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创新实践与要点探索
——以浙大一院为例

2021-03-29顾晓燕姜晓莹

现代医院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人文

蒋 卓 顾晓燕 姜晓莹

“健康中国”战略是国家实行的关乎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大计。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储备和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和创新团队。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更显示了医学和医学教育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医学和医学教育是提供全民健康和保证全面小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1]。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学事业、科研实力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医学教育改革。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教育部、卫计委也出台多项文件强调医学教育质量对医疗体系的重要性[2]。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2020年5月,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邀请部分专家进行了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研讨会,形成了《专家共识:改革医学教育,为健康中国2030保驾护航》(以下简称“共识”),对中国医学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思考。

《共识》第十四条指出,要加强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医学院(部)对附属医院的领导职能,实现附属医院医疗、教育、科研协调发展,将附属医院质量保障和建设纳入临床专业认证的范畴[1]。高水平医学院校承担着实施和推进医学教育的崇高使命,高校附属医院作为临床、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则是医学技能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场。

《意见》中则指出,坚持质量为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要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医德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医学教育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3]。这正是对医学素质教育的强调和重要阐述。

本文基于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在医学素质教育方面的探索实践,对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的师生医学素质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1 医学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医学不仅承担预防、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提高生存质量的技术责任,而且承担着对人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等的社会责任,医学责任的技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使得医学不仅要求高水平的医疗技术,还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医学素质教育发展至今,不仅包含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包括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医患沟通和法律知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包括重视医学生的道德教育[4]。现有的医疗环境变革迅速、医患关系复杂,对医生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刻影响着医生群体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医学素质教育也因此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整合医学知识、技能体系的构建和在临床上的实施,必须以医务人员素质的提升为基础[5]。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育将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同时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医学事业前进的基础[6]。

本研究拟对医学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走访医学教育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学生、教师、临床非教师人员、管理人员等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对医学师生素质教育的看法及需求。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角色、年龄;对医学师生素质教育的看法和需求包括了解程度、课程内容、存在不足、突出问题、期待措施等。调查结果如下:

1.1 一般情况

通过发放电子问卷链接,回收填写有效的问卷129份。其中,学生38人(29.46%),教师8人(6.2%),临床工作人员(非教师)50人(38.76%),管理人员25人(19.38%),其他人员8人(6.2%),年龄从20岁到50岁以上均有分布,大部分则集中在21~40岁(83.72%)。

1.2 对医学师生素质教育的了解和需求

在对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了解程度方面,17.83%认为比较了解,63.57%认为了解程度一般,还有18.6%认为不了解,表明在附属医院中医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期望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包含的内容方面,按推荐率排序依次是沟通能力(94.57%)、价值观(92.25%)、伦理道德(85.27)、法律法规(84.5%)、人文知识(83.72%)、管理知识(60.47%)、艺术欣赏(41.86%)、经济知识(41.86%)等,可以了解到医学师生对医学素质课程的需求还是比较多样和全面的。

1.3 医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57.36%认为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认为人文医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有教学方式陈旧单调(65.89%)、人文师资匮乏(65.12%)、真实场景训练不足(62.79%)、课程内容不够丰富(56.59%)、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43.41%)等。

1.4 对医学素质教育的期待

93.2%认为在医学素质教育中有必要让教师和学生联动接受培训;在推动医学素质联动教育方面,受到推荐的措施有各类培训和讲座面向师生同步开放(83.72%)、职能部门参与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75.97%)、设立素质教育教学兼职教师岗位(64.34%)、加强教学相关研究工作(52.71%)等。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师生对素质教育和联动培训有着较高的需求和期望,当前医学素质教育和联动培训还存在不足,探索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创新途径,开展相关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2 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得到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现进一步分析如下:

2.1 重技能、轻人文,缺乏联动

在我国,长期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务人员重视医疗设备和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弱化或忽视了对人的关怀,阻碍了医学的健康发展[7]。由此影响到医学教育的领域,则是过度重视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即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情况。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是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软能力缺失,不能很好地适应真实医疗场景,如诊疗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治疗中对患者及其家属缺乏人文关怀,医学相关法律知识欠缺,忽视医学伦理等[8]。

近年来,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医学专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更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然而,医学教育仍然面临着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医学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教育“两张皮”,在培养阶段选择、课程内容设置、师资力量调配等方面,这两块内容都是割裂开来的,没有很好地联动实施,无法促进师生医学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

2.2 重学生、轻教师,缺乏联动

随着医教协同的不断深入,医学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参与到课堂与临床教学中,涉及到本科生、硕士生、住培生等,对临床医学院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9]。临床医学教师的自身修养对临床教学实施的效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带好学生,教师面对新时代要求,应不断革新知识,提高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10]。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学生良好素质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11]。在医学教育中,承担教学任务的往往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师,这些专业教师通过“言传”和“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医学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习得和提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教师的师资培训和学生的教育体系是割裂的,模式老化。由于管理主体的不同,教学管理资源的紧张,高校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业考核等方面,对教师的培养、筛选、考核则更多地由附属医院作为管理主体,二者“分而治之”,形成了“重学生、轻教师”的局面,师生缺乏联动教育的问题逐渐凸显,掣肘了医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3 浙大一院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创新实践

浙大一院是浙江大学7家附属医院之一,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结合学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实际,于2018年4月依托附属医院成立临床医学院,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发展战略,推进多元协同、全过程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国际一流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浙大一院始终重视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截至目前在培本科生363人、研究生888人、住院医师698人,拥有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2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0个、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联合认证的高级医师培训基地2个、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协会认证教学基地1个,同时也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和“中国住培精英教学医院联盟”创始成员单位。

围绕师生医学素质教育这一主题,针对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浙大一院积极开展以下探索和实践:

3.1 从教育理念和组织构架上推动联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抢抓“新医科”教育新模式探索契机,开创浙大一院教育教学新局面,实现教育教学全方位、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医院教学工作方案。在工作方案中,各类指导思想和措施均对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加以体现和强调,从顶层设计加强对师生联动培训的重视。同时,优化了医院教学组织构架,明晰职责分工,以教学部为总指挥,联动医院各类教学管理组织,促进联动和融合。见图1。

3.2 从教学资源建设和拓展上推动联动

资源标准是教学资源有效集成、整合和高效共享的前提条件。从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的制定入手,结合师生

图1 浙江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架构

医学素质联动教育的理念,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不仅包括临床理论、技能的相关课程,如临床典型病例建设规范、临床操作视频建设规范等,也针对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设立规范,如医患沟通培训实践课程建设规范、医学人文素质讲座课程建设规范等。此外还将各类教学纳入MOOC课程建设规范、各层级试题建设规范等,并配套建立教学资源库建设激励制度,激励全院共创共建。

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发掘和开拓医学素质教育课程,丰富教学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培训动力。截止目前,医院已有十多个职能科室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见表1),面向教师和学生联动授课,并逐渐探索出规律,配置了相适应的学分制度,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大大提升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效果。

表1 浙大一院职能科室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概况

3.3 从课堂形式和考核评价上促进联动

推动课堂革命,将医学技能和素质教育充分融合,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着力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扩大研讨式课程试点;鼓励案例式教学法、场景模拟式训练法等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扎实开展PBL、CBL、TBL教学、医学模拟教学、翻转课堂、形成性评价等教学活动。同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PDCA。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全程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教学质量PDSA循环闭环管理机制,始终将促进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3.4 从文化宣传和品牌树立上促进联动

加强教学文化宣传,营造“善为人师”的教学氛围。深入挖掘和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师资力量,在上述开展人文素质课程的行政科室,拟设立素质教育教学兼职教师岗位,秉承自愿和择优原则,酝酿其与绩效考核或补贴机制挂钩,从而保持和推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持续性和创新性。

创建浙一品牌教育活动“浙一行政培训学院”,辐射面包括党建、管理、外语、人文等,学院培训结合师生素质联动培训的理念,拓展该活动的功能定位,同时特别注意时间、场地、内容的设置,增加学生群体受众,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3.5 从教学考核、竞赛和学术研究上提升联动

在常规临床技能考核和竞赛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人文素质相关考核和竞赛,已经策划和开展了医德医风主题演讲比赛、抗疫主题微党课比赛、医学法律知识科普和竞猜等一系列活动,结合实事,寓教于乐,而且师生同台竞技,大大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和影响力,丰富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此外,加强教学研究相关培训,提升师资教学科研能力,营造“重教育研究、以研究促教育”的良好氛围。医院近年设立了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0年申报项目数达42项,涵盖28个科室,确立重点项目5项(3万元/项)、一般项目20项(1万元/项),极大地调动了全院教育研究氛围,推动建立“临床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果”的可持续良性循环。

4 取得的成效和不足

通过以上探索实践,浙大一院不断推动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发展和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思考。

4.1 取得的成效

推动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拓展了教学工作思路,优化了教学组织架构,丰富了课程和师资储备,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师生满意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通过实践,总结分析师生医学素质教联动育创新要点如下:

4.1.1 教育理念联动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的指挥棒,决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要从医学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开始,在各项规划和改革当中,融入医学技能和人文素质联动、学生和教师联动的理念,始终做到同步规划、联动设计,实现顶层互融互通,联动推行医学技能和人文教育,有机规划学生教学和师资培训。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能够将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强调多向互动式学习,不仅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也激发教师对教学的再创造[12]。

4.1.2 教育机制联动

教育机制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规划了教育的功能模块和运行秩序。要对医学教育的机制进行设置,确保医学技能和人文素质联动、学生和教师联动在医学教育路线中一致渗透、联动实行。

①要完善医学教育组织架构 医学教育的组织架构设置往往体现了附属医院对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量,决定了其教学职能运转的能力和效率。要推动医学技能和素质联动、学生和教师联动,就需要将教育教学委员、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平台、教研室、专业基地、职能部门等统一纳入,合理设置架构和职能,以教学部门为总指挥,联动各部门在医学教育的各方面互通互补,协同推进。

②要促进医学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医学教育的主体要素,要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真正从体系意义上理顺各类课程关系,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发掘和开拓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积极融合最新的医学领域知识和相关内容,推进传统的医学技能培训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并将创新课程纳入医院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资源。同时,把教师的医学技能和人文素质培训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和创新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强学先强师。

③要增强和拓展师资力量 注重教师群体的培养和拓展,加强医学一线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和提升,将其人文素质一并纳入师资评判标准。同时,促进医学技能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师资多元化和常态化,如设立素质教育教学兼职教师岗位,在提供素质教育培训课程的职能科室设置该岗位,并适当和绩效考核或补贴机制挂钩,更利于课程的推进,提升参与人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确保医学师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

4.1.3 教育环节联动

①课程联动 保持医学技能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的融合联动,在课程编排上,将理论知识、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环节有机联系,避免生硬割裂,要举一反三,合理关联,让学习环环相扣、丰富真实。

②场景联动 合理增加教学与真实医疗场景的联动,让医学生增加接触真实场景、体会和理解教学重点,同时联动人文教育,让学生通过实例得到锻炼和提升。此外,可尝试增加师生同时接受培训和实践的场景,例如面向师生同步开放讲座、网课、现场观摩、理论宣教等,增加师生互动,更能激发兴趣,增强理解,同步提升,特别是针对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第一时间尝试师生联动宣教,能够实现扁平化输出,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③平台和资源联动 在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过程中,将医学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联动、师生联动纳入设计,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手段促进联动,呈现融合,使得各级教学组织能够获取和维护联动的资源,得以实施联动的医学教育,师生能够同步获取联动教学资源,得以接受同步的教育和培训。

4.1.4 考核评价联动

考核和评价是教育工作的压力,也是动力。通过考核评价能够得知教学工作的成效,分析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督导体系的完善。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更常见的是临床技能的考核评价,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缺乏重视、亦乏有效手段,且往往更重视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忽视了对教师的同步督导和考核。因此,针对一系列促进医学技能和素质联动以及师生联动的举措,还需要同步实施考核和评价,在教学质量督导和绩效评价制度和标准中加入联动考核要素,才能更准确地获知实践效果,分析缺陷和不足,促使其改进和完善。

4.1.5 激励和推广联动

激励和推广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鼓励教师群体、管理部门等开展医学教学研究,探讨医学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联动、师生联动的机制,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多样实践,剖析优秀案例,总结经验,培育和挖掘一批优质国家级教学课程或项目,创建形成品牌教学活动,加强宣传和推广,把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推向深入、扩大影响力。

4.2 存在的不足

4.2.1 理论支撑和提炼归纳仍显不足

以上列出的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创新要点是基于浙大一院的实践探索初步归纳的,还缺乏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理论的进一步支撑和完善。

4.2.2 部分创新措施短期效果还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前面提到的很多创新措施,如素质教育教学兼职教师岗位设置、联动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等,都是近期新拓展的措施,短期内还不能看到明显的提升效果,而且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扩大影响范围,完善相关制度和细则。

5 结论与启示

医学教育改革已经迎来了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持续探索教育模式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规律,是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医教协同改革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聚焦高校 “双一流”建设的必然举措。本文聚焦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从医学技能和人文素质教育联动、师生联动两个关键点入手,通过创新实践探索其要点,并总结了经验和不足。接下来,本研究将继续丰富师生医学素质联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并将实践探索推向深入,不断优化,期望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和实践样板,使得这一理念能获得认可和推广,为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探索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人文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