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骆马湖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2021-04-02庞兴红陈立冬付小峰

治淮 2021年9期
关键词:骆马湖小型化湖区

庞兴红 陈立冬 付小峰

一、骆马湖概况

骆马湖地处江苏省北部徐淮黄泛平原区,是江苏省第四大淡水湖,位于东经118°05′~118°19′,北纬34°00′~34°14′范围内,行政隶属于宿迁市和徐州市,沿湖辖宿迁市宿城区、湖滨新区及新沂市,与宿迁市相距仅6km,距新沂市约35km。属浅水型湖泊,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6km。湖底高程一般为18.5~22.0m(以废黄河零点为基准)。

二、骆马湖主要生态问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骆马湖生物种类变化较大,底栖生物衰退较为剧烈,水生高等植物破坏严重。

通过调查及收集资料,发现近年来骆马湖软体动物资源衰退较为剧烈,已演变为寡毛类占据优势地位的种群格局,Shannon-Wiener 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值都不超过2,物种丰富度较低。

骆马湖在未采砂前,水生植物集中分布在西部的浅水湖区和北部的消落区,以沉水植物为主,优势种依次为金鱼藻、黄丝草、轮叶黑藻、菹草、苦草、竹叶眼子菜等,这几种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之和占全湖总生物量的90%以上。菹草主要分布在湖区东部的敞水区,且生物量较少,北部滩地有部分挺水植物芦苇等。黄沙开采导致湖区原有地形地貌受到破坏,开采后有的区域水深达到几十米,使原有的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等优势种生物量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但营养盐并未因黄沙开采而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大,直接导致水生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原先在东部敞水区的菹草种子复活,加上适宜的温度、湿度和丰富的营养盐,又没有制约条件出现,使得菹草逐步成为湖中水草优势种群。空心莲子草(俗称“水花生”)等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是骆马湖水生植物多样性下降的因素之一。

2.鱼类资源小型化

鱼类资源小型化包括鱼类种类结构小型化和种群结构小型化。种类结构小型化指渔获物中小型鱼类在组成和比重上占据优势;种群结构小型化指渔获物中鱼类种群呈现年龄结构的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由于湖泊环境的变迁、渔业过度捕捞等原因,骆马湖渔业资源出现了小型化和单一化的现象。小型鱼类刀鲚、鲫、红鳍原鲌等种类在渔获物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型肉食性鱼类资源衰退严重。

造成骆马湖鱼类资源小型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持续的高强度捕捞导致个体较大、生命周期较长的高营养级捕食者逐步减少,并导致渔获物的组成向个体较小、营养层次较低、经济价值不高的种类转变,过度捕捞加速了鱼类资源小型化进程;小型鱼类的种群补偿机制变化可能是鱼类资源小型化的内在因素,近年来骆马湖营养水平提高和肉食性鱼类减少可能引发刀鲚、银鱼、黄颡鱼和红鳍原鲌等小型鱼类卵、幼鱼存活率提高。

3.养殖种植过度发展,湿地退化

20 世纪90年代以后,网围养殖全面兴起,圈圩养殖、圈圩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近年通过规范管理、及时整治,骆马湖养殖面积逐年压减,但圈圩压力仍不容乐观。2018年,新沂及宿迁圈圩面积总计58.925km2。养殖、种植的负面效应体现在对水环境、水资源的污染方面,造成水质性缺水;另外一方面也破坏了湿地,导致骆马湖湿地退化。

4.湖底荒漠化

骆马湖在未采砂前,水生植物集中分布在西部的浅水湖区和北部的消落区,以沉水植物为主。但黄沙开采导致湖区原有地形地貌受到破坏,开采后有的区域水深达到几十米,使采砂区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原有沉水植物无法继续生长,沉水植物生境遭到破坏导致鱼类产卵场所被破坏。此外,采砂对鱼类的生存也会产生很大影响,采砂损害了湖底淤泥中的微生物、螺蛳等鱼类饵料的生境,使得原来生活在采砂区域的鱼类被迫迁移到骆马湖其他水域。

三、骆马湖生态保护对策

1.水生植被恢复

水生植被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水生植被的重建与恢复成为目前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水生植物禁割区,设立禁割期,特别要保护好现有以水生植物为产卵基质的天然产卵场所。要利用法律手段对收割水生植物的船只进行管理,确保水生植物的收割适度化。对于那些不能直接食用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不应任其无限制地发展,也应采取收割的方法加以限制。

2.鱼类资源保护

现阶段骆马湖增殖放流已有稳定渔获量,但捕捞强度居高不下,因此开展骆马湖因地制宜的渔业管理、资源养护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1)增殖放流

目前骆马湖已构建了较完善的鱼类增殖放流管理体系,建议加大增殖放流规模;开展鱼类洄游通道与产卵场研究,推进河湖连通等水利工程措施与产卵场生态修复工程。

(2)控制捕捞强度

通过限制发放捕捞证数量和延长禁捕时间降低渔业捕捞强度,减缓鱼类资源小型化进程。建议将骆马湖鱼类开捕日期从7月1日推迟至9月1日,延长亲鱼繁殖保护期的同时,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鱼类捕捞规格;加强网具的管理,逐步淘汰落后渔具,分阶段安置和减少专业渔民数量,减轻骆马湖整体渔业捕捞强度。

(3)渔业管理机制改革

渔业管理部门应加强鱼类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加强与环保、水利、科研等相关单位的协同合作,完善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模式,实现骆马湖渔业的有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3.积极修复、保护生态空间

开展退圩还湖工作,清退湖区内非法圈围,扩大湖区湿地和自由水面面积,恢复湖区水体自净能力。到2025年,清退所有养殖、种植面积55.705km2(不含基本农田)。主要内容包括清退圈圩圩埂,对养殖塘底进行清淤拓深,清退围网,最大限度地恢复扩大自由水面;疏浚湖区老沂河、沂河和新沂河等行水通道,保证湖泊与周边水系的连通性;合理进行岸线调整,构建新的湖泊保护范围线。

4.湖底生态修复

对湖底地貌进行勘察,根据湖底生态状况,确定难以恢复区、可以修复区、生态正常区。对采砂形成的人工浅滩与谷壑进行吹填或疏浚。对非法捕捞底栖水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行动,有计划地对底栖水生动物(河蚌、河蚬等)进行经济捕捞,组织底栖水生动物放流,定期监测动物种群结构并加以应对,做到底栖动物资源的开发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建设淮河流域土著底栖动物人工繁育基地,规模化人繁培育种苗。定期开展河蚬等经济贝类大规格幼贝增殖放流,保证每年对流域特色土著贝类,如背角无齿蚌等品种的大规格幼贝增殖放流,以维持区域特色种群结构。对土著贝类生活史与繁殖、生长习性开展研究,对其生活环境、共生生物、阶段性宿主生物一并进行目标性保护,从根本上保证骆马湖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

四、结论

骆马湖是江苏省重点湿地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生物净化等生态功能,识别其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对策,对骆马湖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骆马湖小型化湖区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美丽的骆马湖
骆马湖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面临的现状及对策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问询骆马湖(外一章)
家庭规模小型化提前到来
未来汽油机的小型化
Fiat公司极度小型化的2缸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