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谜一样的光影世界

2021-04-02曹隽平木子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影集合影武汉

曹隽平 木子

庚子初,一场大疫悄然袭击江城武汉,所幸党中央英明,全国人民上下齐心抗击疫情,当阴霾散去,武汉解封,英雄城市很快重新恢复了活力。国庆前夕,筹备一年的武汉立中堂照相馆的“民国风”摄影展终于在湖南省文化馆举行,馆长曾建新先生是位资深的收藏家、摄影家,面对如潮的观众,他兴奋地告诉我:“我最近收藏了一套摄影集,是一位从民国过来的老人一生的影集,里面有几百张照片。”

庚子初冬,武汉立中堂照相馆。曾建新先生捧出厚厚的五大本影集,数百张黑白照片和彩照,记录了一个女子的一生。曾先生说:通过老照片的文字及标记信息得知,该女子叫李箐,1928年生,解放前毕业于上海法学院,原武汉油石厂会计,2020年7月逝于武汉。

巧得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李箐姑娘时的黑白照:柳叶眉、杏仁眼、翘鼻子、樱桃嘴。她没有明星脸,但是她眼里的光芒、嘴角的微笑,是那么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我久久地凝视着她的眼神,她的眼里特别有内容,或专注,或炽烈,或深情,哪怕穿越时空都能感受到她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是的,她的眼里有光,有真、有善、有美。她轻扬的嘴角、她迷人的微笑,是那样的和顺、温良、娴静,散发着东方姑娘特有的含蓄内敛,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她面前也会黯然失色!因为酷爱收藏,我见过无数民国明星照和美人照,但是李箐独特的韵味,自然、纯朴、恬静,迥异于彼时的美人!我翻来覆去拿起、放下,放下、拿起这一组照片,久久不忍释手,我的眼睛一遍遍扫视着她,捕捉每一张表情的细微变化,我得承认,我被她的眼神、她的微笑勾了魂,我甚至担心自己多看几眼会迷恋她、爱上她。

兴奋过后,我恋恋不舍地放下这组照片,与工作人员一起,将所有的照片进行分类。这一天武汉异常的冷,室内一片寂静,很久才能听见翻动影集的声音,而每翻一页,主人公的过往就像被我们摁下加速键,几年的光景,几秒钟便能一瞥而见,我恨不得把眼睛当作放大镜,让白炽灯透过自己的虹膜聚焦在照片上,把它盯出个大洞来才肯罢休,我渴望从李箐在照片和影集上留下的只言片语中解读出她谜一般的人生。

这些照片共有两个部分六大类,第一部分是李箐母亲的照片。

影集中有近百张李箐母亲的照片,李母的照片有许多是与少年儿童的合影。根据照片背景和少儿的面容、着装判断,皆非中国内地风情,她似乎走过很多地方,甚至可能远到东南亚。但即使四处漂泊,厚厚的镜片也藏不住她的炯炯目光和一颗赤子之心。她的目光始终坚毅而宁静,或许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我迫切想穿越进照片,跟着她的脚步浪迹天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到偏远地区从事幼儿教育,生活该是多么的艰辛。

解放后,李箐的母亲也曾到武汉为她带孩子,照片上面的她,褪去了职业女性的刚毅,转为一脸的慈祥。

第二部分是李箐本人,这其中又分为六个类型:

1.婴儿与童年时期

这类照片大概有十余张,其中有一张她婴儿时候的照片,还有几张她与母亲的合影,基本反映了她幼儿时期的面容变化。

2.待字闺中

这一部分最具感染力,前文已述。李箐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胸口“上海法学院”的校徽,说明她受过高等教育。百度告诉我:上海法学院,原名上海法科大学,成立于1926年,位于上海市江湾路547号,该学院办学宗旨是培养造就政法及财经人才。上海法学院曾开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及银行等科系。上海解放后,学院被撤销,主体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部分系科并入上海学院等校。

李箐没有富家女的华贵娇艳,却有着平凡世界中最可贵的温良、朴实与真诚。她直视你的眼神和她的笑容,在寒冷的冬天,可以温暖你的心灵。时间过去一个多月,每次与友人在手机里细览分享时,大家都赞不绝口。

3.恋爱和结婚照

李箐戀爱了,好几张恋爱时的合影中都是男友从身后抱住她,依偎在男友的身边,照片上的李箐流露着幸福而满足的神情。小伙子也是一个知识分子,高大、阳光,帅气扑面而来,用“英气逼人”来形容毫不为过。我突然忆起古斯塔夫耳边回荡的诗“这两位面泛潮红、天上的生子,从何而来,一瞬,合为一体,当他们穿越我们窗外、星光闪闪的高空时。一位从东而来,一位从西……”在最美好的年龄遇上了相守一生的人,是何等的幸运!

结婚照上的李箐褪去灿烂的笑容,多了一分成熟和稳重。大抵是从这张照片开始,少女和人妻在她生命里的角色永远地置换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本应开怀大笑,可她偏不——还是习惯微眯着的双眼,让目光成了一把蜜剑,直直地对着镜头扫射过来,眼里是道不尽的柔情,嘴角是说不清的蜜意。

4.全家福

四人的全家福均是黑白照,只有一张照片上李箐的丈夫单独后期染成彩色,其他三人却依然保持了黑白色,令人费解。

成了两个胖小子的母亲后,李箐剪去了及腰长发,烫起了时尚的卷发。不知道是因教子相夫腾不出时间打理,还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前半生告别。那个无忧亦无惧的姑娘,现在已有了软肋和羁绊,单薄的身影正诠释了“责任”二字。

文革期间,这对解放前过来的知识分子似乎没有受到冲击,其间偶有出行,并在各地留下身影。

5.晚年的李箐

改革开放后黑白照转成了彩照,此时的李箐已经是位慈祥的老太太。“嬛嬛一枭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家庭的重担没有压垮她的背脊,却让她的眼神多了份沧桑,皱纹也不甘示弱地爬上眉心。晚年李菁的照片,多半是与友人的合影,但最让我动容的是李箐的一张单人照:照片上的她双手握着一个杯子,下巴抵在杯子上,曾经明亮的双眸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泽,一脸落寞的神情似乎在追忆似水年华。或许她的脑海里在过电影,从浪漫的青春到夕阳的黄昏。或许她在心里暗自感伤,这位曾经的老牌大学生,最后只是一个的工厂退休会计。是的,人都会老去,再美的姑娘也会有迟暮的一天,但这张照片特别令人心生怜爱。

李箐帅气的丈夫一直与她相伴到老,频频出现在与家人、友人的合影中。一双儿子也健康长大,与母亲留下一张合影,工作照背景显示其中一人有着不错的事业,或许这是她人生最大的慰藉。

6.闺蜜合影

在影集中,有一位美丽的闺密一直伴随着李箐,从黑白照到彩照,从中学到大学时代,乃至到晚年都不断出现,这个人是谁?叫什么名字?现在是否还在人世?

所有的影集中,有三张李箐的手迹,其中有一张照片背后写有“这帧照片是一年前在南京中山陵音乐厅照的,照的不好,给耀枢留着。箐卅八,八于广州”,这是一张李箐1948年在南京拍的照片,1949年在广州送给了“耀枢”,“耀枢”是不是她当时的恋人、后来的丈夫?

时间跨过了千禧年,李箐在一本影集扉页上写到:“2001年春节、五一劳动节留影。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留不住逝去的岁月,但,珍藏相片,看到历史的自己,可以更清楚地回忆历史。已过古稀时候,喜、怒、哀、乐,怆伤(沧桑)岁月,坎坷人生,路漫漫,快到尽头。”此时的李箐,已经73岁,直到2020年92岁她才去世,但回首来路,还是发出了感伤。

过了三年,李箐在影集中又写了一段话:“往事如云烟,岁月一去不复返,童年和青年的记忆,遥远而朦胧,这些旧相片历史的影子,为我保存一份思念,留住珍贵美好的记忆。2003年8月重新整理新相册。”

应该说李箐的青少年时期是非常美好的,在解放前能拍那么多照片,又能够读大学,说明她的家庭是富裕的,所以她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反观她在文革前后的照片,大抵是落寞的,她的内心深处一定有很多的不甘,所以才会写下如此伤感的文字。

漫长的92年,李箐从一个婴儿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有幸在解放前念了大学,又嫁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帅气的知识分子,共同将儿子培养长大,一起走向暮年,历经了二十世纪的战争岁月和政治运动,他们居然奇迹般地安度。从照片上看,虽然李箐在留言中流露淡淡的伤感,但她的一生终归是圆满的。然而,这么珍贵的照片,为何流落到文物市场?李箐的一生,究竟有怎样的际遇?她的子女和孙辈现在过得怎样?期待广大读者为我们解开谜团,也欢迎李箐的家人看到照片后与我们联系。

猜你喜欢

影集合影武汉
和雪人合影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旧时光
决战武汉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合影
国外无厘头家庭合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