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域下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2021-03-27

中文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法治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丰富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提出了重大创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指出我国生态建设在中国文化特色经济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在不断地提升。

一、价值层面:以人为本与保护自然两者协调融合

在看待自然的时候,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明确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自然界提供丰富的资源养育人们,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与坚持保护自然两者协融合。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本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生态问题呈现出多样多发的趋势,一部分原因是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共生的要求。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治理体系。

坚持做好服务型政府,深入了解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找准人民的需要,从需要出发解决好个别地区生态环境较差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生活学习环境,提升中国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文明发展建设,这就是为人民谋福祉。

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贯穿党的一切工作中,而且在社会管理行为中也要有所体现。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本质、是人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状况的基础。”[3]社会治理中要加强公民和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同理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公民和中国社会经济组织的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2.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生态建设六项原则。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方面的问题,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生态治理的首要现实基础就是处理好环境污染的问题。

运用多种的治理方式,提高绿色技术的占比,多角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天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图的命脉在树,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4]根据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加强社会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统筹发展规划、协同推进,强化生态治理中的系统思维,将政府、社会组织、公民都调动起来,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合作相结合,实现生态治理的协同效应。

贯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教育理念,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创新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是可以共存的。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施优化发展,协调生产和生态的关系。学习他国在生态治理上的经验,共享自身好的治理模式和体系。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生命共同体。

二、制度层面:法治建设与制度建设两者一齐发力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环境文明”写入了中国宪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多方面的变革,必须依靠法治和制度。

1.加强法治建设,构建规范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法化解矛盾。”[5]建立规范化的生态治理体系,不能没有法制、制度和法治体系,要坚持立法先行并做到科学立法,补充生态领域的法律空白,把生态环境治理的工作可以放入法治的道路上,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地方性生态问题的法律法规,在进行生态治理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

完善生态环境立法评估,对已有的生态环境立法进行实践探索后的修订,加快生态文明法“四梁八柱”建设。对违反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细化处罚的规定。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快企业建立一个绿色的生产和消费的法律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完善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社会体系。提高法治实施过程的协调性,加强治理、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的沟通,使得法治的实施更加便捷有效。建立生态治理的监督体系,将生态治理的权力规范化,同时促进社会监督。

2.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完备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在生态治理实践的探索中,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完备的生态治理体系。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使用和生态的恢复、补偿等多方面进行制度的加强,也要建立相关的生态项目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进行补充。

要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提升生态治理的能力就要从多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运行管理机制,构建规范化的生态治理结构体系。首先,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做到尊重学生自然、顺应自然,合理规划空间,提高保护的力度和范围,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政策,引导社会绿色生产。

其次,建立一个全面的资源高效利用管理制度,科学管理资源总量,倡导全面节约,处理好生活、生产垃圾,进行分类,做到废物利用最大化,运用新技术增强对资源的利用率;最后,健全发展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制度,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产生了丰富的财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为人类谋福祉,就要对破坏的生态环境加强修复,建立一体化的修复制度,重点加强对一些特殊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

三、主体层面:治理能力与责任使命两者缺一不可

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求要有治理理念,其次需要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保证理念的实施,以此建构起合理的生态治理体系,最后加强治理主体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实践治理能力。

1.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服务型的生态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要起好带头作用,在生态环境治理发展过程中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政府要加强对现代社会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学习,听取民众的需求,实现民众的美好生活。利用建立的生态治理的制度体系,对其他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树立大局意识,对具体的生态治理实践,增强风险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分析,做到未雨绸缪,提高生态治理的主动性。

企业要根据生态状况调整生产的过程和产品的结构,结合民众的需要,做服务型的企业,既顾及生产的需要,又做到保护生态。“推进企业发展理念生态化,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企业发展目标当中,并用企业文化的力量去影响、规范员工的行为要推进企业生产流程生态化,使每个生产环节都具有环保特色,并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关联企业,真正做到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循环利用,最终生态化整个产业链。”[6]

2、增强责任使命,形成全民化的生态治理能力

生态治理的主体要培养较高的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主体是多元的,从中国政府、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和公众等多方面发展出发,根据不同主体的特点进行培养,让每一个人和组织都明晰自己的义务,形成全民化的生态治理能力。

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强调社会行为的规范性、社会秩序的规则性,不断推进全体社会成员法治意识的培育和对法律规则的遵循。”[7]公民要意识到自己的公共责任,培养自身在生态治理中的使命感。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进行生命活动时,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做到“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8]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把生态环境文明发展教育工作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范围内,引导人们认识到生态责任,建立生态文化教育的设施,运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教育,通过生态示范园和湿地公园的设立,全方位的使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感受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四、科技层面:数字智治和创新发展两者有机结合

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了生态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推进科技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应用,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将其与传统管理主体相结合,推动生态管理手段、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1.促进数字智治,提高科学化的生态治理能力

科技的发展使得“中国之治”进入了新的发展模式,“智治”是科技在社会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方式的新体现。通过数字智治,形成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网络空间,拓展生态治理的场景应用。加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环境监控体系和环境研判体系,形成更精确的观察和更科学的措施。

促进生态治理政府和生态环境企业的服务能力,依靠数字化的信息网建立网上生态数据资料库,增设电子政务办事厅,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治理的信息公开化,通过现场虚拟感受系统,感受生态治理的方方面面。

利用数字化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快速形成科学的分析,精确环境污染的地方及其源头,提高生态预测的能力,形成可行性强的方案,建立从预测,防护到修复的一体化的生态治理体系,提高科学化的生态治理能力。

2.促进创新发展,提高多元化的生态治理能力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凭借单一的治理技术手段是不能获得成功的,要做到综合施策,才能攻坚克难。

利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环保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通过卫星监控系统,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控和保护,确保良好生态的保持;信息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强治理主体的参与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简化参与程序;加强科技创新,在稀有资源的代替方面研发新的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科技带来的创新发展,为提高生态治理能力提供支持,在创新发展中建设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施行政府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的管理体制创新实践;适当地加入不同地方的生态政策的自主确立方式,确立各地适宜的政策,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共享,将科技创新应用到领导干部的课和制度中,加强科技创新意识,努力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和政府服务效率。

结语

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依托自身的两部分内容,利用中国社会环境治理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构建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和提高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能力,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工作能力现代化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为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化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法治体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