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医学生视角的局部解剖学医学人文内涵剖析

2021-03-27雷超宇管洲榆秦恒伟马爱荣李晓童

解剖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解剖学医学生内涵

雷超宇 管洲榆 秦恒伟 郁 松 马爱荣 纪 亮 李晓童 李 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 临床医学八年制2018级,2 临床医学五年制2018级,3 党委办公室,4 解剖学与生理学系,上海 200025)

医学人文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局部解剖学(以下简称“局解”) 课程作为连接基础和临床不可替代的桥梁,是医学生早期学习生涯中一门十分关键的基础课,在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遗体标本不但是学习的主要客体,更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解剖操作,医学生不仅逐步熟知人体构造,提升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外科手术做铺垫;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体,剖析标本背后的死亡相关命题,形成对生命与人生意义多角度、深层次、发散性的人文思考,实现对医学人文的内涵理解的升华。

1 局解课是医学生的第一台“手术”

局解是外科手术的基础,外科手术则是局解知识的临床应用[1]。局解课让医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柳叶刀”,对大体老师的实操解剖过程,就犹如在活人身上做手术。因此,局解课可谓医学生的第一台“手术”,并构成了医学生职业生涯初期最难忘的记忆之一。这记忆包括对于弥漫刺激性气体环境的不适、长时间站立所带来的体力挑战、对大体老师的陌生感的心理抗拒、以及对解剖操作的不熟悉,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医学生的第一台“手术”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性。置身这样的学习境遇,医学生对从医选择、对生命的深思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此时进行医学人文方面的引导,既可避免医学生随性解剖,有悖于局解课的初衷,又可塑造医学生“大医精诚”的信仰与技能。教师通过心理疏解、情感引领与操作技法上的指导,启发并带动医学生保持严谨、耐心、认真、细致的态度,做到每一步操作都一丝不苟,每一个结构的呈现都清晰准确,以精益求精的历练,让这人生第一台“手术”饱含医学人文内涵的给养,助力培养优秀的职业素养,养成审慎对待生命的态度,使之成为每一位医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路径[2]。

2 大体老师是叙事医学的第一例“患者”

有温度的医学实践需要叙事能力,即对他人故事和困境的认知、理解、共情和行动能力;具有叙事能力的医学被称为叙事医学,是一种人性化、有效的医学实践模式[3]。叙事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构建共情想象空间,感受故事和情绪的力量[4]。局解课上大体老师实际上可以看作医学生关于叙事医学的第一例“患者”。医学生通过局解操作与大体老师产生关联和共情,关注大体老师的故事,建立一种积极的联系。

医学生第一台“手术”中的第一例“患者”,大多年纪较大且因病去世,在与他们的交互中,医学生往往可以发现该“患者”身上携带有疾病的线索与病史的历程。笔者在解剖一位年老“患者”的胸壁时,意外发现位于锁骨下胸肌表面的心脏起搏器,并在右心房中发现了电极导线,于是推测该“患者”曾罹患心脏疾病,并通过安放起搏器与心脏病作抗争。从局解操作中发现的“患者”生前特有的疾病印迹,也暗含着他们生前与疾病抗争的艰难历程,启发医学生去还原并理解“患者”身前作为社会人的生平、病史和疾痛,加深对“患者”的关心、关怀和尊重。在叙事医学的语境中,提升医学人文的素养。

3 千篇一律的教材与千变万化的人体

医学的神秘莫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之间形态与功能的千差万别,有研究表明,忽视变异会导致约10%的医源性损伤[5]。但解剖学教材呈现的书本知识,往往让医学生误以为人体结构只有一个标准的范式。当真正解剖真实的人体后,变异的客观存在会让医学生认清人作为生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局部解剖学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中,医学生可以逐步认识到“变”与“不变”、“个体”与“整体”、“书本知识”与“灵活理解”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适应的观点、进化的理念及“处变不惊”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起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善于发现的创新精神,这正是“医学人文”的重要内涵。在笔者解剖实践中,遇见了一例极为罕见的“镜面人”大体老师,而且是全内脏反位,即右位心、左位肝、右位脾,是一种发生率仅为百万分之一的先天性畸形。正如“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所说,通过对这例相较于正常人体携带有巨大变异的大体老师的学习,所有人对人体结构变异这个概念都铭记在心,形成重视且尊重每一例个体的独特性的思维习惯,以指导未来的临床实践工作。

4 仪式感构筑对生命的敬畏

仪式教育以仪式为载体,传播知识和情感[6]。医学院校的解剖学课程通过仪式教育的拓展和创新,让每名医学生获得直观的沉浸体验感、参与感,使医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7-8]。在前段时间清明节到来之际,本院解剖学教研室征集了医学生撰写的局解课感悟,并装订成册,印发给每一名参与过局解课的学生;并在全院范围内组织“生命的乐章—缅怀大体老师”纪念活动,包括学生感悟分享、集体献花、教师分享和医学生宣誓等多个环节,在场师生无不动容。通过多维度、多路径的仪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唤醒和点燃医学生内在的严谨、敬意和感恩[9]。同时,医学生群体也深受感召,未来成为遗体或器官捐献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因此,丰富局解课上的仪式感教育,势必唤起医学生对大体老师以及生命的感恩和敬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遗体或器官捐献的现状。

5 直面生命的“生命观教育”

生命观是人对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全面认知和理解,生命观的价值取向偏向哲学。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以培养医学生对自身生命本质及价值的自觉认知和正确判断为目标[10]。笔者曾与同学探讨时提到,在局解操作时,一刀一剪下去,大体老师随着作为“人”的形态的黯然消逝,其作为“人”的属性似乎也跟着消失殆尽,大体老师像被“物化”了?与此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如何看待大体老师与医学生的关系,是简单的“工具”还是亲切的“良师”?大体老师默默地躺在解剖台上,任由医学生操作与解剖,其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不断感化着身旁的医学生,也不断和医学生进行灵魂的对话和交流。即使大体老师从生物学上是无生命的个体,但在精神层面始终有其闪耀着的价值和光辉,医学生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通过生命观相关问题的思索与探讨,医学生直面生命,树立起尊重患者生命的观念,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生命观。

6 智能科技对传统医学教育的挑战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人。在局解操作时,如果仅把解剖学视为纯科学,则往往会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淖。正如现代医学发展中已出现病与人的分离,患者主观自我与躯体自我的分离,技术实体与患者客体的分离的现象[11]。近年来,3D、VR、AR、MR等各类成像技术的运用为局解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少研究表明,3D、MR等智能科技的应用,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进行解剖学课程的学习[12-13]。诚然,解剖智能科技有其优点,但目前往往只取材于一具遗体,且缺乏真实解剖的手感,因而无法代替实地解剖,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且如果消除了近距离接触人体实体的新科技的运用场景,似乎会进一步削弱局解课中的人文内涵教育,把一门原本充满人文内涵的课程,变成简单的、纯知识性的课。不过新的智能科技日新月异,在将来势必会对医学人文产生进一步的冲击和挑战,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度探究和哲学思考,尚无定论,也将引领医学人文教育不断深化。

医学即人学,局解课中深藏人文内涵。开展基于医学生视角的医学人文内涵剖析,以拓展医学人文讨论、深入生命教育探索,可丰富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并延展教育内涵,具有特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对医学人文内涵的剖析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将有助力医学脱离纯粹技术化发展的倾向,回归医学的本源,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解剖学医学生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