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申遗之鉴:基于ICOMOS报告的翻译和解读*

2021-03-27

中文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史迹海丝泉州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一、引言

2017年,泉州正式开启了申遗之旅。2018年7月,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了中国申报的“古泉州(刺桐)史迹”文化遗产项目,多个委员国在讨论中肯定了该项目具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需的“突出普遍价值”(即OUV,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最终,委员会未采纳之前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反馈报告里的“不予列入”建议,决定将该项目“发还待议”,意味着泉州需要补充有关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请。

从简述泉州的“海丝”文本和话语出发,基于对ICOMOS的英文反馈报告的翻译和解读,并针对目前文本编写和翻译各自为政的状况,从泉州外宣材料及其英译寻找错漏或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同时,从文本译介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话语差异、文化信息与编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为外宣译介进行反向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泉州申遗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泉州“海丝”文本话语研究简述

研究泉州“海丝”史迹申遗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海丝”文本译介和“海丝”话语传播。国外关于文本译介的研究由来已久,后逐渐发展成熟并吸收了批评语言学的理论,近年来运用话语分析开展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迅猛。自从20世纪末“泉州学”概念的提出至今,相关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业已涵盖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旅游研究等众多学科,泉州的史迹文本译介和话语传播研究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文本译介主要基于泉州“海丝”文化外宣的常见文本英译的解读和评价,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49条,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的编制特别强调“突出普遍价值”(OUV),这是在国际语境下对遗产价值进行话语建构和翻译提炼的过程,需要大力加强。国内关于申遗文本的研究,目前依然是作一般介绍的报纸文章居多,例如张春海(2015)倡导“海丝”申遗中的文化遗产学,宗和(2014)呼吁共享研究成果等;也有为数不多的期刊论文,主要从翻译学角度进行探讨,例如,陈同滨(2014)、王强(2017)等分别进行了海陆“丝绸之路”的文本和话语建构的研究。

另一方面,话语传播则配合了泉州“海丝”故事在国际场合的发声,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文本翻译,需要历史研究、话语修辞、翻译、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并由熟悉申遗工作规范的专业人士进行协调。由于ICOMOS的反馈报告的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品读出泉州申遗受挫的部分理由,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并翻译讨论,仔细加以研究。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学者同样也结合国际关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对“海丝”的学术体系构建及其实践举措等展开探讨,相关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体系和战略的探讨,多集中在国家顶层话语设计,对具体城市的话语支撑研究较为缺乏。针对“海丝”文本和话语的研究数量较少,例如,何少娴与尤泽顺(2016)从修辞构建角度探讨“海丝”话语中的福建区域形象,林琳(2018)从城市公共外交视域探讨“海丝”话语构建等,其他成果多呈现在“海丝”城市联盟的地方报纸,几乎全是一般的报道性文章。

当下,探讨泉州的申遗不可避免地要聚焦ICOMOS的反馈报告,这是可以推敲泉州申遗受挫的主要来源之一,复审时也会重点考察其中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回应和改进。有鉴于此,我们从翻译ICOMOS的反馈报告出发,试图探讨泉州申遗工作能够提升的地方,希望能对泉州接下来的申遗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一点思考。

三、泉州申遗评估报告译读:问题与对策

ICOMOS的评估报告可以在网上看到,总共有洋洋洒洒12页文字,还有两页图。我们组织了翻译硕士进行全文翻译,可以看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申报方向和定位有偏差,部分遗产点聚焦“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文本缺乏对海上贸易线路的对比,所以认为遗产点没有体现相应的“突出普遍价值”,ICOMOS评审专家对建筑原真性也提出质疑,指出多数遗产点有后期修缮部分。

ICOMOS的质疑集中在构成部分分散在相当广阔的区域各处、多数构成部分都经过大范围修复或重建、许多部分已经过重建或经过大体上的修复、单一构成部分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各不相同、一些构成部分的视觉完整性受到发展的影响,导致周围环境受到了影响,证据量只达到了最低要求,等等,最为重要的还包括此提名的根本依据立足的方法不完善,与提名核心的海上贸易航路缺少有力的联系,所提供的对比分析无法证明所选构成部分与提倡的“突出普遍价值”的关系。

事实上,我国的古建筑保护相当一部分都存在着修复性或重建性的“破坏”问题,泉州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很好地树立保护文化遗址的意识,其经济活动对古迹遗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确定申遗后,泉州对很多遗址进行了修复或重建,这对遗址原真性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为损坏之后再去修复,无法达到修复之前的效果,无法保存文物的原样。从ICOMOS的反馈内容可知,中国社会对保护古迹与国际学界的理解还是会有一定的偏差。如果大多数文化遗址已经不再是遗址,而是近现代重新修葺后的产物,一旦在申遗时被锁定聚焦就自然成为问题所在,泉州这次受挫从侧面反映了准备工作的仓促和不足。

关于ICOMOS的反馈意见,可以从文本翻译的专业角度,结合联合国教科文、国内外学者有关“海丝”历史研究的文献与著作,把其中国际学界关注的点找出来,寻求相应的对策。之前的申遗文本表述带有一种“规划式思维”,类似一种夸夸其谈的导游文字,缺少支持细节(supporting details)来服务于“突出普遍价值”的表达,因此,复审时我们一定要形成一系列“核对点”(Check points),例如:

第一,要对申遗的题目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文不对题”。如果这些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在古代海上贸易中发挥了作用,就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尤其是“突出普遍价值”的论述,否则就无法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impressive)论述。

第二,选择的遗址地点各自分散,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若作为整体性的申遗材料,申遗遗址之间要进行分类,互为关联。正如反馈报告中所说,申请方要充分说明为什么同时申报这些遗址?为什么选择的恰好是这16个遗址?

第三,针对被提名的文化遗址中有部分被修复甚至重建的问题,如果是以遗址原型为依据的重建,必须要提供相关的依据。例如遗址原型的文献记载或者图画记载,修复前后的对比,相关图纸,修复所用的建筑材料等都可以作为证明依据,必须准备充分。

第四,ICOMOS认为郑和与“古泉州(刺桐)史迹”关系不大,和申遗主题不符。实际上,这也不是所谓“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是一种讲故事的能力问题,如果申遗文本在“海丝”和刺桐城史迹之间摇摆不定,就会导致阐述的故事无法聚焦。因此,接下来申遗文本的编制与翻译,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与研究工作,都必须聚焦“突出普遍价值”的阐述。

笔者认为,在迎接复审的文本译介和话语建构时,要根据问题寻找对策。加强地方话语对国家话语的支撑研究,才能建构丰富、完整的申遗话语体系。申遗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我们的国家战略,还是为了凸显一个城市,或是为了保护这些遗址,也值得进一步明确。如果我们都要拉上关系,反而无法说服ICOMOS,调整申遗着力点就要首先理顺这些基本问题。而对“突出普遍价值”的聚焦,可以遵从国际学界规范,参照遗迹形态进行分类:城镇古迹、宗教遗迹、商贸聚落、交通防御遗迹等,然后分别阐述各类遗存对遗产整体价值的支撑作用,以及各类遗存内部的关联程度,从而对申遗考察点等作出层级更加分明的介绍。

2020年,泉州申遗项目改名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英文翻译为“Emporium of the World in Song-Yuan China”,若从字面再回译过去,大概意思则是“宋元中国的世界大商场”。从名称上看显得活泼生动,文本也对遗迹进行了分类,还增加了六个史迹点来服务于这一主题,整体行文在学理上显得更为谨慎,避开国际学界对“海丝”概念未定论的疑虑,也把“海洋商贸”作为核心价值来阐述,从而既突出了ICOMOS需要的“突出普遍价值”,同时依然保持了“海丝”的黏度,可谓“煞费苦心”回归初衷,是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和翻译策略之集中体现。

四、泉州申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目前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最有成效的支持,世界遗产是大多数国家在文化保护中可以借力的话语系统。做好申遗工作,有利于强化历史文化研究,推进保护文化遗产,也会让当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提升地方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强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旅游及区域经济得以借力发展,这也成为许多城市政府部门热心申遗的直接动因。泉州申遗的强化研究,在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从学术价值上看,泉州的文物考古和史学工作者已经在宋代海船、海外交通史迹、宗教文化、古外销陶瓷、古航海图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在申遗的背景下,相关的学术研究更应结合语料积累、直观经验和理性认识,提倡跨学科研究,把外交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相结合起来,组建跨专业研究团队,可以协助申遗团队与国际学界进一步沟通交流,让相关成果既包含宏观的文本和话语原则,又聚焦微观的细节展现和策略分析,走出单个学科的局限,使研究视野更远,并力求做到“旁观者清”。理论创新要注重利用不同的专业角度,整合翻译和批评、文本评介、话语分析、历史研究、跨文化交流等多学科视角,通过专业人士协同工作,收集国内外有关泉州“海丝”史迹的历史文献与研究论文,实现申遗文本和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建构。

在实际应用层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作用和影响现在已经远远超出其专业本身的范围,对泉州市、福建省乃至中国而言,申遗都是一次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契机。申遗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相关学科的实践视角,也能促使学术研究更切合时政。对多语种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参与申遗文本翻译与修改工作,为申遗文本的编制与翻译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意见,也为泉州申遗提供明确、可操作的建议。作为“海丝”最主要的起点城市,泉州的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公共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海丝”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应更加引起泉州社会各界的重视。

泉州文化史迹丰富多样,但“古泉州(刺桐)史迹”匆匆上马,草率跟风进行申遗而受挫,势必对下一次申遗造成很大的阻碍,甚至对其他申遗城市来说,这也是一种副作用的开始。但如果能够痛定思痛,认真修改复审成功也是一种实至名归,也必将促使我们以后将文化遗迹保护工作做得更加严密、谨慎、到位。

五、结论

泉州申遗之路,从最早规划的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项目,到以“古泉州(刺桐)史迹”单独申报,再到2020年改名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一路走来,一波三折。当下,泉州必须组织专家搜集意见和反馈,给申遗的文本构建提出有效的建议,扎扎实实挖掘自己作为宋代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风貌,不要去纠结于微观层面的古城史迹,而更为宏观的“海丝”是一个跨境的国际航路,不仅不是泉州一个城市能吃下,就是联合打包“申遗”也需要沿线各国的通力合作。既然泉州史迹在“海丝”“古港”的路径走得颇为坎坷,“古刺桐史迹”也不够聚焦,“海洋商贸带来的多元文明”何尝不是泉州可以打的一张牌?因此,泉州申遗复审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新主题下的文本表述提升,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新的申遗文本若能围绕“海洋商贸”进行实证性的论述,使得史迹的要素构成、价值表述有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史料文献的佐证,就会更加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用国际学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泉州“多元文化”和“海洋商贸”的故事,从而助力泉州申遗的最终通关成功。

猜你喜欢

史迹海丝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从陈璘史迹看其功绩与影响
海丝泉州 20余项科技成果在这里对接
海丝源头——泉州
海丝海博会四月启幕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