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翻译伦理思想研究的一部力作
——《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评介

2021-03-27

中文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鲁迅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主要由七章组成,章节后面还有思想小结。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了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其内容和特点概括如下:首先,对于翻译伦理和鲁迅翻译研究的介绍系统全面。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探讨了翻译行为的伦理属性以及在后现代思潮下翻译研究发生伦理转向,并且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翻译伦理研究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在第二章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学界对于鲁迅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作者也指出鲁迅作为中国翻译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其翻译活动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因此也应成为鲁迅研究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于鲁迅翻译伦理思想研究的思路清晰新颖。在第三章中,作者从时间维度,社会功用维度,以及政治维度等方面探讨了鲁迅翻译伦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时间维度上,作者创造性地把鲁迅的翻译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03-1908)、中期(1909-1926)和后期(1927-1936),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划分,从而能清楚地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伦理思想的变化过程。在社会功用维度上,作者从“启迪民智,改造社会”“洋为中用,改良汉语”“引进异质文化,繁荣中国文学”三个方面诠释了鲁迅一生致力于改良国民思想,心系国家命运,繁荣中国文化的崇高理想和爱国情怀。在政治维度上,作者明确指出鲁迅翻译活动与政治性的密切联系,其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自始至终是他政治目的的体现。从最初的改造国民性到翻译政治性逐渐凸显,再到后来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的演变,充分体现了鲁迅作为革命人,一生都致力于消灭社会的黑暗,挽救民族危亡于水火的精神实质。在第七章中,作者再次深入挖掘鲁迅翻译伦理与政治的契合,阐述鲁迅翻译活动的政治性以及鲁迅翻译政治中的伦理意识。由此可见,作者对鲁迅翻译问题的深入讨论和洞见已然超越了翻译的技术层面,而上升到文化扬弃与革新,服务人生和社会转型的高度。

再次,对于鲁迅翻译伦理思想的研究有理有据。在第四章和第六章中,作者从鲁迅翻译的伦理价值取向和伦理原则方面入手,分析了鲁迅翻译活动体现出来的真善美、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伦理价值取向以及“正义”“责任”“诚信”“忠实”和“异化”的翻译伦理原则。在第五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影响鲁迅翻译思想及其活动的哲学基础—“中间物”思想,以及其思想产生的缘由。作为鲁迅翻译思想的基础和主线,“中间物”思想影响着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的演变,同时也在不断促进鲁迅在翻译实践方面朝着更加科学,更加理智的方向发展。

《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既是对目前关于鲁迅翻译伦理思想研究的一次科学而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首先,该著作对鲁迅翻译伦理思想的评价科学而客观。《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作者特别强调对于鲁迅的翻译研究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早期,“闭关锁国”政策下的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科学上都逐渐落伍直至被挨打的地步。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在取材和译风上深受严复的影响,文风雅洁,声调铿锵,抑扬顿挫。在翻译手法上深受林纾的影响,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异域文化元素,减少文化的异质性,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希望能改变国人的思维。在中期,由于深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随着翻译认识的不断加深,翻译思想的逐渐成熟,鲁迅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为了弥补文言文的诸多不足,为汉语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达到改良汉语,繁荣中国文化的目的,鲁迅开始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在后期,由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翻译的本质,并且因为深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鲁迅更明确地坚定了“直译”乃至“硬译”的翻译主张,目的就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汁原味”地引进到中国来,把新的革命思想译介给革命文艺理论作品爱好者。激励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而斗争。由此可见,只有把鲁迅的翻译思想研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跳脱出单一的翻译技术层面的研究,才能科学、客观地评价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用心良苦。

作为特殊时期的翻译家,鲁迅的某些翻译主张曾引发了不少争议,鲁迅的翻译思想曾长期遭到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批评和质疑,他的翻译被扣上“硬译”“死译”“不顺”的帽子,学界至今仍有不解或误解之处。(张云 等,2012)在《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作者为鲁迅“硬译”“死译”等帽子作了平反。指出“硬译”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死译”,绝非单纯意义上的翻译方法和技术,而是鲁迅对中外文化比较之后做出的审慎考量和艰难抉择与探索,具备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本书中,作者既讴歌了鲁迅一生为革命奔走,致力于拯救国民的崇高理想,也客观评价了鲁迅在翻译策略方面的不足之处。在本书70页中,作者谈到早期鲁迅的翻译随意性很强,翻译与创作的区别不是很明显,让人很难区分那些内容是翻译,哪些内容是他自己的创作。在本书142页中,提到鲁迅有时也会把重译和复译混为一谈。作者还指出鲁迅虽然极力批判使用文言文,但他自己却从未停止使用文言文。

同时,《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鲁迅翻译伦理研究和鲁迅翻译研究的范围。目前,学界对于鲁迅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鲁迅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对待翻译的态度、翻译方法等方面的探讨。在书中,作者不仅对鲁迅翻译研究概况做了全面的阐述,还从时间维度、社会功用维度、政治维度方面分析鲁迅翻译活动的伦理演变,并从“真善美”“平等意识”“责任意识”三方面分析鲁迅翻译所体现的伦理价值取向。作者还结合了他之前写的《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伦理研究》中的译者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分析鲁迅翻译活动中体现出的“正义”“责任”“诚信”“忠实”“异化”的翻译伦理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翻译伦理学知识来具体分析研究鲁迅翻译的作品及其体现出来的翻译伦理思想,既拓宽了鲁迅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路和范围,也促进了鲁迅翻译伦理思想和鲁迅翻译的研究朝着更科学更前沿的方向发展。

另外,《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不仅促进了对鲁迅翻译伦理的系统研究,还为翻译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的研究学习,为我们在以后的翻译伦理研究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一是在翻译伦理研究中要“尊重差异”。早在20世纪80年代,贝尔曼率先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在贝尔曼看来,翻译行为的“正当伦理目标”是“异就是异”,也就是尊敬和突出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Berman,2000:285-286)认为翻译的首要功能是要产生一种所谓的“协调增效作用”(Potentialisation),从而使语言得到丰富,翻译的伦理也就因之不得不寓于目的语文化对“他者”的承认和接受。(王大智,2005)鲁迅后期翻译思想一大特点就是对于源语文话的尊重,主张异域性。鲁迅具有世界的眼光,善于从外语文化中寻找有用的东西,大胆接受异质文化。保存“原来的精悍的语气”,来丰富本国语言,从而达到洋为中用,改良汉语的目的。长期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政策,使得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直至到了被挨打的局面。鲁迅深知文化自大的后果,他深信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因此,鲁迅主张翻译要保持原文的神韵与表达方式,尊重异质文化,宽容地对待异质文化,充分展现了鲁迅翻译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如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成了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伦理准则,而尊重成了全球共识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译者的底线伦理原则。只有译者都尊重他者文化,才能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翻译伦理思想的研究。就世界而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后现代思潮开始出现,先后出现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在当时,这些理论拓宽了翻译理论的领域和范围,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上述理论过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忽视了翻译活动中“信”“忠实”等传统翻译标准,夸大文化对翻译的限制,脱离了翻译的本体研究,因而对翻译不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骆贤凤,2017:3)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翻译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问题,开始了对翻译伦理的探讨。虽然目前学界对翻译伦理研究的关注开始增多,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由此可见,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因此,在翻译伦理研究方面,我们要领会鲁迅“中间物”的思想实质,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用运动、变化以及发展的眼光来研究翻译伦理问题,从而引导翻译伦理的研究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而对于鲁迅翻译伦理学的思想研究,我们不仅要随时把握翻译伦理的最新研究动向,运用最新的理论知识指导其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鲁迅翻译的伦理思想内涵,反过来为翻译伦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

《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以翻译伦理学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分析鲁迅的翻译研究的伦理问题,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由于篇幅有限以及目前翻译伦理学的知识建构还不完善,作者探讨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环境下的伦理意义,但对于它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翻译伦理要求,或者说,在现代社会中,译者能否照搬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诸如,鲁迅的翻译思想能否用“规范”的伦理原则来要求,即它是否应该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这就迫切需要建立系统而完善的翻译伦理学知识体系。总的来说,《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不仅是对鲁迅研究的一次巨大的推动,也为翻译研究的伦理规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鲁迅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鲁迅《自嘲》句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