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与北京香山

2021-04-01崔建利

北京档案 2021年2期
关键词:熊希龄张謇香山

崔建利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作为晚清状元暨近代实业大家,张謇一生主要生活在其家乡南通。袁世凯主政北洋政府期间,张謇曾受邀北上担任了两年多的内阁部长,所历两年春节均在北京香山度过,与香山结下不解之缘。张謇喜爱香山,也曾有过在香山建造私人别墅的想法,但并未付诸实施。现存相关文献所谓梯云山馆为张謇私人别墅,均为失察之论,本文结合《张謇全集》等相关资料加以纠正。

北上履职北洋政府

张謇与袁世凯是在光绪七年(1881)登州吴长庆军幕中认识的,二人有短暂师生之谊。吴长庆和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是生死之交,袁保庆去世后,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其时张謇在长庆军中参与军事,并为长庆次子保初业师。长庆因令袁世凯拜张謇为师。张謇课袁世凯以八股,文字芜杂,殊无足观。而张謇则颇赏识袁世凯,时向长庆揄扬”[1]。后来,袁世凯因在朝鲜事变中表现优异,获清廷重用,而张謇则不满于清廷腐败,返回老家南通创办实业。

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大总统后,短时间内就更换过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三位内阁总理,对于第四任内阁总理的人选,袁世凯曾准备任用张謇。对此,曾与张謇一起在名流内阁任农商副总长的刘垣有如下记述:在民国二年(1913)七月赵秉钧内阁瓦解后,袁世凯在未向国会提出熊希龄为国务总理以前,曾叠电张謇,请其担任国务总理一席,謇力辞不就,而推荐熊希龄以自代。[2]袁世凯邀张謇出任内阁总理,也是看在张謇书呆子气十足,易于控制。但当时的张謇在南通的实业千头万绪,实在离不开,便没应允,袁世凯只得起用熊希龄为第四任内阁总理。熊希龄向袁世凯提了一个条件,要以“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为原则,组成“第一流经验与第一流人才的内阁”(时称“名流内阁”),而张謇与梁启超、汪大燮等要同时入阁,袁世凯答应了熊希龄的要求,而张謇也在熊希龄、袁世凯的再三要求下于1913年10月赴京就职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一职。

两个春节都在香山度过

作为自然山脉,香山为北京西山山脉的组成部分,具体位于小西山山脉东麓。本文所称“香山”为香山公园的简称,亦即清代皇家园林静宜园。该园历史悠久,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始建香山寺,明代增建诸多佛寺,清顺治年间始以香山寺为中心营建香山行宫,雍正年间继续扩建,乾隆十年(1745)建成香山二十八景,后筑围墙并更名“静宜园”。晚清时期,静宜园曾先后遭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的焚掠和破坏,园内文物、珍宝被洗劫一空,多数建筑遭焚毁,园内林木、残余建筑等亦遭附近居民砍伐破坏。辛亥革命后,天津《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经逊清皇室同意,在静宜园创办了静宜女子学校,不久又成立辅仁社(辅仁大学的前身),一方面解决部分贫穷旗籍女子及天主教子弟受教育问题,也借机保护屡遭破坏的静宜园,此举得到英氏好友马相伯的支持。当时马相伯受邀在京担任袁世凯总统府高等政治顾问,另一方面马相伯在晚清出使朝鲜期间即与张謇相交甚善,张謇与英敛之亦曾相熟,于是,客居京城的张謇与香山结下不解之缘。

民国三年(1914)春节期间,张謇并未返回老家南通,孤身一人在北京度岁。除夕这天,张謇和好友马相伯等赴香山找好友英敛之度岁。据张謇当天日记,张、马二人等“由玉泉山至香山静宜园女子初等小学校,校长英敛之(华),满洲人,信奉天主教,有刻苦之行,数年前曾识于上海,因欲保存此园之林木而设此校,亦有心人也。是夕宿韵琴轩”。第二天(大年初一),二人“遍游园内诸胜,所谓二十八景者殆历其大半,颓垣断壁之中,犹见金、辽、元、明、清五朝帝王缔构经营之壮也”[3]。正月初三,因开文官甄别会,张謇只得返城。这是张謇第一次到香山,面对香山胜景,他禁不住赋诗咏叹:“元日谁知客在山,五朝胜处共跻攀。霜晴邃谷余寒减,风定奔泉激响还。宫观尽随坡鹿化,烽烟无碍石蟾顽。回看十丈京尘里,一日从容亦自闲。”[4]

民国四年(1915)春节期间,张謇仍是孤身一人在京度岁,并于甲寅除夕前一日让随从准备入山馔品。除夕日(1915年2月13日)十时“往香山静宜园度岁,一时至,宿梯云山馆”,并有诗记曰:“京尘厌嚣恶,岁除逃入山。去岁有成例,襥被趍巑岏……胜地得容乐,宇宙宁不宽。一年只一游,粮尽方当还。”这是张謇居京期间第三次入香山(1914年10月3日,张謇考察京西良种畜牧场归途中,曾在香山韵琴轩住一宿,算是他居京期间第二次入香山),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游香山。

因急欲称帝,再加上当时国库财政吃紧,袁世凯对张謇许多提议及主张虚与委蛇,张謇早已心生辞意,于1915年8月下旬告假回南通老家,此后再未返京。民国五年(1916)春节期间,身在南通的张謇仍念念不忘前两次春节畅游香山之美好,情不自禁,赋诗抒怀:“生平不知做官好,京师两年历寅卯。岁阑农闲官亦嬉,老夫辄走西山道。连山古寺尽有名,静宜一园山更窈。”

未曾在香山建私人别墅

1917年京津冀一带发生千年一遇特大水灾,为了收养因水灾流落街头的男女儿童,北洋政府在香山开办了慈幼局,不久又成立香山慈幼院,在解决温饱的同时,也对这些儿童进行文化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为了解决办院资金,“民国七年(1918),静宜园董事会为补充静宜女校经费之不足,制定了《静宜园借地建筑简章》,准许私人入园租地建造别墅”[5],一时间达官贵人、富商、军阀们应声而动,至1935年,静宜园内私人房舍已发展到11家。于是有人以为,曾客居北京并对香山赞美有加的张謇,既担任北洋政府高官,又是腰缠万贯的大实业家,在香山建个私人别墅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并认为张謇曾将梯云山馆改建为私人别墅。如《北京香山近代建筑保护研究》一书记曰:梯云山馆建筑位于西山晴雪东北侧,是一座出抱厦三间的五开间殿宇。嘉庆年间用作膳房,其外檐悬挂有嘉庆御题“梯云山馆”匾额。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年间张謇在此将其改建为私人别墅。[6]《古今香山》一书也认为:“梯云山馆,二三十年代,为张季直(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1913年任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别墅。”[7]而某篇论文的相关记述则更显离谱:“张骞别墅。独幢单层建筑,1931年改建而成,基址为原清静宜园景点梯云山馆。”[8]张謇1926年病逝,1931年怎么会去香山建别墅呢?!以上论述均非严谨考实而出,其最重要的依据可能是张謇诗文中曾述及住宿于梯云山馆。张謇日记中曾两次提及梯云山馆住宿,一次是1914年除夕(上面已述及);一次是1914年10月3日张謇考察京西良种畜牧场归途中入香山留宿,“欲至梯云山馆,遇雨不果,乃宿韵琴轩”。其实,当时张謇无论住在梯云山馆还是住在韵琴轩,均系好友英敛之待客之临时安排,这几处建筑本是经英敛之修缮以供办学之用的。梯云山馆历来是观赏红叶的佳地,风景独具,但此处位于香山半山腰,仅从生活常识来看,就算张謇真的曾在香山建过私人别墅,也不可能在梯云山馆。因为当时的张謇已年届花甲,身体多病,爬山已显吃力,不大可能在香山半山腰的位置建私人别墅。

不过张謇的确曾打算在香山建造私人别墅,而且看好了地方,地点位于静宜园东南部香山寺附近的关帝庙:“阳二月十四日。晨餐后,晋华与泽、秉三人登鬼见愁峰,余与蔚西力乏不能从,乃与探玉乳泉。得香山寺东无量殿侧关帝庙,有废址九楹,垣墙无恙,地兼旷奥之胜,若以二千圆葺治之,饮双井玉乳之水,荫香山磴道之松,真胜处也。上下终日,间坐山轿,然亦小乏矣。”这是张謇民国四年(1915)正月初一的日记,从这段记述可知,张謇因体力所限,无法与年輕人一起攀登香山峰顶鬼见愁,只得与张相文(字蔚西)一起在位于近山下的玉乳泉附近游览,并相中了香山寺东侧的关帝庙遗址,认为可在此处建设私人别墅。香山寺附近的关帝庙本为无量殿院落的组成部分,位于来青轩西侧的小山坡上。这一带是康熙年间所建香山行宫的核心地段,“踏蹬看霞起,披林纳月行”(乾隆《霞标磴》诗句),风景幽美,位置绝佳,张謇可谓眼力不俗。遗憾的是因张謇的许多主张得不到落实,再加上袁世凯急欲称帝,与张謇一贯的立宪主张格格不入,张謇不久便称假回到南通,专心打理自己的实业。直到1926年病逝于南通,张謇再未回过北京,他在香山关帝庙遗址建造别墅的念头亦终未实现。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国淦.北洋从政实录[A].杜春和,编.张国淦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6.

[2]刘垣.张謇传记[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Z]第12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222.

[3]张謇.张謇全集(8)[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65.

[4]张謇.张謇诗集(上,徐乃为校点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25.

[5]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园林绿化志[M].北京出版社,2000:81.

[6]张娟.北京香山近代建筑保护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72.

[7]常华.古今香山[M].北京出版社,2001:39.

[8]孙晓波,傅凡,张勃.原清静宜园二十八景和其他景点遗址上的民国别墅研究[J].中华建筑,2015(4):104-107.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熊希龄张謇香山
北京香山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游香山
联墨双馨六
此君一出天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