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1-04-01黄玉琳

决策探索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史党史历史

黄玉琳

【摘要】以史鉴今,立党治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内涵特征、学习历史重要性的具体分析,归纳出学习历史可以有如下途径:了解学习党史、国史的重点难点,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重点抓好干部的党史、国史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党史、国史等。

【关键词】党史;国史;历史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一、历史的内涵特征

(一)历史是客观的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客观存在,是有事实依据的,是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无数中华儿女用血泪书写的历史,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任何人都不能改写历史,也不能歪曲历史,更不能否定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就是一部教科书,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待历史,要心存敬畏之心。

(二)历史是能借鉴的

我们仔细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后可以发现,历史是有规律的,是能借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由此可见,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沉醉于过去取得的成绩,也不是因为过去的挫折而感到沮丧。研究历史是为了迎接更美好的未来,是要从过往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知道哪些是我们的法宝,哪些是我们的财富,哪些是坚决不能再做的。不仅要研究本国史,更要研究外国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要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理念、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服务本国的建设。

(三)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历史是我们的根,是作为一个国家最显著的标志。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经典就告诉我们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国家的重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历史也必将服务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背叛历史等于背叛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民的主体作用。不管走到哪里,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二、学习党史、国史的必要性

(一)学习党史、国史,奠定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历史是一种特殊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辩证统一的。有些历史看似毫无逻辑,其实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不能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的消极影响,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我们经常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了过去,未来就没有方向。爱护和珍视党的历史,就需要清醒地认识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和干扰。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直都是我们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根本原则和根本途径。我们一定要珍视和爱惜本国历史,这是我们存在的根基。忘记了历史中的经验智慧,就会背叛自有的文明意识;忘记了历史中的血泪荣耀,就会背叛肩上的责任使命。

(二)学习党史、国史,丰富国民的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过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作为领导干部来说要多读书,作为普通人民群众来说更应该多读书。要多读历史,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历史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学史可以明志。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习历史中的英雄模范人物,聆听红色故事,不断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我们要建造三型政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和了解,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以及优良作风,可以更坚定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国史能够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学习党史、国史,能够使我们增强“四个自信”

学习党史、国史,可以知道我们国家能取得今天如此骄人的成绩有多么不易,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百年的苦难辉煌。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学习中增强“四个自信”,从而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管是革命史、改革开放史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史都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抗疫胜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以及中国之治的大智慧。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近百年来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有近70年来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如何学习党史、国史

(一)明确学习党史、国史的重点难点

学习党史、国史的重点在于尊重客观事实,把握其客观规律,提炼出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难点在于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从党史、国史中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形成中国力量,汇聚成中国担当。中国精神是必胜信念。这种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于深沉的文化积淀。中国力量是万众一心。人心齐,泰山移。中国担当是大国胸怀。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有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中国精神,才有了团结一心的中国力量,最后才形成了不怕牺牲的中国担当。

(二)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

2019年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之旅。从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到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每一个脚印都透露出他的历史情怀。每到一处,他都怀着沉重的心情向英雄致敬,和当地老百姓亲切的交谈。尊重歷史就是尊重人民,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国家。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在2021年新春之际,还前往革命圣地遵义考察调研。井冈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始发地,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的会议,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思想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革命圣地更真实、更细腻,不仅是对党史、国史的一种学习研究方式,也是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场所。这也是革命圣地独一无二的优势。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之后,用了三句古诗词总结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在福建参观古田会议会址、纪念馆时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三)重点抓好干部的党史、国史教育工作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全面从严治党,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重点打造一支党的优秀干部队伍。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其作为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加以实施。2014年7月,中组部印发的《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中再次提出要“深入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各地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也强调要把党史、国史教育作为必修课来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四)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党史、国史

国史大众化、通俗化工作,就是一门严谨科学的学术研究,甚至是比深入研究学术研究还重要。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的书籍、影视作品等。借助“解密”“口述”“实录”为名的“党史”“国史”,大多都是博人眼球,以猎奇为目的,缺乏正确性和严谨性,更有甚者,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极易造成思想混乱。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和学习党史、国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编辑出版一些通俗大众化的党史、国史书籍,拍摄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举办党史、国史展览和座谈会等多途径、多渠道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党史、国史知识。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历史虚无主义的源头,让人民群众了解真正的史实,做一个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守法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2]朱佳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3]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Z].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1956.

[4]刘维芳,曹守亮,姬文波.大学生,新中国历史知多少[N].光明日报,2010-08-19.

[5]倪光辉.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6]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N].光明日报,2013-09-29.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国史党史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蔡国史地问题研究
新历史
铭记——山东省党史国史教育活动荟萃 前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
关于习近平同志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