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安全标准化研究及与HSE管理体系融合实践

2021-03-29郑豪项科忠吴雷杨栋栋吴雄鳌

现代职业安全 2021年2期
关键词:宁波管理体系要素

郑豪 项科忠 吴雷 杨栋栋 吴雄鳌

(1 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宁波特检院,浙江 宁波 315048;2 宁波市高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浙江 宁波 315048)

0 引言

近年来各级各类事故频发,事故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3],而以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为代表的检验检测行业,以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院(简称宁波特检院)本部所在地高新区为例,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达到了260 余家,但一直以来都是安全监管的盲区,尤其对于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作业,其作业环境较其使用环境更为恶劣,检验人员接触各类危害的频次较多并且距离各类危害的基础距离更近,加上现场检验检测人员由于松懈未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更大地增加了事故及致害隐患。

安全标准化作为目前防范事故发生和减免事后责任追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4],将生产过程中“人、机、环境”安全3 要素的每个要素都作了规范,以标准作为依据,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都有明确的作业指导和制度约束,将更加有效减少甚至杜绝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但目前安全标准化重点在危化、矿山推行,并全面覆盖到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机械等行业,检验检测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监管盲区,对检验检测行业的相关安全标准化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相关的考评标准也尚未颁布。

1 研究方法及思路

1.1 标准收集

首先广泛收集工矿商贸、化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的评审相关标准,如 GB/T 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 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T 7009—2013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AQ/T 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等, 编制安全标准化受控标准目录。

1.2 筛选

组织项目组成员对相关标准和考核要求进行整理,专家组交流协商,选取适用于宁波特检院检验检测作业的相关安全要求,按照检验项目不同进行分类筛选。

1.3 制定考评细则

结合宁波特检院现行HSE 管理体系文件、安全导则、应急预案、现场检验方案(作业指导书)、相关安全标准化标准编制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

1.4 专家论证

邀请机电、化工方面的安全标准化专家根据检验项目不同,分别对宁波特检院检验检测现场、实验室的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考评表进行检验检测作业安全性的评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考评细则的适用性、全面性及合理性进行论证。

1.5 考评细则及相关体系文件修订

对考评细则进行一次修订,将未覆盖的危险检验检测作业行为纳入考评范围,修改不合理的权重值,并针对专家组的考评结果,及时整改,查漏补缺,修订宁波特检院HSE 管理体系文件、安全导则、应急预案、现场检验方案(作业指导书)、相关记录,增加前期检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检验过程中安全风险识别、检验后对设备使用安全性进行再次确认等安全规范动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反映在记录当中。

1.6 体系试运行

对修订后考评记录进行试运行,确认效果良好后,正式在宁波特检院发布实施。

2 安全标准化控制体系及考评标准具体制定

鉴于目前尚未发布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的相关安全标准化标准及考评细则,考虑到特种设备多用于机械制造、化工、工矿商贸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宁波市化工企业三级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及2020 年7 月最新发布的《宁波市机械制造企业三级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为基础,围绕目标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持续改进8 大要素,结合相关安全标准化考评标准,融入宁波特检院内部检验安全导则及实验室安全要求,建立起一套适用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的内部安全标准化控制体系及考评标准。

3 安全标准化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融合

因宁波特检院已于2016 年4 月建立HSE 管理体系,其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4 年半时间里,检验检测人员的安全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安全的执行要求缺乏标准化的要求。

3.1 体系整合必要性及优势分析

项目组首先就整合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进行体系整合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降低了体系运行记录中重复性的工作量;

2)优化了体系结构,降低各体系之间要求不同带来的矛盾[5];

3)员工需了解掌握的体系要求精简且明确,降低作业层执行难度,便于作业层进行具体的实施工作[6]。

3.2 体系重点整合部分分析

因环境管理体系与安全标准化要素差异较大,仅需考虑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同安全标准化标准的差异性,通过对各体系标准条款的逐步筛选,对体系标准条款进行分析比对如表1[7-11]:

3.3 体系整合原则

1)完整一致性原则:即必须考虑各体系自身的PDCA 循环模式不能受到影响;

2)相对独立原则[12-14]:即体系结构下不同要素需要兼顾其侧重点,保证核心要素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表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同安全标准化体系要素比对情况

3)就高就多原则:各体系标准同类要素情况下,优先考虑高标准、多内容的要素,例如:安全标准化中方针的要求就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更高,反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对相关方的要求更高;

续表1

4)动态可持续原则:整合后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充分考虑到后续的可持续融合,如后续可以考虑和质量管理体系、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等进行结合;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12-14]:考核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对不宜量化的指标应当细化考核内容。

4 重点难点

1)如何选取合适的考评标准条款,分类、筛选工作量相对较大;

2)挑选对我院检验检测业务相对熟悉的安全标准化专家组成员,保证安全评估的专业性、可靠性;

3)如何针对不同的检验项目,以制度化的规定明确检验前、检验时、检验后应履行的安全规范动作,并在后续的运行中进行持续性的检查落实,避免文件规范同实际操作“两层皮”的现象;

4)因为特种设备多为非固定场所检验,检验现场的环境不同,对现场的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带来很较大困难。

5 实践应用

以宁波特检院安全标准化建设为实例,通过阶段性的磨合,将安全标准化理念灌输至日常检验检测工作中。

5.1 应用切入点选择

5.1.1 以安全风险管理为核心

无论安全标准化还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是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评价基础之上,因此基于此的风险管理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到全覆盖。

1)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并进行风险评估,对重大安全隐患及不可接受风险进行汇总,形成清单,在OA 系统内进行公示告知,并要求进行院级、部门级、班组级的三级培训教育。

2)风险管理方案。对清单所列重大危险源及不可接受风险制定管理方案,并进行目标管理及绩效考核。

5.1.2 强调非固定场所检验的现场安全管理

1)安全日常检查表卡的分类设置。例如,原检验现场安全环境检查记录表(YTJ/BK-Z128-1)未针对现场及实验室具体检验检测作业进行分类,新的检查记录表针对不同的检验检测项目进行细分,较原表卡更具有针对性。

在表卡中突出了前期检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检验过程中安全风险识别、检验后对设备使用安全性进行再次确认等安全规范动作,对检验检测全过程进行了分解,实施了分段的标准化,进一步细化了检验现场的安全管理要求和执行标准。

2)安全专项监督的动态要素设置。检查表采用非动态强制要素与频发(重要、不可接受风险)动态要素相结合,强制要素一般保持不变,动态要素则根据每年年初的HSE 危险源辨识进行调整。

5.1.3 突出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属性

1)实验室对应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实验室的危险废弃物、易制毒药品管理、样品流转、药品采购、验收、领用各个主要过程进行了制度上的规定约束。

2)实验室现场应急处置。举例,宁波特检院锅炉有机热载体实验室由于加装了七氟丙烷灭火装置,项目组围绕该灭火装置制定了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各应急预案均细化至具体的操作步骤。

5.2 尚需完善的应用点

5.2.1 安全文化建设

宁波特检院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防治理念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和普及,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推进。

5.2.2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项目组安全生产信息化程度目前还有待提高,在尤其在现场检验过程中,基于PDA(掌上电脑终端)的安全信息化功能尚在开发阶段。

5.2.3 检验检测过程的突发事件控制

检验检测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处理,鉴于项目组目前可掌握的事故样本有限,需在后续的安全管理实践中逐步补充和完善。

6 结论

检验检测机构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弥补了安全监管的盲区,促进了检验检测机构现场检验检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障了机构检验检测人员的作业安全,大幅降低了机构、用户单位安全风险、安全监管机构的监察风险。

后续宁波特检院的实施结果,将作为院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重要的标准制订素材,宁波特检院也将有机会参加该标准的制订。该标准横向可向其他特检机构单位进行推广,纵向可作为区、市检验检测行业安全标准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宁波管理体系要素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一图读懂宁波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