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观及当代意义研究

2021-03-28乔莹

学理论·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实践观当代意义马克思

乔莹

摘 要:马克思实践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关键。马克思通过对前人实践观的分析、扬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将实践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阐述。本文基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来源、主要内容和当代意义来论述马克思实践观思想,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分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当代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是以实践理论为中心和重点,以人民群众为历史的主角,并且以劳动生产为出发点构建的全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实践观扬弃的基础上,立足于其所在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实践和时代背景而开创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和创新,创立了马克思科学的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来源

(一)康德的实践观

康德区分实践的两种不同类型:“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关涉的是自然概念,属于认识论范畴,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实践哲学关涉的是自由概念,属于本体论范畴,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理性。在康德看来,理性是比知性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知性一般是产生概念来进行判断的能力,理性则是进行推理的能力。判断总是一次性的,它离不开经验对象,所构成的是一个个单个的知识;推理则不和经验对象直接打交道,只和知性已构成的知识打交道,因而是可以向上或向下连续推下去的,作为一条法则,则是要通过“理念”(理性概念)而獲得完备的整体性知识。

马克思对康德实践哲学的思想是采取批判的态度,马克思赞同康德认为理性高于知性的观点,但是马克思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和善良意志缺乏现实性,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实现。康德的思想过于绝对和片面化,对善良意志绝对认可和提倡,忽视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马克思对宗教世界的批判是彻底的,所以他不赞成割裂此岸性与彼岸性,他将两者统一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用唯物史观解决这一问题,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将实践概念与自由概念统一到生产劳动中。马克思指出,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割裂开来是无法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人的生活世界不存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分,人们只生活在一个世界当中,而且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才能通过实践完成物质生活生产。

(二)黑格尔的实践观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不仅扬弃了康德哲学,同时也扬弃了整个近代西方的哲学。黑格尔的实践哲学也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学说,他认为实践活动是以获得自由为目标,并运用辩证法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将实践视为人有意识参与的并以自由为目的的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由主体介入客体,并借助于人的自由意识来改造世界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从而实现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到客观世界的目的。

黑格尔认为现实是绝对精神通过实践外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马克思所说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区别在于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观点,黑格尔坚持唯心主义思想。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阐述了实践的特点,主要包括目的性、能动性等方面,黑格尔认为的目的性来自人的理性思想,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动物,会思考的能力造成人有需求、有目的,而且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的活动行为,实践具有能动性这一特点。

黑格尔的成就主要是辩证法和客观唯心主义,他的辩证法马克思是认可的,而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是绝对精神,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采取否定的态度,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但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从而使他的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黑格尔的实践观是从历史的辩证发展开始的,黑格尔是第一个阐述历史的辩证发展的人,然而在黑格尔看来,推动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原则是抽象的绝对精神,黑格尔哲学契合了基督教神学,它以理性方式论证了神学信仰,他的哲学是一种泛神论,泛神论是对神学的否定而本身又是神学。黑格尔坚决维护德国君主统治,拥护上帝并企图掩盖德国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的真正本质。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正是通过自身的矛盾而展现自己更深刻的本质,即一种否定自身、超出自身以创造自己对象的能动作用。理性在这个意义上既是理论理性,也是实践理性。

(三)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是在批判宗教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费尔巴哈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同时把他的思辨思想一同排除了。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一到历史观他就回到了唯心主义,由此形成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思想。费尔巴哈用宗教的方法批判黑格尔哲学,同时他实现了哲学的中心的转变,即把哲学的中心转移到人以及自然上来,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感性直观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便企图立足于现实的、未经异化的人的立场来建立新哲学,以真正解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费尔巴哈哲学基础是人,他把自己的哲学建立在人的感性行为之上,对黑格尔坚持的思辨方法和宗教虚无主义极力反对,甚至完全抛弃黑格尔思辨哲学思想,原因在于他认为哲学家应该多关注现实世界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虚幻的世界,对于自然的态度也是用现实的感性直观代替传统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感性应该以现实为基础而不应该是理念或理性,感性和人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只有感性才是现实的存在。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观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实践”概念的雏形,虽然此时的马克思是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充分和全面,但是在他的博士论文里,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概念,此时的实践是实践观的雏形而且他没有做过多的阐述,只是一种观念的实践,属于纯粹理性范畴的概念,马克思没有形成自己的实践理论。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展开了批判,他们陷入了自我意识的范围之内,企图通过理论批判来改造世界,然而结果并未成功。马克思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是不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还需寻求其他的出路,马克思找到了费尔巴哈,他运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解决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歪曲立场问题,马克思只是批判地吸收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马克思明确了自我意识不可能离开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单纯的理性批判不能达到改变世界的最终目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理论批判只有结合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从而指导现实社会、现实世界并改变世界。在此期间,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并不成熟,只涉及哲学是批判的武器而非武器的批判,但此时的马克思已经开始思考哲学与世俗世界的关系问题,主张用哲学改变世界。

(二)《德法年鉴》中的实践观思想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真正接触社会现实,他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了解,在结束了《莱茵报》的工作之后,马克思转而进入书斋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马克思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他在文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当然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相比于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明确了实践的重要性。这里的“批判的武器”是指理论,“武器的批判”是指实践,只有从理论上深刻揭露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促进革命实践活动的展开;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现实化和科学化。

在写作《德法年鉴》的过程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展开了强烈的批判,他通过对人类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的掌握,在批判黑格尔国家理性主义过程中,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颠倒过来,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进而分析了市民社会的本质,把颠倒的思想扶正并明确了正确的观念,为后来实践体系的完善打下基础。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实践观初步形成的著作,实践含义贯穿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对私有财产的阐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的合理畅想中。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真正本质在于私有财产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人的活动、作为主体的活动产物、作为人的劳动的结果和积累,它的主体本质在于劳动。马克思认为,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即异化是依靠实践得以形成的,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思想

马克思在完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之后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部著作是以实践为主线和主体来阐述的,围绕实践马克思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他们只是从感性直观的层面来解释世界,同时也批判了唯心主義者虽然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却形成了抽象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环境的改变、人的思维等都是实践的产物。马克思所论述的实践包括纯粹理性的实践和真正的实践,马克思最后提出哲学家不只是解释世界还改变世界,明确了他创立哲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最终带领人民走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阐明了他的实践观点,在《提纲》之前的著作中,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然而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展开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从直观层面理解世界,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反映论即直观反映,坚持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立场,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到历史观层面就没办法解释问题,因此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提纲》的最后一条虽然是恩格斯后来加入的,也深刻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初衷是改变世界。马克思的思想不是僵死固化的思想,而是具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思想深度,深刻揭示现实世界本质和对未来世界展开合理设想的思想,是与时俱进并被后人不断阅读以更好地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珍贵思想。现实世界面对危机和困难,想到的都是去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可见马克思的思想的伟大和巨大的借鉴意义。马克思对未来世界的设想是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守其位,自愿工作并在其中体会到生而为人的快乐,因此,马克思的思想基础在解释世界,重在改变世界和为人类世界造福,这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而且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只能依赖于人的实践。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观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写作期间,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同时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的解放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活动”,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明确了自身哲学的实践本性,并通过历史生成的分析方法对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为揭示现实个人的自由与解放之路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左派哲学等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以及流行于德国“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清算了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首次正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划清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界限,基本上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一般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历史生成分析方法,对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深刻剖析,从而完成了对远离现实实践的精神哲学和思辨哲学的消解,以及对人本学唯物主义中“历史”缺失这一局限的超越。

马克思在《提纲》中只是提出了改变世界的思想,在《形态》中,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更深刻,他不再局限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而是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且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方法在于革命,而且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贯穿在他的理论思想始终,他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等思想过程中,实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一步步揭开迷雾,马克思逐渐明确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马克思对实践的论述有助于揭示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并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实现找到科学路径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探求人类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实践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对象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点并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多种运动过程,是实践在社会中多种体现的过程,在当时最直接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解放,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点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区别于传统西方实践哲学的地方。传统西方实践哲学始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人的至善是实践哲学的目的,马克思虽然不是很赞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点,但是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在于对自身完善的追求,这契合了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想法。后来很多哲学家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在伦理领域谈实践。直到中世纪,实践哲学在培根那里具有了与传统实践哲学不同的思想就是技术实践论,培根作为理性主义哲学家,强调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实践哲学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领域,同时丧失了对人的关注。因此,马克思扬弃了传统西方实践哲学和中世纪注重理性的实践哲学思想。传统实践哲学只是从伦理层面考察实践哲学,这是不彻底的实践哲学思想,只能实现人的政治解放。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于现实物质基础、立足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观真正的现实意义在于他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做出了指引。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武器,从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和思考,比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思想,对世界各国建设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发展、创新马克思哲学要始终面向现实实践,要以理性和价值双重尺度考察并拓展现实实践与时代生活,要立足现实社会关系的合理化来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当前,我们要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和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

[2]李成旺.《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26.

[3]张天增.论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现代价值[D].长春: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3.

[4]张宇超.马克思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5]申莉.马克思实践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6]王罕哲.马克思实践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实践观当代意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