战争,有着大量的戍边将士。第三,河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以来,河西在五胡乱华以及隋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军人爱国之情是河西诗歌最为常见的题材,也反映了河西战争频繁的历史风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生动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英勇与拳拳的报国心。当然,也有从反面来描写当时战争环境的,如白居易的《西凉伎》:“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2.2 离人思乡之情

羁旅之思是唐代河西诗歌作品的重要主题。河西为边境,虽然自汉武帝时便被纳入王朝的版图,但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时刻存在,即便在唐代,河西的战乱同样不少。因此,唐代不仅在河西布置了大量的边防将士,更经常派遣官员去巡查。王维出使河西便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查访军情的。河西将士们来自全国各地,一些将士长年驻扎在河西,苍凉的自然环境以及凄凉的胡笳曲,经常惹起他们的乡愁。郭震为河西名将,并州阳曲县人,武则天时期出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常年在河西经营。《塞上》诗中写道:“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边塞复杂的军事环境使将士们不得不长期驻守边关,正如李益《边思》中所写,“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唐代诗人河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不少诗人大量运用了乐府旧题来创作征戍题材的诗歌,并融入了对边关将士的人文关怀。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首诗展现了远在边关的士兵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深切动人。也有诗人从家人的角度出发,描绘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如乔知之《从军行》中的“况复落红颜,蝉声催绿鬓”。

2.3 河西自然美景

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是唐代河西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河西的自然风光迥异于中原,具有苍茫辽阔的特点。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渴望建功立业是读书人的普遍心理。对边塞的向往使诗人们对河西自然美景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以诗文为载体将河西的美景呈现了出來,极大地开拓了唐代写景诗的格局。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唐代众多出塞诗中的精品,诗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征蓬、汉塞、归雁、胡天四个意象,勾勒出河西塞上的风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千古名句,展现了塞上奇伟壮丽的风光。而在《出塞作》中,王维将边关将士的应用和塞上风光巧妙地融合了起来,“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充满豪迈之情,句尾的“汉家将赐霍嫖姚”更表露了自己渴望建功边塞的心理。高适是唐代重要的边塞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和河西有关的诗歌,对河西的自然美景有着独特的呈现视角。高适对河西自然风光的歌咏多以秋天为背景,因为秋天的河西,更为宏阔美丽,也更能触动诗人的心弦。在《培窦侍御泛凌云池》中,高适用“夕阳连秋水,边色满秋空”展现了秋日河西夕阳西下水天一色的美景,透露出无限的苍凉感,而在《入昌松东界山行》中,高适则写道:“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唐代诗人中曾到过河西的毕竟是少数,其他诗人虽然未曾亲临河西,但凭着对塞上风光的想象也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边塞诗,而出塞诗也成为唐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

2.4 河西风俗人情

河西历来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民族构成复杂。胡汉杂居的人口分布对河西的风俗人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河西的风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河西的乐舞有着鲜明的特色,是华夏乐舞与西域乐舞融合的产物,最为典型的便是流行于西凉州少数民族中的胡腾舞。唐代诗人作品中有不少关于胡腾舞的描写,如李端的《胡腾儿》,诗中写道:“桐步青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乐舞多在酒宴中表演,河西的酒宴与中原有着很大的差别,流露着浓厚的异域风情。岑参作为唐代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两次出塞均途径河西,留下了不少关于河西酒宴的描绘,如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写道:“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这首诗形象地呈现了河西的风土人情。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节点,河西文化形态多元,佛教在东传的过程中必经河西,并对河西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不安,河西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为佛教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前凉统治者崇信佛教,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河西的发展。正如《魏书》中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村坞相居,多有塔寺。”五凉时期,河西地区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筑,如金塔寺、千佛洞、观音洞等,其中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更是我国佛教石窟的鼻祖。唐代距魏晋不远,河西佛教建筑保留较好,诗人在游历河西佛教建筑时,多会留下诗文,如岑参在参观尹台寺后便写下了《登凉州尹台寺》:“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3 唐代诗人河西作品价值

3.1 历史价值

唐代河西诗歌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价值,更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这和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学、历史从自发走向自觉之前,文学作品与历史作品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因此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魏晋以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分野日益显露,但因文学作品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具有反映时代的作用,文学作品也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唐代河西诗歌作为唐诗的重要类型,不仅在作者研究中有重要价值,对特定时期的历史研究也能起到参照作用。如元稹的《西凉伎》描绘了河西多种类型的舞蹈,在唐代乐舞文化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而岑参的《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则展现了唐代河西边关将领的生活。

3.2 宗教价值

唐代河西诗歌在唐代的宗教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以来,历经了多个发展高峰,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信奉佛教的人数众多,不乏达官显宦乃至皇帝。例如,南朝的梁武帝,晚年佞佛,乃至有多次舍身同泰寺之举。唐代的宗教发展具有三教融合的特点,因唐朝皇帝以老子李耳为先祖,所以特别尊崇道教,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典证。当然,佛教在唐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不少古刹得到了新生,更在长安洛阳等地兴建了不少心的寺庙,比如章敬寺,且文人士大夫群体与寺庙僧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河西地区有着浓厚的佛教氛围。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统治者崇信佛教,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筑,唐代诗人在出使河西时,留下了大量有关佛教建筑的诗歌,如佛寺题壁诗,对研究河西的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3.3 民俗价值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国力最为强盛的时代,盛唐时期更是气象万千。同时,唐代也是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公共娱乐生活空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提升,旗亭、酒肆、妓馆、寺观、园囿等均成为公共文化娱乐的场所,并滋生了繁荣的市民文化,而诗歌在市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代诗歌的影响力可以称得上是无远弗届,不仅文人士大夫阶层人人能诗,一般的市民也对诗歌颇为喜爱。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载了旗亭画壁的故事,讲的是几个歌女在旗亭中轮番歌唱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等人的诗歌作品。唐代河西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并且呈现出胡汉河流的趋势,与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如胡腾舞等。唐代诗人河西诗歌作品对河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做了记载,蕴藏独特的民俗价值。

4 结语

唐代河西诗歌因其数量颇多,且不乏大诗人的诗作,如岑参、高适、王维等,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貌,因此研究唐代河西诗歌对丰富整个唐代文学史乃至古代文学史都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与意义,应当成为唐诗研究乃至河西地区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朱瑜章.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刘梅兰.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研究[J].理论界,2017(1):87-96.

[3]骆丽.唐代河西诗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4]韩文奇.唐代诗人笔下的河西历史风貌[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1-3.

[5]赵雪野.从画像砖看河西魏晋社会生活[J].考古与文物,2007(5):82-84.

[6]朱榆章.试论唐诗中的凉州都市文化[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