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郭店楚简《老子》的典型楚简书风

2021-04-02朱友舟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用笔字形笔画

一、郭店楚简《老子》概述

《老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一直被各界关注。自郭店楚简出土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反响。其中也以《老子》甲、乙、丙本最为出名。对其基础的文本分析也是众说纷纭,个人比较倾向徐复观、陈鼓应等人的观点。徐复观认为《老子》是老聃的专著,而非多人编纂而成,陈鼓应在其书中也支持这种观点①,他这样说郭店楚简《老子》:“我们能目睹这一世界最古老的《老子》抄本,何其有幸!”。②因此,郭店《老子》作为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即使其文字内容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也为研究中国的哲学史、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称其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③。关于书写者,黄钊氏认为三组《老子》本的字体和风格一致,应该是同个人的笔迹。④而彭浩和裘锡圭认为“甲”、“乙”成于一人之手,“丙”和“甲”“乙”虽然书法风格非常接近,则是另一书手。⑤不管是否为一人所书,三组应该都是当时楚国的通行手写体。通过仔细比照“甲”“乙”“丙”的书法风格,在用笔方法、造形上虽然有微妙的差异,不过还没有达到可以断定为不同书手的确切证据,因此这里还是将它们分为一类。再《老子》丙和《太一生水》两篇(竹简的)形状、编线的间距完全相同。《老子》甲和乙中金文里经常看到的圆点使用频度都占总字数的4%,而《老子》丙和《太一生水》则一个都没有使用。后两篇在书法风格上也类似,因此,不妨看作成于一人之手。⑥

《老子》属于典籍类竹书,近于日常文书一类的平实风貌。《老子》《太一生水》是源自楚地的竹书,应为楚地原生态文献,其典型楚文字特征比较明显。此类典籍书写非常认真,字形秀丽典雅,字间距基本一致,应当是由当时的书法高手抄写的,书体属于当时的“写经体”⑦。

楚简书法风格多样,而《老子》属于朴质、平实之美,既非雄强的阳刚之美,亦非秀媚飘逸的阴柔之美,其朴素的美感比较中庸、平淡。学者或评《长沙子弹库帛书》则圆润宛劲,《老子》《太一生水》则整饬典雅,《唐虞之道》《语丛》则纵横飘逸,《忠信之道》又雄秀才辣,其他如《信阳简》《仰天湖简》等皆各具特色,不一而足。昔康有为论魏碑有十美,楚系简帛又何止十美!总体而言,“楚系简帛书法风格是阴柔的、浪漫的、抒情的。”⑧笔者以为整饬典雅之评似欠准确,《老子》的风格应该归为平实一路。楚简中大部分的文书类竹简属于质朴简约一类风格,包括了早期发现的遣策、卜筮祈祷记录、法律文书,同时也包括文献类竹简中内容明确属于楚国文献的,如郭店楚简的《老子》《太一生水》,清华简中的《楚居》《系年》等等。这一路起笔收笔简约,字形或长或扁顺其自然,极少有刻意追求装饰的用笔,在楚简之中属于最质朴平实的一种。⑨

包山楚简与郭店竹简的年代相当,是楚国当时各级地方政府汇报给左尹的公文档案,由于来自各地,抄写出自众手,字形结构不免略有参差。这类手写的公文档案字体中,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晚期晋国的侯马盟书。细看三者的用笔,都是“头粗尾细”,与《汲冢竹书》“科斗文”颇觉类似,而迥然有别于青铜器铭文或石刻文字的矩折规旋,含蓄端整。侯马盟书的时代比包山楚简、郭店竹简约早两百年左右,一般以之为春秋晚期的日常应用字体的最佳范例,为先秦时代草率快捷字体的典型。包山楚简的隶书与郭店竹简的第一类字体,不仅延续了侯马盟书的风格,也明显反映了三百年間这种手写应用字体在书法方面的大趋势。⑩

二、郭店楚简《老子》质朴简约的风格特点

《老子》甲、乙、丙三篇及《太一生水》,此类字迹通篇书写风

格一致,用笔比较随意,但也不失工整。其字体应该属于比较常见的战国中晚期的楚国手写字体,与包山楚简字体很是接近,时间也应该相距不久。但因其抄写内容的不同,其字体比包山楚简的更为规范,第一类《老子》等篇的字形扁平,笔画中还保留不少弧线,但较包山楚简所书的笔画更为平直一些。在运笔方面这一组也较为灵活,早期楚系文字曾侯乙墓竹简中的“钉头鼠尾”的特征大大削弱了,用笔体现得比较均匀。该类字迹异体字情况频繁,并喜用羡笔装饰。

(一)与《性自命出》比较来看《老子》的特点

以《老子》《太一生水》等为代表,这类为数最多,是楚简中常见的字体,但在笔法上较其它简牍为中庸,下笔收笔平缓,提按不太明显。用笔平实,不刻意求装饰,与实用文书如包山楚简的笔势相近。起、收笔简约,行笔均匀,弱化重起尖收的科斗笔意。笔势不激不历,顺乎自然,神合老庄之道。

结构体势比较中庸,不长不扁,不肥不瘦。除上下结构的字以外,独体字渐趋方正,甚至平扁,取横势渐显,字迹大小均称,结字稳健平和。下面主要以风格流媚飘逸的《性自命出》为比较,以便论述《老子》平实简约的特点。

1.用笔平实、匀称,少华饰

《老子》甲本17号简、18号简,笔画简省,而且横画趋于稳定。而《性自命出》14号简、50号简,“隹”旁横画作弯弧之状,受鸟虫篆笔法的影响,同时也保留了原始图画文字的象形意味;又如《成之闻之》5号简“”、22号简“”。

《老子》用笔平实,不刻意求装饰,尤其弧,或一笔顺势完成,或两笔组合而成,起收动作直截了当。《性自命出》具有首尾尖锐而中间丰满的笔法特点。就曲直而言,此篇以曲线为主,竖划亦带有弧度,在郭店楚墓简中显得最为姿媚、婀娜。战国书法体势地域特点明显,比起北方较为理性的曲直有度,《性自命出》充分体现出南方文字的曲线迂曲、流畅、变化丰富的姿态。

承袭西周金文,《性自命出》“昏”或“昏”旁斜画起笔弯曲,带有华丽的修饰;相比而言,《老子》的斜画下切后起笔,动作简洁,更加接近今体书的斜画。进而,演变为短而直的斜撇,如上博《彭祖》8号简,则与楷书的斜撇相同了。(见表1)

与流媚委曲的《性自命出》相比,可知《老子》的平实特点。《性自命出》斜收笔弯曲,笔势连贯表现为外露的笔触,笔形柔美多姿,而《老子》斜画较平直,笔势连贯表现为内敛的方式,笔断意连,提锋自然收笔。(见表2)

《性自命出》弧线多为丰中首尾锐的笔法,体势近于半圆,起收笔均有卷曲的装饰笔触,似虫之触角,有虫篆意味。而《老子》重起轻收,弧度平缓,一笔而成,笔意简约。(见表3)

《性自命出》“心”或“心”旁横向笔画起笔为稍微弯曲尾部较为粗重的“S”形,收笔处值得注意,有意增添了反“S”形装饰笔触,这是对笔画的自觉饰化,效果形同饰符。可见其行笔过程比较繁琐,有较为强烈的鸟虫篆美术化倾向。而《老子》的中间笔画起收笔动作均较为简洁,弧度也有所减弱而变得平缓。(见表4)

《性自命出》“口”旁弧画起收笔均匀卷曲,里面的横表现为上凸的笔势;而《老子》甲“口”旁起收直来直去,或一笔写就,或两笔合处,横平直、短促。(见表5)

与“口”旁相同,《性自命出》《成之闻之》“也”的弧起收笔均带有卷曲的笔触。而与《性自命出》风格相近的《成之闻之》笔势多曲,如盘曲的虫类,这也是有意的装饰处理;相比较而言,《老子》的起收笔以及笔势均较为直率、自然,与实用文字相近。(见表6)

同理又如表7所示,《性自命出》“善”横画多带俯势,重顿轻收,“口”旁弧画均带卷曲的装饰笔触;而《老子》横画平直均匀,“口”旁弧画起收不带曲势。

《性自命出》“句”的首笔如同一只昂首之鸟形,起笔卷曲,具有丰中首尾锐的笔势特点,肥笔如同鸟的身躯,而尖锐的笔形象鸟的首尾;如表8所示,相较而言,《老子》甲本所从“”起笔顿笔后直下,不做修饰,线形匀称。

与郭店《性自命出》12号简、2号简的“”姿态婉转以及粗细变化相比,郭店《老子》丙5号简的显得简洁、平实许多。

如表9所示,《性自命出》“以”首笔曲画纵向部分行笔轻细,横向部分笔锋骤然下压变粗,反差极大,相较而言,《老子》的曲画行笔均匀,使转自然。

2.笔画之间粗细均匀,点线组合平实

西周中期以后,大篆高度成熟,笔法趋于单独,以篆引笔法为主,粗细均衡。经由春秋时期的美化大潮,笔法得到极大的解放,加之,篆书演变解体,由此进一步丰富了笔法。《性自命出》即为一个典型。其用笔粗细对比强烈,笔势跳跃而恣肆,左右摇曳,率意隨性,颇具草意。一般而言,横向线条粗而肥,竖向线条细。不仅在一画中有粗细的变化,在一字中间粗细的对比也趋于极端。

如《性自命出》“不”不同笔画之间粗细悬殊颇大,斜画及竖画瘦劲、轻细,横以及饰笔更加粗重,所谓粗如椽、细如丝。

与此相比,《老子》甲本承袭西周中期以来正体笔法的传统,如表10所示,“不”字笔画之间粗细较为均匀,饰横用笔也较瘦硬,处于装饰性的辅助位置。

《性自命出》笔画之间粗细区别显著,书手匠心独具,如40号简、66号简、51号简;而郭店《老子》丙1号简、2号简,笔画间粗细相近。

同理,如表11所示,《性自命出》“之”横最粗,约为斜画的三四倍之粗,而《老子》笔画之间基本均匀。

又如表12 所示,《老子》“丌”笔画之间粗细基本相近,而《性自命出》主横特别粗重,而斜画细一些,故而显得笔意跳宕、旋律恣肆。

同理,如表13所示,《老子》“圣”笔画粗细均匀,而《性自命出》的所有横较粗而竖较细,尤其下部“ ”,底横特别粗壮,而竖却写得很细。

横画粗重,为《性自命出》的重要特点,这是篆书演变解体的重要表现。如表14所示,《性自命出》“所”横画粗重,为主笔;相较而言,《老子》笔画粗细对比较平淡。

如表15所示,《老子》竖画比较端正、平实,而《性自命出》竖画细而倾斜角度非常大,使得整个字形欹斜、外轮廓多变、字势奇险。

3.结构——笔画减省、结构平实适中

《老子》“或”底部笔画笔势水平,布白均匀,疏密适中,体势平正,与其作为典籍抄本性质吻合,近于西周金文正体,如“或” 。同为典籍的《性自命出》却大异其趣,一则与书手的审美趣味相关,其次与用鸟虫篆美化经典的心理有关。如表16所示,与《老子》平匀结构相比,《性自命出》“或”字右下部布置的大块空白,结构显得跌宕起伏。

如表17所示,《老子》“亚”上下左右的笔画基本分布均匀,而《性自命出》的下半部分颇为简省,带有草意,或构形被压扁,上下变化较大。

《性自命出》结构上下挪移,不在同一垂直线上,形成强烈的斜势,险态丛生,如表18所示,《性自命出》三个“”、七个“情” 、五个“忎”、“悲”等,“心”部与上部结构明显错位,斜势非常明显,造成较强烈的动态,草态毕现。与此相比,《老子》上下结构基本在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上,故而结构重心平稳,体势端正。

《老子》左右结构大多为高低基本齐平、对称均衡的状态。而《性自命出》部分左右结构或左中右结构,左边较短,错位强烈,造成字形欹斜。

《性自命出》“”“斯”“”等的结构错落,左低右高,而且“斤”部呈斜势,使得整个字形右下角空缺,外轮廓不规则而多变,字势奇险;而《老子》势态均衡稳定,如“”字。(见表19)

在处理“於”字结构时(见表20),《性自命出》书手或反其道而行之,写成左高右低之势,体态右倾,具有动感。而《老子》“於”的体势始终左右均衡,相对平稳。

4.外轮廓较为规则、整齐

郭店《老子》乙15号简、左右笔画长短基本对称,结构基本处于静态平衡之中;而《性自命出》则不然,用笔多斜势,往往强调某一笔画,打破了平衡,使得字形左低右高,外轮廓变得丰富多姿。(见表21)

“青”作为偏旁,如表22所示,《老子》“青”的左右两竖基本均衡;而《性自命出》将左右两竖同样也布置得不对称,左边长,右边短。

同理,又如表23所示,“而”及“木”旁的左右平衡关系,二者差别明显。

此外,《老子》上下结构基本合乎西周金文常用的法则,上部笔画搭配比较紧凑,下部较为舒展、松散。《性自命出》有些上下结构却一反常态,上松下紧,如表24所示,“得”“事”上部松散,下部“又”收缩、短促,使得整个字形颇有拙趣。

5.字形统一、规整,排布均匀、疏朗

郭店《老子》的章法比较单一质朴,总体开阔、排布和谐,体现了和谐之美。同一字结构统一而规整,造型显得单调一些。《性自命出》同一支简中,同一字多次出现时,字形多变。

如《性自命出》6号简、50号简、14号简、40号简、41号简。“隹”旁的竖画变化多端,上下结构搭配错落多变,不同结构样式多达六七种。而如上文已述,《老子》甲17号简、18号简,出现的两个字结构相近。乙本“隹”旁1号简、4号简,区别也很小。

又如郭店《性自命出》39号同一支简三个“方”字,如、 、以及,点画位置以及结构变化较为巧妙。又如《性自命出》40号简、 、,同一简三字意态也有别。横画有时重顿尖收,有时轻入重收;撇多作弧线,有时近于直线。《老子》有两个“方”字,体势相近,如《老子》甲24号简、《老子》乙12号简。

又如《性自命出》41号简、39号简、39号简、55号简,四個“仁”字形态各异,前两字“人”加一横画,第三字“身”部竖画较短,处理手法不同寻常,第四字为“人”加竖折笔。

又如表25所示,《老子》甲四个“又”,结构近似。反之,《性自命出》四个“又”字姿态各异。

又如,郭店《性自命出》10号简、56号简、56号简、56号简、55号简、60号简,就同一支简而言,56号简三字不同;整体而言,六个字在通篇中意态也各异。

可见,对于《性自命出》整体章法而言,由于字形倾斜不一,或斜向右上,或斜向右下,中轴线的体势摆动明显,具有强烈的动感。《老子》字形统一、规整,结构平稳,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以均衡的静态排列为主。

(二)抄手的书写特色——以《老子》甲本为例

尽管《老子》风格平淡朴素,看似平淡,实则为“大象无形”,因此在处理用笔与结构时,有许多巧妙地细节及特点值得注意。本文以《老子》甲本的书手为例加以论证。

封闭圆圈由横以及上弧组合而成,而且上横较长,左右大多超过了弧画,使得“目”或“日”旁有所讹变。此种情况并不多见。如,郭店《老子》甲5号简、郭店《老子》甲5号简、5号简、6号简等等。

“弗”或承袭西周金文,如郭店《老子》甲17号简作,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体。或讹变,如郭店《老子》甲4号简、郭店《老子》甲7号简、12号简,将曲线写在两竖里面并加两饰笔。

承袭春秋文字,左边上方的“贝”下端还保留了两笔,并且穿插在下一个“贝”的里面,如郭店《老子》甲11号简、11号简,颇为少见,一般而言,多如郭店《老子》丙11号简作。

简省字形颇多,有些形体可算作极简结构。如郭店《老子》甲5号简、20号简,郭店《老子》乙4号简与郭店《老子》乙4号简繁构共存。相对于西周金文,“隹”旁省简两个笔画,讹变较为严重。如郭店《老子》甲17号简、18号简、37号简、23号简 。乙本“隹”旁鸟头用笔颇为生动,似受鸟虫篆的影响,如郭店《老子》乙1号简、郭店《老子》乙4号简、郭店《老子》乙18号简、 。

“尸”旁简省讹变为“人”旁,如郭店《老子》甲17号简、18号简、24号简,而且由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又如郭店《老子》甲23号简、郭店《老子》甲22号简、郭店《老子》甲22号简;相对而言,郭店《老子》丙6号简、9号简,“尸”讹变程度较轻。郭店《老子》甲19号简“宾”,省简“方”构形。郭店《老子》甲26号简,简省去“爫”旁以及用两竖代替左右四个“口”形,讹变严重。郭店《老子》丙1号简、3号简、,“女”旁下方比战国简常见的写法少了一斜笔。

封闭圆圈笔画往往顺时针一笔而成,笔顺自左上方开始的顺时针圆圈,颇有特点。如郭店《老子》乙“日”3号简、“日”旁如2号简、郭店《老子》乙1号简,多为顺时针一笔写成。又如郭店《老子》乙6号简作,“贝”旁同理。而一般楚简往往为上下两弧笔组合而成。

除了顺时针之外,也有从左上方开始逆时针行笔作圆圈,如郭店《老子》乙5号简、11号简等。

常用的半圆往往一笔逆时针而成,如郭店《老子》甲13号简、19号简、郭店《老子》乙2号简、8号简的“口”形均一笔写就。一般而言,楚简往往由左右两笔组合而成。

《老子》结构因讹变而新奇。如郭店《老子》乙3号简“为” 、7号简、15号简;斜画讹变为横,然后加饰横,颇具特色。郭店《老子》乙4号简、郭店《老子》乙8号简、郭店《老子》乙6号简,近乎上下结构,而楚简中“为”一般为左右结构。

金文多实心点,如“土”“直”等的“十”的构形,而《老子》书手在抄写时往往将点未加填实,而用空心椭圆表示,由此亦可推测金文中一些带有较粗圆点的写法。如郭店《老子》乙9号简、 、,以及郭店《老子》乙11号简、16号简、17号简,12号简以及郭店《老子》丙13号简等。

《老子》“虍”旁右边断开,而左边并作“刀”旁,颇有特点,如《老子》乙7号简。用“彳”代替单人旁,《老子》乙16号简、17号简。《老子》甲17号简,两横向右下斜,并且收笔时相交。

这些用笔或结构往往受书手的书写习惯影响较大,值得习书者揣摩。

三、《老子》甲、乙本的同一性比较

关于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本抄本抄手问题还存在很大的分歧。《老子》乙本、丙本添加形符现象较常见,字形上也接近本字,其时代应该晚于甲本,同样的方法对比乙、丙两本,可以得出乙本早于丙本字迹。这不仅仅是因为底本的时代差异,抄写时代的差异更为重要。另外,这类字迹所抄写的竹简形制也不统一,只有《老子》丙本及《太一生水》是抄写在相同形制的竹简上,其余竹简长短均不相同,这应该是抄写工作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的结果。

所以我们认为第一类《老子》甲、乙、丙三篇及《太一生水》的字迹,是由同一抄手在不同时期内书写完成的。该抄手是熟练掌握楚国文字的人,其书写水平在不同时期表现也不尽相同,对文字的处理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越发娴熟。而这类文献中出现的异文现象也是反映了当时的文字使用情况。下面将从形制、风格方面仅仅对甲、乙本做简单比较。

1.形制异同:长短稍有差异

我们只要注意,老子乙组的竹简较儒家传注类为长,保留其原来身为道家经典的痕迹,却无改于被儒家吸收、采撷以为传注的事实,则郭店竹简的经、传分野可以思过半矣。总之,简策的长短固然重要,经典与传注之分还是取决于简端的形状了,梯形者为经,平齐者为传,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是相当具体而明确的。《老子》甲本平均简长32.3厘米,每简平均容字30厘米,竹简两端削为梯形,为梯端类;乙本平均简长30.6厘米,乙每简平均容字25个,两端削平,为平端类;丙本平均简长26.5厘米,丙本每简容字19-23个不等,此简两端削为平直状,也为平端类。

2.甲、乙本风格相似性比较

关于《老子》甲、乙、丙三篇及《太一生水》这四篇文献的抄手问题,至今尚未有学者认为这类字迹是出自同一抄手之笔。我们通过字迹对比认为《老子》甲、乙、丙三篇及《太一生水》之间的字迹差异仅仅是历时与底本的不同。无论从风格还是用字习惯上来看,目前还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这些篇文献是由不同人完成抄写的。因为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书写的字迹是有变化的,这些篇文献或许向我们展现了这位抄手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变化。

甲、乙本“爱”的结构均颇为简省,构形完全相同,如郭店《老子》甲36號简以及郭店《老子》乙8号简。

如表26所示,甲、乙本“道”构形以及笔势相近,尤其“”旁的第一笔均为略向下凹的斜撇,“彳”旁用笔也相似。(见表26)

即使同为甲本,四个“下”字例之间也有差异,同为乙本四字也略有不同,因此在比较时应该寻找其神采的一致性,而非完全仅仅依赖于长短粗细的细微差异。如表27所示,甲、乙本“下”均为横长竖短,竖略带弯度,饰笔或有或无,字形扁方。

甲、乙本“天”字形均扁方,用笔清秀,四个斜画较为平缓,“人”形的象形意味消解,基本笔画化,整体气息相近。(见表28)

甲本及乙本“不”均有如下特征,左撇长于向右下的斜,顶部或加或不加横饰,竖上火加点饰或加横饰或不加,字形适中。(见表29)

甲乙两本“是”均用笔粗细适中(见表30),圆笔为主,形体扁方,体势圆转;而乙本更加圆润有力。

即使甲本内部“者”便有三种不同写法(见表31),结构差异颇大。整体而言,甲、乙本之间“止”旁左右均有斜笔,或长或短,下部或从“口”或从“”,总体风格相近。

甲、乙本“事”顶部多为竖撇(见表32),中间为横转竖的组合线条而非直竖,与此类似的写法有《太一生水》。 的弧画大多一笔写成,横画与弧的左右衔接比较松散、自由。

甲、乙本“以”形体均扁平,如表33所示,主要缘于左边的斜画短促不向上延展造成的,如此有利于大小搭配以及整体章法的变化。

甲乙本“也”构形较为特殊,笔画数量均为三笔而非四笔,笔顺相近,其中均有两笔连写,只是乙本最右边笔画呈反“S”形,弯度更大一些。(见表34)

如表35所示,“隹”旁右边的竖均写在横的最右边,讹变为近似于“丹”的构形。

甲、乙本部分构形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基本格调还是相近。

如表36所示,甲本的四个“能”字也不尽相同,而乙本“能”与甲本特征相近,只是笔画繁简略有区别。

“虍”旁的结构,甲、乙本之间区别也不大。(见表37)

总之,与秀媚飘逸的《性自命出》相比,《老子》质朴平实的风格是显而易见的。楚简中还有粗壮雄浑、含蓄内敛之美,也有古朴厚重、修长秀美之美,风格多样,深刻地反映出战国时期文字剧变下思想的活跃以及书手鲜明的个性。《老子》作为典型楚简风格,其质朴简约的特点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道家朴素的美学思想似乎也是契合的。

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战国楚简书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F074

注释:

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第一版,第13页。

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第一版,第3页。

③王祖龙:《楚书法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第295页。

④黄钊:《竹简〈老子〉的版本归属及其文献价值探微》,《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⑤1998年5月,在美国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郭店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所指出。参见艾兰·魏克彬编《郭店《老子》:达特茅斯大学国际研讨会会议录》。

⑥横田恭三:《郭店楚简的书法风格特征》见《全国楚简帛书法艺术研讨会暨作品集/论文集》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⑦由专门的人抄写,大部分书写认真,风格典雅,特别是其中的《语丛》(一二三)、《老子》(甲乙丙)、《五行》等几篇,书写的规范化与程序化的特点非常突出。饶宗颐曾把马王堆帛书《老子》《周易》等典籍的字体称为“儒、道之写经体”,“与十六国以降敦煌所出释道之写经体,足以后先媲美。”李学勤先生认为马王堆帛书是由专门雇佣的“写经手”抄写的。那么在《郭店楚简》出土后,两位先生的观点同样也适用于《郭店楚简》,应当是当时楚地典型的“写经体”,自然应当属于正体。

⑧胡长春:《楚系简帛文字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见《全国楚简帛书法艺术研讨会暨作品集/论文集》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⑨《光明日报》2016年8月7日,第011版。

⑩周凤五:《朋斋学术论文·战国竹书卷》台大出版中心2016年12月初版,第39页,《楚简文字的书法史意义》。

李松儒:《郭店楚简字迹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吴振武、冯胜君教授,2006年,第37页。

参阅西山尚志:《关于郭店楚简〈老子〉三本、〈太一生水〉的抄者——字形种类的统计分析》,简帛研究网站(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9/xishanshangzhi001.htm),2009年8月1日。【按】日文版名《郭店楚简<老子>三本·<太一生水>における抄者の关系について——字形的バリエーションの统计学的考察》,《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研究》第6卷,2003年2月刊行,第33—49页。

朱友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流媚的草篆研究——论鸟虫篆及草化对楚简的影响》,2020年《中国书学》,第99-113页。

李松儒:《郭店楚简字迹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吴振武、冯胜君教授,2006年,第39页。

李松儒:《郭店楚简字迹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吴振武、冯胜君教授,2006年,第40页。

周凤五:《朋斋学术论文·战国竹书卷》台大出版中心,2016年12月初版,第8页。

《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性自命出》四作最长简皆为32.5厘米,两道编距皆为17.5厘米,而且,四书简端皆呈梯形。《缁衣》《五行》两作最长简皆为32.5厘米,两道编距皆为12.8-13厘米,两书简端皆呈梯形。以上六书以及《老子》甲本均为郭店楚简最长简,为儒家经典典籍。梯形简端则是儒家“子思学派”经典的主要形式特征,在郭店中最为重要。见周凤五《朋斋学术论文·战国竹书卷》,第6页。

下文暂时搁置丙本,不做比较。参考程鹏万《简牍帛书格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页将简端的修治分为三类:平端、梯端、圆端。

以下表格郭店《老子》甲本简称为甲本,郭店《老子》乙本简称为乙本。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用笔字形笔画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包饺子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找不同
添一笔变个字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智力大闯关
30
添笔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