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重在强村富民

2021-04-01战炤磊

群众 2021年2期
关键词:强村富民农村居民

战炤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维度系统布局、协同发力,其中“强村富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强村富民”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归宿和落脚点,也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

“强村富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归宿和落脚点

“强村富民”是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强村是最优美的线条,富民是最温暖的底色。所谓“强村富民”,是通过推动现代农业和乡村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依托高质量发展的乡村经济带动农村居民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多样化就业、获得高水平收入,从而实现村级经济实力强劲、村民生活富裕幸福的良性格局。强村与富民的良性互动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强村是富民的源头活水和基础保障,只有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村民才能持续获得不断增加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富民是强村的动力支撑与目标归宿,只有村民收入不断增加、获得感不断增强,广大村民才会不断增强参与村级经济发展的意愿和能力,特别是本土村民的资金投入和劳动力供给构成了村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

“强村富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强村富民”将乡村产业繁荣发展与居民生活富裕有机结合起来,以现代化的产业组织形态推动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满足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全契合農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完全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强村富民”是实现乡村功能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中振兴乡村。“强村富民”是重塑和优化乡村基本功能的重要基础条件,发达的现代农业和乡村经济体系是农产品和其他生产要素供给的重要基础,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是强化乡村生态保障功能的根本路径,发达的乡村经济和富足的乡村生活则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前提。

乡村振兴进程中“强村富民”的短板和弱项

江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高度重视“强村富民”工作,不仅高标准完成了贫困村全部如期摘帽的任务,形成了一批内生发展的产业扶贫成功经验,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而且在建设美丽乡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强村富民”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距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仍有提升空间,区域差距较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江苏一直重视发挥村集体的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壮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的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江苏一直重视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加收入的渠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省外一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而且自身内部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较大。2019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675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仍低于浙江(29876元)、上海(33195元)。从城乡差距来看,江苏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25倍,而浙江、上海分别为2.01倍、2.21倍。从区域差距来看,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设区市为35152元,而最低的为18121元,前者是后者的1.94倍。从收入来源结构来看,过分依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贡献较低,2019年江苏农村居民收入中48.85%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为27.74%。

乡村振兴进程中“强村富民”的实现路径

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夯实“强村富民”的产业基础。牢牢把握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先导地位,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特色化、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奠定“强村富民”的产业基础。继续强化各类强农支农政策,引入全产业链的经营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做好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和营销推广工作,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水平,从而不断吸引更多资源要素流向现代农业,使现代农业步入良性累积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扎实推动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与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业态的融合,培育特色化的乡村产业集群。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强村富民”的组织支撑。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平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村级集体经济,使其成为驱动乡村经济升级、带动农民收入增长、促动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以明晰的产权制度和科学的治理结构,保障集体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另一方面,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通过租赁、股份制、合作开发等形式,盘活集体资产,带动农村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

扶持农民创新创业,激发“强村富民”的内生动力。重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拓宽农民创新创业的渠道,千方百计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乡村产业项目的根植性,更多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更多拉动本地配套产业、更多吸纳本土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创业、就业的产业空间。健全面向农业农村的研发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乡村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完善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体系,强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供给,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乡村创新创业项目的综合效益水平,在乡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性格局,为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边际消费倾向,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增强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性和便利性,全面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强村富民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迈上新征程 奔竞新瓜沥 “浙沥红荟”绘出强村兴产“共富图”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强村领航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创新工作机制 探索精准扶贫——泉州市老促会联系点“强村富民”成绩显著
强村富民的引路人——记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唐淌村党支部书记张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