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确立五个意识

2021-04-01刘旺旺

前线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社会主义阵地

[摘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要求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具体体现为: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阵地意识、新闻舆论场域中的界限意识、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规则意识、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法治意识、价值观念领域中的底线意识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  阵地;  意识

[中图分类号] D261.5;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3-0043-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增强阵地意识”,在新闻舆论工作中要“掌控新闻舆论阵地”,文學艺术创作不能“迷失方向”,网络舆论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价值观念不能“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这要求人们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征程中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涵养五个意识,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阵地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将其提升到全局性战略高度。一是历史地看,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重要支撑和显著优势,但在多元开放的和平发展时期,其影响力则像波浪一样由中心向外围呈现出递减状态。二是现实地看,国内外的形势均出现了新态势,宣传思想工作所处的环境渐趋复杂。对内如何团结稳定鼓劲,激发奋进力量;对外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三是自身地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仍需进一步加强,党性意识和党性原则仍需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1因此,厘清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变”与“不变”尤为重要。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增强阵地意识。宣传领域的思想防线呈现隐形化特征,但这种阵地又是实存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为此,他将阵地分为“红色地带”“灰色地带”“黑色地带”,对于“红色地带”要守住、要巩固、要扩展,对于“灰色地带”要工作、要转化、要防变,对于“黑色地带”要重视、要斗争、要改变。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巩固阵地和筑牢防线的策略,“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1“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不要躲躲闪闪、含糊其辞”。2思想领域的变更虽不能瞬间发生,但一旦发生将很难挽回。因此,宣传思想工作,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站稳政治立场,三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前者解决的是方向和道路问题,中者解决的是立场和原则问题,后者解决的是人心和根本问题,最终达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新闻舆论场域中的界限意识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依托。新时代,新闻舆论场域呈现出的多元、多变、多样态势更加明显。多元,体现为新闻舆论的主体不仅有官方主流媒体,也有团体组织媒体,更有亿万个自媒体。多变,体现为新闻舆论的来源不仅来自多个方向,而且拥有多个主题,“蝴蝶效应”异常明显。多样,体现为新闻舆论的表现不仅有显性的意见表达,也有隐性的心理情绪,既有理智的客观认知,也有偏执的主观臆断。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面对这些深刻变化,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在理念上更新、方式上创新,直面问题、补齐短板。同时,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因此,厘清新闻舆论场域中的“变”与“不变”尤为重要。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在新闻舆论场域中防止“无界难控”。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明晰了边界,体现在:一是坚持党性原则。他说:“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不仅要管宣传,也要管意识形态,更要管媒体,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不能架空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躲闪扭捏羞讲党性原则。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说:“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开放场域中的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争夺人心的较量从未止息,是否能站稳政治立场,是否能保持政治定力,考验着当今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三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他说:“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因此,在新闻舆论工作中,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舆论场域中的界限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新闻人扛起厚重担当,更需要普通人担起行为责任。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规则意识

文学艺术是指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从根源上讲源于现实并作用于现实。文学艺术范畴在现时代被不断扩延。针对一些形式大于内容、表面重于实质的文化乱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1而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将低俗与通俗边界虚化的有之,认为人民“喜欢就行”;将欲望与希望边界虚化的有之,认为百姓“快乐就好”。随着固有精神结构的松弛,原有的文化规则将不再具有边界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约束功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提醒道:“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不能迷失方向。道路正确能到达彼岸,发生偏差就会失之千里。对此,党中央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良序发展划定了航道。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创作导向始于马克思、恩格斯,并为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2因此,新时代文艺创作不能脱离生活去主观创造,不能脱离人民去粗制滥造。二是要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化需要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化无异于干枯的木乃伊。但灵魂如果被利益所绑架,将比没有灵魂更可怕,因为病态的精神必然导致社会的溃烂。三是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当今时代,文艺创作中不乏琳琅满目的作品,但缺少流芳百世的精品,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代表自己国家形象的文化精品,没有体现时代发展的文化成就,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文明民族之列。四是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文艺创作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因此人的思想道德、艺术品德尤为关键。《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出要“引导文艺工作者打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底,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现象,弘扬公德良序,树立新风正气”。

网络虚拟空间的法治意识

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经历着信息革命,每次革命都会大大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同时也扩延着人类的文化认知领域。互联网在世界上诞生至今已有50余年,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变革、政治变革、文化变革等都是有目共睹的。网络对人们文化观念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如人们的文化观念更加开放,文化思维更加多元;也有消极负面的,如人们的传统文化认知被消解,原有文化结构被肢解。网络文化空间并不缺乏主流文化的生存之地,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主流文化的阵地被不断侵蚀,进而使健康精神、理性决策、高雅艺术时刻面临着无形的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在网络虚拟空间不能僭越“法律红线”。网络平台虽是虚拟空间,网络文化虽是虚拟存在,但它反映着现实生活,折射着现实文化。网络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建立一条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网络文化底线”。早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就发出倡议,提出每一个普通的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1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作了进一步的细化阐释。总之,网络文化秩序的维护既要有刚性的法律规则,保证法治轨道的健康运行,又要有柔性的思想道德,维护伦理底线的固若金汤。唯有如此,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才能形成,线上线下的文化同心圆才能绘就。

价值观念叙事中的底线意识

价值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思维呈现方式,是基于人的思维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表现为人判定事物真假、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价值取向。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的文化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有所滋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批评道:“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2因此,越是多样开放、众生喧哗、纷繁复杂,越要厘清主次、分清是非、明辨善恶。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在价值观念叙事中牢固树立善恶观念。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核心价值观都不是封闭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在公民日常的行为中。一种价值观只有具备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形式,才能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践行它。但良好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绝非一日之功,更非一蹴而就,因此“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教育引导就是要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防止坐而论道,要从小抓起,人人皆为。舆论宣传就是要发挥媒体平台、社会舆论、大众传播的作用,防止凌空蹈虚,从细处着眼,润物无声。文化熏陶就是要发挥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德义感召的作用,防止虚而不实,要校准航向,引领风尚。实践养成就是要通过孜孜体认、修身律己、不懈躬行的努力,防止作秀表演,要实处著力,知行合一。制度保障就是要通过严明法律、明晰规则、强化执行的施行,防止流于形式,要牢记责任,激浊扬清。唯有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重任,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本文是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及其形塑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CKS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0-20.

(作者简介:刘旺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 袁   瑛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社会主义阵地
无限追踪(二)
按图索骥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
科学游戏孩子交往的新阵地
唐宋交通发展对文化交流影响几何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