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针疗法在泌尿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21-03-27王心怡王世衍朱清毅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针头针双侧

王心怡 王世衍 魏 勇 朱清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4

头针疗法,简称头针,又称头皮针,是指通过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头部特定区线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属于微针系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穴位集中、操作便捷、疗效显著,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在针灸治病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治疗中风、头痛、抑郁等脑源性疾病方面卓有成效,且在改善泌尿系疾病中的下尿路症状方面也崭露头角。

1 头针疗法的源流

古代医家对头部的重视,在《黄帝内经》中可见一斑。《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空窍包括颅腔和脑髓,即脏腑、经络之气血都汇聚于头和脑。《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治在风府。”提示风府穴可以治疗外感头痛,头穴应用于治病也由来已久。《灵枢·始终》“病在下者高取之”也为头针治疗泌尿系疾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头针疗法真正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2]。1953年,黄学龙先生在《针灸新疗法与生理作用》中介绍了人体头部与大脑皮质的关系。1971年焦顺发教授将头针体系公布;1984年,由陈克彦教授起草的《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在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上通过;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WHO标准针灸命名(修订版)》,并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公布于世界。经几代医家学者的多年努力,我国头针治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形成了诸多头针流派。各个流派治病角度和实践经验不同,提出的头部特定区线、功能主治、针刺手法等也有异同。临床上以焦氏头针、朱氏头针、头部经穴流派为多见。

头针疗法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研究现今仍未明确,相关研究多从脑电生理学、血流动力学、生物化学等角度进行探讨。目前研究中,相关通路有:三叉神经-脑膜-触液神经元-脑实质的神经通路等[3]。

2 头针疗法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

随着头针的迅速发展,其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压力性尿失禁、小儿遗尿症等疾病,也同时应用于术后尿潴留、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头针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常与体针配合使用,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2.1 神经源性膀胱(NB):具体如下。

2.1.1 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PSNB):脑卒中是我国目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作为并发症之一也极大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提升了死亡率和致残率。PSNB所致的排尿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尿潴留(UR)和(或)尿失禁(UI),可伴发反复泌尿道感染、尿路结石、肾积水等,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4]中提到:针灸疗法可作为改善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选择方法。

①卒中后尿失禁:陈新昌等[5]将卒中后U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针(双侧足运感区、额旁3线)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体针治疗,通过比较美国泌尿协会症状评分量表、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的差异,发现2组患者症状在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已有差异(P<0.05),在第4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P<0.05)。杨潇等[6]与朱艳等[7]将卒中后UI患者分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及相应基础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八髎穴。治疗后通过多种量表评分评估疗效,发现两组干预后评分均较前好转(P<0.05),且观察组疗效更好(P<0.05)。②卒中后尿潴留:朱鸿等[8]将卒中后UR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方案为针刺双侧足运感区、八髎穴,对照组予以传统体针针刺,两组治疗方案均配合盆底肌训练。两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残余尿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优(P<0.05)。龚燕等[9]选取卒中后U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电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头针选取双侧足运感区,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后,发现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

2.1.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张丽蓉等[10]发现头针(百会、四神聪、双侧眉冲、曲差、五处、承光)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UR患者,相较于只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的患者,更显著快速改善了自主排尿功能(P<0.05)。王瑞琪[11]将脊髓损伤后U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予导尿,对照组予常规体针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双侧足运感区,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也更优(P<0.05)。

2.2 压力性尿失禁(SUI):体针在治疗SUI方面应用甚广,结合头针的治疗方式也慢慢被大众接受。费凌志等[12]选取女性SU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结合盆底肌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针(百会透前顶、左右神聪)、骶四针疗法。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盆底表面肌电值、1h尿垫试验尿量及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水平,发现数值均较治疗前好转,且在三种疗效评估中,研究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邢广月[13]选取SUI女性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针刺双侧足运感区,双侧腹九区治疗,对照组予针刺常规体针取穴治疗,治疗后,通过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1h尿垫试验情况及72h排尿日记情况等观察指标衡量两组治疗疗效,发现治疗组疗效更优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2.3 小儿遗尿症(NE):NE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疾病,5周岁以上儿童夜间排尿时仍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并且每周2次以上,持续6个月。王晓娜等[14]将64名N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双侧足运感区、肾俞、会阳穴针刺,对照组予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患者遗尿次数、遗尿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56.25%:31.25%,P<0.05)。于波[15]将肾气不足型NE患者分为3组,单纯头针组、单纯体针组、头体针联合治疗组,头穴取双侧足运感区、百会,将治疗后遗尿积分进行对比,发现3组治疗均有效(P<0.05),头针联合体针组疗效更优(P<0.05)。田忠惠[16]将N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传统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予头针治疗,予以醒脑调神针法针刺印堂、上星、百会、双侧足运感区,配合关元、中极。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1.7%:79.2%,P<0.05)。张静东等[17]选取顶中线、额旁3线,采用头针结合艾灸治疗NE患者,其中总有效率为100.0%,痊愈率为73.3%。

2.4 术后尿潴留:宫颈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UR,由于术后患者脐下切口多被敷料遮盖,故头针疗法也常用于此。温萃莉等[18]将宫颈癌术后UR患者随机分组为常规导尿组与联合头针(双侧足运感区)及点穴按摩的治疗组比较,得出联合头针及点穴按摩可减短留置导尿的时间(10.39天:15.67天),且降低了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25.00%:2.78%)。姚文平等[19]采用头针结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头针选取双侧足运感区,治疗宫颈癌术后UR患者,治愈率为93.3%。

2.5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在治疗BPH方面,路绍祖教授[20]选取双侧足运感区配合体针及耳穴压豆疗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张虹教授[21]在BPH的针刺治疗中强调针感与治神,注重头针的应用,常取双侧足运感区、额旁3线等头穴,结合体针及灸法,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显著。

2.6 膀胱过度活动症:姚文平等[22]将针刺双侧足运感区及八髎穴作为治疗组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与常规体针组患者进行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表(OAB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83.3%,P<0.05)。

2.7 腺性膀胱炎:黄丽等[23]将确诊为腺性膀胱炎(CG)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头针选用双侧足运感区,与常规膀胱灌注盐酸吡柔吡星疗法进行对比。治疗组治愈率为30.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率为15.0%,总有效率为60.0%;发现针刺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膀胱灌注组(P<0.01),且复发率较低(5%:40%,P<0.05)。

2.8 女性尿道综合征:女性尿道综合征(FUS)是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症,可伴有血尿、腹痛及腰痛、会阴部痛、阴道入口处不适等症状为表现的一组症候群。而同时,实验室检查中段尿常规结果正常、尿培养为阴性,且无膀胱及尿道的器质性病变,以中青年新婚女性及围绝经期妇女多见。范苗苗[24]以常规体针组为对照,治疗组使用头针联合孙氏腹针疗法治疗FUS患者,头针选取:百会、双侧情感区、足运感区。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FUSS表)评分,提示头针结合孙氏腹针在改善下尿路症状等方面有效,且优于常规体针组(P<0.05)。

3 讨论

通过以上对文献的整理,根据头穴出现的频次及在该病中的占比,我们不难发现,泌尿系疾病中应用较多的头穴包括焦氏头针中的足运感区,国际头针标准线中的额旁3线,经穴中督脉上的百会,经外奇穴中的四神聪。使用频次最多的头穴为足运感区、百会。在治疗以尿失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使用较多的是足运感区、百会、四神聪;以尿潴留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使用较多的是足运感区、百会;以膀胱刺激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使用较多的是足运感区。足运感区在治疗泌尿系疾病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足运感区出自焦氏头针,是焦顺发教授依据大脑功能划分的十四分区之一,定位:感觉区上点后1厘米处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向前引3厘米长的平行线。主治小儿夜尿、皮层性尿频、皮层性排尿困难及尿失禁、脱肛。针刺双侧配双侧生殖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尿频尿急[25]。中医学认为,泌尿系诸病病位多在肾与膀胱,病机多为肾阳气化不足、膀胱气化不利而致膀胱开阖失调。足运感区内承督脉之气,外合足太阳膀胱经之气,统一身阳气,可振奋肾阳,使膀胱气化有度,调节膀胱开阖。从西医学角度来说,排尿反射的正常运转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即大脑皮质内排尿的高级中枢与初级中枢脊髓的协同作用,再从解剖看,足运感区位于旁中央小叶的头皮投射区域,而旁中央小叶则是排尿高级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4],针刺足运感区可能通过刺激排尿高级中枢改善排尿。百会为“诸阳之会”,督脉经穴,穴居颠顶。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联络膀胱,总督一身阳气,针刺百会能升提阳气,阳气充,膀胱气化有司,则膀胱开阖有度。同时百会调节精神情志活动,醒神开窍,常用于治疗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小儿遗尿、女性尿道综合征等。

综上,头针疗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泌尿系疾病的治疗,常配合体针使用,临床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药物组或常规治疗组。大多医家选择排尿高级中枢的头皮投影区穴位进行针刺均获得良好的疗效,如足运感区、百会、四神聪、顶中线等。

猜你喜欢

体针头针双侧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应用双侧髂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双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32 cancer case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fter radiochemotherapy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游离静脉皮瓣桥接修复伴有双侧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