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课堂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021-04-06王莉莉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心理健康

王莉莉

(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北京 100086)

一、引言

初中学生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群体,其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初中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情况,更要关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其强调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针对中学生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少年阶段,而这一阶段则是童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阶段。初中学生不仅具有爱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同时也展示出了一定的青年期年龄特征。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完善,无论是在思想意志层面还是在自我管理层面均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容易冲动,缺少克制能力,对于事物的辨识能力也相对较为有限。长期以来,受到社会主流人才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家庭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此外,目前的初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其长期受到家庭整体的关怀与宠爱,缺乏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意志品质的良好机会,且在家庭忽略思想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的人格发展并不健全。而从学校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指标,只要分数过硬,即可掩盖大部分问题。此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效果并不乐观的背景之下,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这也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容易被挫折和困难影响,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当今时代,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焦点话题,主流声音已经认识到,文化知识水平不代表学生的最终能力,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程度则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①

三、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美术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美术及相关教育活动一直都是治疗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常规手段。无论是国外美术还是国内美术,其均具有一定的心理效应。美术是对自然美的一种表达,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美术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同时更能够给人带来激情和活力。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不同形式的图案、标志、颜色以及符号可以给予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如水平线可以给人开阔感、三角形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等。至于颜色的心理暗示作用则跟我给普遍,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善良等。由此可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形式,美术及相关构成元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②

(二)美术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稳定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其决定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处于稳定的状态,机体的各项功能是否能够协调。美术对于个体情绪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不仅可以造成积极影响,同时也能够造成消极影响。美术对于个体情绪的影响可以通过人为操控的形式来控制,而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美术作品和教师所营造的心理氛围均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其包括满意、愉快、乐观、压抑、忧虑和恐惧等。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从美术作品中挖掘感情因素,并将其中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操。

由此可见,合理的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也能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般情况下,被社会主流所认可的优秀美术作品往往包含了对美好事物的写照和对社会审美观点的准确把握,而这种把握能力的实现则需要经历长期的磨练。因此,美术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越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如色差问题、背景问题、主次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均需要由学生独立研究,独立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一种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此外,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将学生代入至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生命的潜能、价值、智慧和乐趣,实现对个人素质的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③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教学的途径

(一)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

自信力的树立可以强化个体的人格魅力,帮助其直面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多给予学生一定的话语鼓励和心理暗示,塑造成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信心十足的学习状态。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与赏识,尽管学生自身的能力较差,但希望表现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时会以为绘画难度过大而无法持续下去,甚至产生放弃的想法和念头。在这种情况下,若美术教师过度责备学生,不给予学生支持和信任,可能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若教师能够深入与学生沟通交流,以赏识、鼓励的态度去面对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之处,则会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绘画过程中的困难。自信心的树立并非难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一是由学生自选绘画题材,让学生优先考虑自己擅长、喜欢的绘画题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二是将学生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如何去赏析美术作品,如何在其他美术作品当中吸取优点。

三是认可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将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学生的进步之处,并进一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建立自信心。④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认可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学生向着自己的兴趣方向不断发展。通过对“闪光点”的发掘,学生将持续保持“闪光点”的优势,且这种优势将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动力,而这种动力则会进一步演变为学生的长项和优势之处。

此外,美术教师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其在绘画领域中的体现可以概括为对线条、色彩、构图的敏锐度不同。美术教师需要主动发现学生的兴趣取向,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建议,鼓励学生迎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目标,美术课程需要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减少对于学生的直接干预,让学生在探索和尝试之后实现学习目标,并通过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内容来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学生自身也会因为在课堂上的成功而激动、自豪。⑤

(三)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自控力

从某种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的个体往往能够依靠意识来支配行为,其思想与行为之间具有统一协调性,且个体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较为出众。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部分学生往往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而这也会给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例如:部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往往有“三分钟热度”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究其根本,学生自控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学习缺乏兴趣,故美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让学生树立对美术的兴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适当应用教学策略,通过塑造询问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疑问,通过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学生在绘画时,需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要塑造安静的空间环境,尽快让学生进入绘画状态。若学生在绘画时遇到困难或者出现浮躁等负面心理情绪时,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鼓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并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而美术课程的时间安排要吻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和绘画水平,后续可以逐步增加绘画时间,从而让学生的自控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美术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改革对中学美术所提出的全新要求。美术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拥有大量的德育教育内容,通过系统的挖掘和应用,即可实现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教学时,美术教师可以列举我国知名画家的典型爱国事例,带领学生鉴赏知名爱国美术作品,树立学生的正确爱国主义观念,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在持续性的教育影响之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判断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会采取何种态度和解决途径。若学生呈现出消极、放弃的情感或态度时,则说明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情况下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分析造成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美术教师需要立足于核心价值观立场,对学生采取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

五、结语

综合来看,初中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初中美术教师需要认可美术教育的作用价值,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注释:

①马栋越.谈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230.

②徐阳.浅析美术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775-778.

③刘艳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9(18):37.

④王洪波.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美术课中的渗透[J].赤子,2018(25):200.

⑤尹苏梅.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的思考[J].学园,2012(06):71.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