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交通规划策略研究

2021-04-03陈晓璇

建筑与装饰 2021年20期
关键词:创新型尺度园区

陈晓璇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引言

我国已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创新空间作为创新活动的场所,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拥有良好创新环境、引领全球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1-2]。粤港澳大湾区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区域尺度的创新空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球创新型城市,各类新兴科技创新型园区,都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相比传统的产业园区,创新空间对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和配套服务的需求更为强烈,更加需要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支撑其内外部的互联互通。因此,交通规划策略的合理性和前瞻性直接影响创新空间的发展质量,但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的发展定位和交通需求特征存在差异,其交通规划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鉴于此,本文从区域、城市、园区三个尺度,分别以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型园区三个维度选取代表案例,结合其发展定位和交通需求,总结不同尺度下创新空间的交通发展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交通规划策略,以期为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的交通规划和提升提供借鉴。

1 不同尺度创新空间的交通特征

1.1 区域尺度的创新空间——科技创新走廊的交通特征

区域尺度上,创新空间的产业价值链和分工体系需要突破地理空间的束缚,促进区域创新经济的协同发展和合理分工,以提升在全球创新体系的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走廊最显著的交通特征沿着区域性交通廊道形成,并逐步构建航空、公路、高铁、港口等多种快速交通方式顺畅衔接的层次性和结构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有效地连接区域内部的创新组团,从而加速区域内部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的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全球范围创新资源交流与整合。

美国旧金山湾区的101高速公路创新走廊和日本东京湾区的东京-横滨-筑波科技创新带等著名的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通过航空、公路、铁路和港口形成发达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创新节点的互联互通,促进各创新组团的合理分工和协同创新,成为具有重要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区域。美国101公路创新走廊通过成熟的高速公路网络和轨道交通快速直达各大核心城市,沿线串联大量创新、金融、高校等功能区,满足区域内较庞大的中长距离通勤需求,形成了科研、产业、金融(风险投资)互为支撑的创新生态,并且便捷联系旧金山机场、圣何塞机场、奥克兰机场三大国际机场以及旧金山港、奥克兰港两大全球港口,为其参与国际交流提供有力保障。东京-横滨-筑波科技创新带坐拥羽田和成田两个国际机场,以东京为核心,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为主的复合交通网络联通横滨和筑波两个节点城市,东京与横滨之间依托优良港口形成水上交通通道,串联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企业,有效地带动区域协同创新。

1.2 城市尺度的创新空间——创新型城市的交通特征

相较于区域,城市型创新空间尺度相对较小,交通特征侧重体现在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的协调,并构建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私人交通、自行车以及步行等多种城市交通方式高效衔接的交通系统,满足创新人群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实现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居住社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提高对人才、产业等的吸引力。

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和英国剑桥市是世界顶级科研院校、科技产业园和居住社区多种功能复合利用的全球知名创新型城市,均十分重视交通网络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的协调。美国坎布里奇市核心区的干道系统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放射,构建了以地铁和公共汽车为主的发达的公交线网及换乘体系,科研教育以及配套用地主要布置在干道系统和重要支路两侧以及地铁站点10分钟覆盖范围内,并且十分重视交通枢纽的步行可达,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人群的出行效率。英国剑桥市核心区的道路从剑桥大学向外放射形成干道网系统,并沿其构建了以大站快速公交为主的市内公共交通系统,使具有一定距离的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园、居住社区得以便捷联系,保障城市创新活力[3]。

1.3 园区尺度的创新空间——科技创新型园区的交通特征

园区尺度的创新空间的交通不仅要满足人才通勤和产品运输的需要,还要注重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导向的文化、休闲、生活、信息交流共享等日常功能的同步实现。创造满足园区人才对外快速出行要求的快速交通条件、引导园区复合开发的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利于园区内部人才交流的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是科技创新型园区的三大交通需求。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区和新加坡纬壹科技城是位于城市郊区的科技创新型园区,两者均重视营造快慢分离、人车友好的交通环境以及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满足商务人士和技术人才的通勤、交流、生活等多样化的需求。美国三角研究园区充分考虑了交通的可达性和道路空间的友好性,通过多条区域高速公路和联系市区与机场的区域性轨道线承担着重要的对外联系功能,在园区内部规划了贯穿南北、连接相关大学的轻轨,增加若干低等级道路,并且结合景观规划分别打造“热路”(区域高速路,车速快,树荫小)和“凉路”(园区内部道路,贴近自然)的道路空间,以满足园区多样化的通勤、交流等不同出行目的,同时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出行分担率[4]。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依托便捷的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快速联系新加坡科技走廊重要的功能片区和对外重要交通枢纽,创造了便利的远距离交通出行条件,使其得以快速承接CBD和西部工业区的创新要素外溢和需求。园区内部围绕轨道站点进行TOD综合开发,实现商业、商务、居住等多种城市功能的混合利用,促进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一体化[5];此外,通过二层空间廊道、贯穿南北的绿廊串联内部建筑和组团,这种连续性、友好性的慢行廊道有助于显著增强创新人才的接触机会,强化信息的碰撞与整合,为触发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 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交通规划策略

创新空间以科研、人才、创新产业等为核心要素,其交通规划要满足创新人才便捷、快速、舒适、安全的出行需求,从而促进产、学、研的有机联系和快速转化[6]。借鉴上述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型园区的交通发展和规划特征,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有不同的交通规划策略重点。

2.1 区域尺度:注重搭建区域性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区域尺度的创新空间应注重满足区域间互联互通的高可达性,从而促进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以实现区域的协同创新和合理分工,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由多种大型的区域性交通设施集成的多层次交通网络体系,根据地域的特征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主要交通形式作为系统主纽带,节点或边缘地区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通设施进行衔接,构建多节点、网络化、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格局,满足产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城际间和全球范围内快速交流与协作的需求。

2.2 城市尺度:注重交通网络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的协调,促进城市内部各功能的便捷联系

城市尺度的创新空间应注重打造契合城市内部创新空间结构和用地功能的综合交通体系,保障创新活动所需的各类功能片区的可达性。结合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生活服务等功能的布局,加强主干交通与支路的路网衔接,保证城市各功能片区具有极高的可达性,提升交通服务效率。搭建灵活的城市交通循环系统,提供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私人交通、自行车以及步行等多样化的城市交通方式,优化多种换乘工具和步行设施的一体化衔接,从而提高不同创新群体出行的便捷性。

2.3 园区尺度:注重构建快慢分流的内外交通体系,促进人才交流和产城融合

园区层面的创新空间应注重充分发挥交通作为创新要素流动的载体、城市功能布局的触媒、人才交流的公共空间的多重功能,构建快慢分流的内外交通系统,营造人车友好的交通环境,引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从而促进人才面对面交流与产城融合。对外方面,要综合考虑与机场和高铁站等重要对外客运枢纽、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园区的可达性等条件,构建多种快速交通方式集成的多层次交通系统,以吸引人才、促进对外交流、降低货物运输和人才通勤成本。对内方面,一方面,强化支路网建设,畅通“微循环”,将公交主导和慢行渗透相结合,打造人性化、生态化、精细化的高品质慢行空间,引导绿色出行和创新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引入TOD发展模式进行轨道站点综合开发,促进创新产业与其他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以适应产城融合、集约高效、复合利用的园区发展趋势。

3 结束语

创新空间交通规划的合理性是创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论文结合不同尺度创新空间的发展定位和交通需求,通过分析国外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型园区三种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的典型案例的主要交通特征,进而提出区域、城市、园区三种尺度的科技创新空间的交通规划策略应关注的重点。区域尺度的创新空间要注重搭建区域性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和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城市尺度的创新空间要注重交通网络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的协调,促进城市内部各功能的便捷联系;园区尺度的创新空间要注重构建快慢分流的内外交通体系,围绕轨道站点进行TOD综合开发,促进人才交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产城融合。研究成果能为我国同类型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但是,创新空间的交通规划不仅与其尺度有关,也与其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的交通需求等因素有关,未来将结合以上因素继续深化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型尺度园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宇宙的尺度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