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探究

2021-04-04

信息记录材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交流图书馆空间

王 莹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38)

1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1.1 信息共享空间的起源及内涵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于北美图书馆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它为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以及各类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它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1]。信息共享空间所营造的环境,有利于激发人的开放性思维,适合于人们自由交流和分享各种多媒体资源。

1.2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各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访问以及对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以下简称“IC”)的发展现状如下。

(1)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中IC的建设情况为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大致呈现出一种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形势,IC建设比较好的高校图书馆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其他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的地区,比如: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地,目前在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发展实力相对偏弱一些。

(2)我国高校图书馆IC的建设目前存在着多种构建模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图书馆自建模式,即图书馆独立建立;另一种是合作共建,即图书馆和校内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分享资源建立。

(3)我国高校图书馆IC的总体建设并未引起普遍重视,建设意识仍不够强。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IC,当前能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馆多层次服务的零散叠加,所以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已经进入IC的成熟建设阶段的图书馆屈指可数。

3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美国、加拿大等国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建立了IC,这种模式在大学校园内流行并深受师生欢迎[2]。2005年吴建中馆长首次把信息共享空间介绍到国内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陆续开展IC建设,IC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趋势。

3.1 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大环境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开放化的趋势,全新社会环境衍生出了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IC顺应了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和共同学习的需要,推动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学生只埋头看书本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了互联网和讨论区的中间。为满足高校师生所需资源、环境、人员一站式的服务,首站就需要通过高校图书馆来实现。

3.2 信息共享空间的先进性

信息共享空间是当前图书馆界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的热点,高校图书馆IC的建设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新技术平台和数字化体验平台,为高校用户营造出面对面交流与分享的空间,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使用能力。国内的现状是部分高校图书馆有关于IC理论和实践上的实验,但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高校图书馆IC的建立是必然的趋势,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成功经验,已经能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3.3 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逐渐由以馆藏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用户的服务需求也逐渐发生着改变,传统的用户大多倾向于在安静的环境里利用馆藏资源来获取知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寻求舒适、自由的学习氛围,寻求能够为他们的讨论、交流提供合适的协作区,图书馆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在吸纳国外成熟经验的前提下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围绕自身特点建设IC,以求能够充分实现馆内资源的整合,挖掘馆藏资源的潜在价值。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应增添适合多组讨论的讨论区、轻松的休闲区以及温暖贴心的咨询服务区,能够以用户为导向,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3.4 成功经验的支持

通过了解北京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现状,选取西安交通大学为目标进行了实地调研。西安交通大学的iLibrary space是图书馆为读者全新设计的一个集新技术体验、数字阅读、社交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为读者打造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它提供ipad外借、爱心伞借还、饮品供应等服务,用户可以在里面进行小组讨论、社团交流,既可以安静学习也可以发散思维。iLibrary space投入使用以来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学习交流的空间。

在管理方面,iLibrary space由iLibrary俱乐部在图书馆统一领导下进行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社团自主管理能从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提高用户对图书馆IC的满意度和自身建设的完善度,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不仅符合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需要,还提高了图书馆的到馆率和资源利用率。

4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模式

4.1 空间区域

经过实地调研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出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区域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在图书馆外新建空间、在图书馆内开辟独立空间、在图书馆内与其他阅览室共用空间。

通过调研及分析发现,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区域应该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所以在图书馆内开辟独立的空间作为IC的建设场所是非常合适的。首先,与在馆外开辟新场所相比,馆内建设不仅节约了另建场所的费用,也方便了用户对IC资源以及图书馆其他资源的利用。这既能够使IC在图书馆整体中独立,在独立的同时又能体现出IC是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相较于IC与图书馆内其他阅览室共用空间,在馆内开辟独立空间也能使IC不局限于既定阅览室的空间范围和服务模式,可以更为自由地发展,对推动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2 环境设施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致力于打造大学第二课堂,对于软硬件设施建设以及环境营造应给予很大的关注。通过调研与分析,IC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无线覆盖、充足插座、移动投影仪、投影屏幕、音响、复印打印设备、ipad(或其他同类型电子产品)、各类休闲桌椅等。

之所以需要上述设备,是因为IC空间是一个经过高校图书馆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中心,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它不仅能够促进读者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更能够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IC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应该是有利于激发人的开放性思维,适合于人们自由交流和分享资源的环境。所以在这里,各类有利于信息获取的电子产品、配套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让人们放松的休闲座椅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如此,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更需要这些个性化、特色化的软硬件设施来支持[3]。

4.3 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其管理模式也应该区别于图书馆内部的其他区域。在对IC管理模式进行调研后,对目前已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结,目前在高校图书馆IC中主流的三种管理模式分别是:图书馆直接管理模式、图书馆领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以及服务外包模式。

通过调研及分析发现,在图书馆统一领导下,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管理模式。首先,IC的建设需要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软硬件的支持以及成熟的管理指导,这与图书馆的统一领导是分不开的。其次,同集体人群容易交流,采用学生自主管理,能够更容易了解用户的实际需要,从而及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也能够促进IC建设的完善度,促使IC的发展更加接近用户需求,最终能够充分发挥IC的服务作用。并且相较于图书馆直接管理和服务外包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能让IC更有活力和生命力,学生更容易以实际为需求产生新颖的想法,从而推动IC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在人员的配置上,图书馆也不需要额外的人员支出,只需要采取统一管控,既安全又便于管理。最后,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更为灵活,能更好地加强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能够避免服务外包对图书馆产生管理混乱的情况。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对于高校科研活动的支持、师生素质的提升、信息传播的促进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未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将会在更多的高校发挥信息中转、文化传播的作用,我们期望会有更多的高校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在图书馆职能的创新与延伸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交流图书馆空间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空间是什么?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