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蜂扶贫工作的特点及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和作用

2021-03-28王胤晨张芸徐祖荫

中国蜂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蜂蜜源养蜂

王胤晨 张芸 徐祖荫│文

1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2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3 贵州省养蜂学会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都把养蜂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但是,一些地方领导及有关项目实施单位对养蜂生产的特点并不了解,缺乏技术支撑,盲目跟风发展,市场培育不足,项目缺乏有效监管,因此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许多地方发下去的蜂群几乎全军覆没,不但浪费了国家大量的扶贫资金,贫困农户也未见到实效,这种情况不在少数,令人触目惊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从2018年起曾先后深入扶贫一线,在贵州省台江县、石阡县等地区参与养蜂扶贫工作,同时对其他地区养蜂扶贫工作进行广泛调研,总结了一系列养蜂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在有关杂志和专著中作了论述报道。现就养蜂扶贫工作的特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养蜂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阐述如下,供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参考。

一、养蜂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意义

养蜂对农户脱贫增收有很好的作用(这里主要讲中蜂),这也是许多地方政府实施养蜂扶贫的原因。据贵州省桐梓县畜牧局对该县娄山、黄连、高桥三乡镇10家养蜂户的调查,人均收入为10707.6元,而非养蜂户人均收入3798.2元,养蜂户较非养蜂户人均增收6906.4元,收入是非养蜂户的2.62倍。另据甘肃、山西、广东、湖北、重庆等地有关单位调查,因饲养规模不同,养蜂最低收入1万元,养蜂50群左右的,年收入3~4.5万,养蜂100~150群左右的专业户每年收入6~10多万元,饲养200~300群左右的,收入甚至可达20~30万元。既可让农民脱贫,又可使他们致富。

二、养蜂扶贫工作的特点

1.养蜂扶贫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一项经济工作

养蜂扶贫是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但养蜂同时又是一项经济工作。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比如养蜂人才队伍的建设,蜂群的发展,产量、质量的提升,品牌和市场的培育,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2.养蜂扶贫具有产业扶贫的特点

养蜂扶贫和以往技术推广工作不一样,养蜂扶贫往往规模较大,一个地方动辄购蜂几千上万群,通常是以产业发展的模式来设计的。中蜂生产的产品主要是蜂蜜,蜂蜜的商品性很强,只有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才能对养殖者产生效益,养蜂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一个成熟的产业,背后必定有一个强大的市场支撑。

3.养蜂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养殖业,养蜂扶贫实际也是技术扶贫

养蜂在农村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农活,不是养猪、养鸡,人人都会养。没有技术,蜂群发展不起来,甚至不死即逃,全场覆灭。许多地方养蜂扶贫,接收蜂群的贫困户很多都是没有养过蜂的新手,从新手变成一个熟练的养蜂能手,需要不断地对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加以培训,提高他们的养殖水平,才能稳蜂群,出产量、出效益。

4.养蜂扶贫的养殖规模,必须与当地的蜜源相适应

蜜源植物是养蜂生产的基础,是养蜂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只有蜂群缺乏蜜源或蜜源不足,就难以有效开展养蜂生产。因此,项目实施必须安排在蜜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否则就会“缘木求鱼”,达不到养蜂扶贫的目的。

一个合理的饲养规模,根据目前的经验来说,7km2的范围内(中蜂有效的采集半径为1.5km),在上等蜜源的地区(有2~3个能取蜜的大蜜源),载蜂量可达80~100群左右;中等蜜源地区(至少有一个可取蜜的大蜜源,其余时期有辅助蜜源),载蜂量可达50群左右;下等蜜源,即只有零星蜜源,没有特别明显的大蜜源,7km2范围内只能容纳30群以下。一个县、乡发展养蜂业的规模,可按此推算。

5.中蜂蜜(土蜂蜜)价位高,针对的是中高端消费市场,更要确保产品质量

中蜂和意蜂是我国养蜂生产上使用的两大蜂种。中蜂的产量低,但适宜广大农村定地饲养,所以养蜂扶贫选择的蜂种大都是中蜂。

但中蜂产量低,一般每群蜂年产蜜量5~10kg,市场上价位高(相对于意蜂),针对的是中高端消费市场,因此应严把产品质量关,走“名特优稀”之路。

三、养蜂扶贫项目的运作

1.直接下发给贫困户

采取这种方式的效果都不好,大多数项目会失败。政府发下去的蜂群,仅仅是蜂种,需要继续加以管理、喂养,才能取蜜,当外界没有蜜粉源的时候,需要补饲白糖和花粉,维持蜂群的生存和发展,并不是无本生意。根据有关科研单位研究,饲养中蜂,糖蜜的交换比(饲料白糖∶蜂蜜)按重量(kg)计算,一般是1∶1~3(糖蜜的交换比也即为投入产出比)。蜜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才有较高的糖蜜交换比。在盲目下发蜂群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贫困户既缺技术,又缺资金,一旦外界缺乏蜜源,蜂群不死即飞。所以这种简单化的养蜂扶贫方式,遭受失败是必然的。

2.政府采取对外发包的方式,投放给有一定能力、负责任的养殖户代管(含贫困户,但不一定是贫困户)

政府采购的蜂群为公有资产,通过承包的方式,政府代表贫困户发放给养殖户托管经营,养殖户向政府(县、乡、村)缴纳一定的承包费用,用于给贫困户分红。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对承包对象和处理好承包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的角色,在于监督项目的实施和督促承包者兑现合同,既要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又要保证贫困户的利益。

养殖户挑选采用志愿报名、政府考查的方式确定。贵州省麻江县考察养蜂人员的条件有8条:1.本人喜欢养蜂;2.有一定的文化程度;3.家庭驻地周围蜜源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养蜂资源;4.年龄要求,男性50岁以下,女性40岁以下;5.身体健康,对蜂蜇不过敏,不过度饮酒;6.家庭支持,邻里和谐;7.脑筋比较灵活,学习接受能力较强;8.同等条件下,贫困户优先。

为了激励养蜂员养好蜂,敢于投资投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处理好养蜂员合理的经济待遇。承包时首先要明确承包的基础蜂群属于公司公有资产,为政府和集体所有,承包人应对蜂群的安全负责(增殖部分则为承包者所有),生产上的一切开支由承包人自行承担,按实际收入分成。通常承包者占6~7成,其余交给政府作生产基金(约占5%~10%)及用于贫困户分成(约占30%)。另一种方式是养殖户每年按承包的蜂群数,每群交48~80元给乡政府或村集体,用于贫困户分成。

由于选对人和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调动了养蜂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般项目进展都比较顺利。比如贵州省麻江县蓝之灵有限公司(属县农投公司)发包的4000群蜂,一年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30%。台江县方召镇养蜂员邰忠权(贫困户),2019年承包280群蜂,当年产蜜1500kg,收入32.8万元,除去开支外,当年个人分红13.6万元,另12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覆盖贫困户31户,每户分红3870元。全县项目进展基本顺利,2020年台江县被中国蜂产品协会授予“全国养蜂扶贫先进县”称号。

3.政府(或村集体)将蜂群对外发包给公司,由公司负责经营管理,采取公司+合作社(或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联结政府、企业和贫困户

贵州省麻江县和雷山县都采取这种模式,公司负责技术培训、指导,聘人代为管理蜂群,产品由公司负责按质量要求回收,统一品牌,统一加工包装,统一销售。

例如,雷山县仙女塘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位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集民宿、旅游和养殖(生猪、蜜蜂)的私营企业,具有一定的产品销售和生产技术指导能力。一些村集体用扶贫资金购蜂后,承包给公司负责管理,产品由公司负责回收、销售,收入按双方投资额分成。公司现自有和承包的蜂群有1000多箱,加工车间一个,分散在7个点上饲养。公司聘请当地适合的农户(一般为贫困户)作为业余养蜂员,负责日常管理和照看蜂群,每月由公司发给基本工资1200元,随技术的提升,工资会逐年提升。收蜜后,再按每一斤5元提成给养蜂员。养蜂开支和技术指导由公司负责,公司聘有两名专职养蜂技术员,配车一台,负责到各点巡回指导养蜂。

四、养蜂扶贫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1.数字养蜂、数字脱贫情况严重

许多地方为完成扶贫指标,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利用扶贫资金,短期突击大量购蜂,下发贫困户。检查过后则无人监管、继续跟踪服务(技术、销售),至蜂群大量死亡,项目失败,这种情况在贵州至少约占2/3。

2.培训经费及培训数量不足,项目缺少技术支撑,养蜂水平及效益低下

大多数地方缺乏专业养蜂技术人员,包括农业主管部门及养蜂专班的人员多不懂养蜂。加之培训经费缺乏和培训数量不足,师资缺乏,培训质量不高,很难提高从业人员的养蜂技术水平,养蜂效益很难彰显。

3.初级产品质量问题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缺乏品牌支撑

产品质量主要是纯度、浓度及包装等问题,曾经有浓度不够、产品发酵等质量问题而遭客户退货的情况发生。由于是初级产品,产品无标识,无品牌,无法通过正规渠道上架销售。中蜂产品主要是蜂蜜,蜂蜜品种较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一些地方已建有小型加工企业,但缺乏化验人员,企业知名度也不高。

4.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养蜂规模扩大后,卖蜜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前些年因为扶贫,产品通过扶贫人员、单位帮忙宣传友情销售,以及通过政府采购作为礼品,解决了一部分产品销售的问题。但这毕竟只是一时之计,难以长期维持,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一部分养殖规模较大的蜂场和地区,出现了产品积压、滞销的问题。

五、解决当前养蜂扶贫存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决策,理清发展思路

凡是采取养蜂扶贫的地方,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蜜源条件,确定合理的饲养规模和饲养模式。一般在气候条件好(气温大于18℃以上的时间比较长)、蜜源条件优厚(有1~2个可以取蜜的大蜜源),或有特殊品种、品质蜜源、养蜂基础好的地方,规模可以大一些,可以选择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应将其养蜂定义为庭院经济,控制一定规模,将养蜂作为农民增加收入、助贫脱困的一种补充手段。

2.加强相关干部和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养蜂扶贫立项的地区,一定会有养蜂专班,首先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养蜂行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发展方法、途径有全面的认识,结合本县的具体情况,给当地的领导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专业干部普遍缺乏,因此养蜂专班的成员也要与养蜂员一道,接受相关专业培训,不一定要精,但一定要懂,以便对项目实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

3.在将养蜂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区,政府要重点扶持当地的农业经营主体,一、二、三产业(产、加、销)协调发展

这些地区应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养殖户的模式,规范蜂农的生产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原材料和产品的检测,开发系列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使产品真正与市场相对接,解决产品买难的问题,解除蜂农的后顾之忧。

4.发展中蜂生产,产品“名特优稀”是重点

随着扶贫攻坚阶段的结束,政府大规模采购蜂群数量减少,中蜂养殖面临重新洗牌,一部分繁蜂卖蜂、投机炒作的蜂场即将退市;能坚持下来的蜂场,其生产方向必须转为以生产蜂蜜为主。但是由于中蜂蜜的特殊性,价格高,产品很难为一般企业消化吸收,进入国内大循环。因此,中蜂在生产方向上,要尽量避开大众化、同质化的“陷阱”,着重开发“名特优稀”产品,引领消费,占领高端市场。

5.养蜂扶贫的模式要不断创新,不要一个模式,一刀切

建议养蜂扶贫或乡村振兴项目,最好分期分批逐步实施,摊子不要一下子铺得过大。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当地的养蜂技术人才,打开销售市场。不建议大规模购蜂引种,而是通过引入一部分蜂种,鼓励农户自繁自养,就地繁蜂卖蜂,实行滚雪球似的发展,政府投入的扶贫或项目资金可以就地转化,做到“肥水不落外人田”,优先照顾当地养蜂户(贫困户),项目也可以收到“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

配合乡村振兴和养蜂扶贫,我省养蜂业今后发展的大方向是“蜂群良种化,技术标准化,饲养规范化,产品市场化,企业品牌化,合理布局,适度规模,有序发展,逐步推进”,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坚持走下去,养蜂就一定会成为农民脱贫奔小康手中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中蜂蜜源养蜂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中华蜜蜂
养蜂女状元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蜜蜂采花蜜
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