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善县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1-04-01陈晨

中国市场 2021年3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嘉善

[摘 要]近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方案落地,嘉善县成为一体化先行之地。近年来,嘉善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毗邻上海优势,积极构建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为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标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嘉善县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大力推进青浦-吴江-嘉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以“科创同圈” “产业同圈”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努力打造长三角科创高地。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嘉善;科技创新共同体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3.027

1 现实基础

近年来,嘉善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毗邻上海优势,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等重大历史机遇,聚焦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创新资源,積极构建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增强对长三角高端产业、优势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的吸引能力,努力形成长三角科创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为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聚焦接轨上海,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探索科技协同创新新机制

(1)建立政府联动机制。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青浦-吴江-嘉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工作协调机构,举办“青吴嘉地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会,成立推动青浦、吴江、嘉善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工作小组,商讨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新券”,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组织中科院纳米研究院、中科院理化所、哈工大、西安交大、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宁波材料所等高校院所专家来善开展技术对接,先后赴北京、武汉等地考察创新平台与项目,并举办创新创业推介会,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嘉善科技对接交流”活动推向纵深,截至目前已发布科技成果400多项,达成合作意向50多项。

(2)建立园区协作机制。紧盯上海和以上海为窗口的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促成复旦科技园、同济科技园、上海理工科技园、上海知识产权园等上海高科技园区与嘉善县有关园区建立了协作关系,2015年以来共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项目110余项。

(3)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引导企业以项目为纽带,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东菱技术等100多家企业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开展技术合作,开展高端项目转化和技术攻关共460余项,累计引育“双千”“双万”高端人才93名、“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74名,设立院士工作站8个、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6个。

1.2 放大格局视野,打造承接载体,不断拓展科技协同创新大空间

(1)高起点谋划重大平台。引进中新苏州工业园区集团谋划建设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全面复制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谷。加快省级高新园区建设,加强“双招双引”,2018年新增重点项目20个,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收入308亿元。

(2)高标准打造科技新城。整合现有的主创平台,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嘉善科技新城。2018年科技新城新引进民银国际等科技项目75个,获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3)高规格构筑“科创飞地”。嘉善2018年在上海建立“科创飞地”——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办公场地位于虹桥核心区,打造嘉善高质量企业 “研发中心”、上海高科技项目“育成中心”、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创新创业高效服务“示范中心”,目前已正式启用,对接项目90多个。投入1亿多元在荷兰坎贝拉市设立嘉善国际创新中心(欧洲),打造境外产业创新试验区和海外人才项目招引平台。

1.3 坚持同频共振,完善创新环境,全面营造科技协同创新大生态

(1)完善政策体系。出台科技新政15条、人才新政32条和振兴实体经济新政25条,针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需重新认定的政策壁垒,明确有效期内相关企业享受同等税收政策。2018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9家,居嘉兴市首位。全面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把在上海牵翼网注册的上海创新载体纳入到创新券使用范围,累计发放创新券3024万元,使用2308万元,服务企业3460多家次。

(2)共建创新载体。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先后引进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组建了一批行业公共研发平台。2018年以来,又新引进东华大学纽扣产业研究院、同济大学长三角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国创长三角新能源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嘉善清创园、哈工大机电工程(嘉善)研究院等创新载体,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3)强化成果对接。启动运营嘉善科技大市场,挖掘技术难题300余项,签约合作项目32项,其中与上海合作项目16项。加强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中心、上海科技交流开发中心的对接,承办首届长三角国际创新需求挑战赛嘉善赛区决赛,得到了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并莅临赛场指导。

2 存在的短板

县级产业层次相对不高、企业规模不大、人才创新能力较弱、竞争力普遍不强,对标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嘉善县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2.1 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缺乏统筹规划

各类创新平台总体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且专业分工不够明晰,区域创新要素之间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创中心总占地近16万平方米,2005年启动时的规模为近3万平方米,容纳60多家企业后已少有发展空间;2009年租用2.2万平方米的大云加速器,容纳25家企业后也基本已呈饱和状态;2013年7月底投入使用的罗星加速器仅2.25万平方米,服务功能难以发挥和拓展;科创二期,所建成的以高层为主,更适宜发展三产服务业等楼宇经济,对缓解一期科技项目孵化空间不足等问题助益不大。而归谷园区定位为高端产业化科技园,但其规划建设4栋孵化楼,已建的3栋孵化楼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二者在孵化和加速上存在功能定位交错。在实际产业招商的时候,各类创新平台均存在与原来产业定位偏差较大的现象。

2.2 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高效运行体制尚待完善

嘉善各平台现行管理实际操作中仍然以镇为主,其综合实力、整合资源、投融资能力、推进力度等尚欠缺。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光是靠科技部门,应该是各部门综合协调和统筹管理。但目前因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科技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或周边区域的沟通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有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往往是建设时行共享之名,运行时又各自为政,在运作机制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协调组织,部门、系统、各级和各单位各自为主,造成新的力量分散,无法形成集成优势,不但影响效率,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2.3 科技孵化项目的产业化比例偏低

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作为科技孵化器,承担了大部分孵化项目的引育工作,先后投入将近4亿元的配备高标准的硬件设施,配套房租减免、税收优惠、资金资助、人才招聘、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但中心累计引进的201家孵化企业里,孵化成功继续留在嘉善的仅为52家企业。由此看出,与周边城市相比,这些科创中心内的毕业项目在当地产业化上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另外,由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产业性、专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科技服务能力较差,包括科技信息检索和查询、专利代理、技术预测、无形资产评估等服务能力还比较弱。导致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低,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较弱。

2.4 “三区”内产业的创新驱动力偏弱

“三区”是指嘉善經济技术开发区、姚庄经济开发区、嘉善电子信息产业园,这是临沪科技城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肩负着引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职能。但从目前的功能发挥来看,“三区”内的产业虽然对嘉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但多数产业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低”“小”“散”现象还较为突出,科技创新贡献率、龙头企业规模水平、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3 路径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嘉善县必须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部署,对照示范区发展目标、对标先进地区、对比短板问题,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大力推进青浦-吴江-嘉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以“科创同圈” “产业同圈”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创新成果共享的机制,努力打造长三角科创高地。

3.1 加快动能转换,布局重量级未来产业

(1)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结合嘉善产业优势,研究制定产业招商目录,超前布局5G、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氢燃料电池等重量级未来产业,制定出台具体方案,加快引进一批中高端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基础软件和高端信息服务业,争取浦东软件园、紫竹高新区、漕河泾开发区等品牌信息服务业基地在嘉善设立分园,吸引一批有强劲带动作用的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企业落地。

(2)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智能传感器,推动产业下游应用市场,加快吸引国内外尖端智能制造项目落地。加速推进物联网场景应用。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通过对工业企业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推进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广泛联接国际招商资源和沪上招商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质量型智能制造大企业、大项目、大集群。

3.2 强化主体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

(1)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动态调整培育库,加快一批高技术、高成长的“双高”企业,在产业链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上集中突破,扎实打造“成果+”市场精准转化路径,形成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

(2)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集中支持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机制。支持研发型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在智能装备、5G+、智能网联车等重点领域,围绕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共同推动相关成果落地转化。

(3)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倡导建立区域性的创新联盟,与吴江、青浦等周边地区携手,采取联合开发的模式,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与长三角新兴产业集群“同频共振”的公共服务平台。

3.3 加速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1)搭建双创载体平台。完善孵化体系,积极发展专业性的众创空间、孵化器、资本多元化的双创中心。加快嘉善清创园建设,开展对接活动,引进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推进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建设,着力打造嘉善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金名片”。

(2)完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培育集聚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形成一站式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服务链,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到嘉善交易、转化。支持科技中介机构以企业间技术转移为重点,以促成嘉善的企业对外投资并购、商业合作为主要目标,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3)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构筑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双轮驱动,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氛围。借助省内外高校院所专家资源,围绕“2+2+2”产业结构,以提升产业技术、形成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为宗旨,引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3.4 推进金融创新,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1)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联合科技金融机构,整合研发设计、市场营销、融资租赁等多种新兴业态,探索“金融+技术+实体”模式,重点引入国内外私募类基金、科技金融机构、律所、资产管理、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交易等资源,建成科技型企业金融一揽子服务超市。

(2)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承接上海科创中心发展红利,全力支持科技银行等新型科技金融机构落户嘉善,探索开展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形成活跃有力的创新投融资体系。

(3)强化产业基金支持。加强与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科创发展基金等现有产业基金的对接,借助外部金融资源支持嘉善新兴产业项目和高科技成长型项目。主动加强与上交所的合作,争取在嘉善设立上海股交所长三角中心。

3.5 深化全面改革,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在现有联席会议指导下,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秘书处,秘书处成员包括一市两省科技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秘书处协调所在省市、所在地科技创新资源,为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引入提供渠道。

(2)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在示范区试点推进高新企业异地互认,统一评价和认定标准,推进人才资质互认。试点推进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建立科技创新券财政资金跨区域结算机制,实现一张券、一个平台、统一支持内容、统一服务机构。探索科技人才资源互认互准。

(3)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完善股权激励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实施更加优厚的股权和分红机制,特别针对高端、紧缺人才,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激励,采取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

参考文献:

[1]范国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与路径研究[D].杭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8.

[2]黄南,郑琼洁.全球科技创新的范式变革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发展,2019,19(6):24-30.

[作者简介]陈晨(1986—),女,中共嘉善县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嘉善
全国著名散文诗人采风创作活动在嘉善举行本刊主编应邀参加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浅谈融媒体语境下的多视角创新——以《最奇妙的一日游 看砥砺奋进的嘉善》为例
嘉善窑业与粘土资源保护
嘉善两男子因私排金属废液污染环境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