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仰止的学问家、书法家
——感念与蒋维崧先生的交谊给我的教导

2021-03-27铸公

大学书法 2021年2期
关键词:蒋先生篆刻书法

⊙ 铸公

一、蒋维崧先生以分析鉴别的方法指导我学习书法篆刻让我受益终生

蒋维崧先生是我心中敬重的前辈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经姨父赵明义(时任山东大学社科系主任)介绍认识蒋先生,到2006年7月先生去世,近30年的时间里我与先生从未中断联系。

初始认识蒋先生,我还是一个20余岁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在武汉汽发技校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因从小喜爱书法篆刻,业余时间临碑治印,在向武汉书法篆刻前辈们的请益中,于浙派印、篆隶上打下了一些基础。我将自己所临汉碑、篆书鲁迅诗及印稿等习作寄呈蒋先生指教。他针对我篆隶的“屋漏痕”用笔、印章中“斑剥”的用刀,提出批评,说书法篆刻的古朴,非是摹古器物或碑版风蚀后留给文字的残缺线,而是透过“后天”因素观察古碑、古器、古印及古人手迹,追求自然的文字形态,在自然的书写与契刻中达到浑厚高古的意境。他建议我读《黄士陵印谱》,看黄士陵写的金文,还建议我到博物馆看原器物,对照拓本找出文字结构与线条的差异,然后再临摹、再刻印。这种观察比较、去伪存真的方法,在当时书法文献资料尚不丰富的时期,对我无疑是极大的启发。蒋先生用书信的形式指导我习书学印,许多话言犹未尽,他鼓励我暑假去济南,去泰山,去曲阜访碑,我在泰安泰山看到秦《泰山刻石》、汉《张迁碑》《衡方碑》、北朝《大字经石峪摩崖》与曲阜孔庙汉碑群,眼界大开,使我真正懂得学书“透过刀锋看笔锋”的道理。这也养成了我以后书画印章鉴赏,结合印刷品、原拓、原作、原物进行比较,在研究中去伪存真的能力,这种方法让我受益至今。

学习的方法有了,创作的能力能否提高,还要看实践。艺术风格如何清峻或如何高古,你的笔刀如何运用?蒋先生讲,文字形态的意趣与特征,书写线条的自然与凝练,其准确与力度全在笔下刀下,书法的“笔力”,除了身手力量的运用外,工具至为重要,笔管的捏、拿、握、执,笔锋的软硬长短都得讲究,书家是通过毛笔书写文字来表达意趣,表达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和感受的。人们用长锋写草书、篆书,用短锋写隶书、楷书,蒋先生用硬毫短锋“山马笔”写金文、行草。他说写字时的力量与神态灌注在毫尖,且笔肚坚挺,注意力不会被调整笔锋分散,借助充沛的水墨和挺健的毫端,能写出凝练而饱满的线条与字形,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刻印用刀冲切兼施,务使印稿设计的效果准确得表现出来,古玺的古朴奇崛,汉印的平实自然,即使印章边栏也要同文字一样认真对待,不轻易使其残破,而损失印式原本的意味,因为印章庄重严肃的涵义,决定了我们对其文化品格的尊重。

蒋维崧 行书 为钓鱼台国宾馆十八号楼作书李白《峨眉山月歌》屏风

蒋维崧 篆书 为钓鱼台国宾馆十八号楼作书 《易·坤》句屏风

蒋先生早年对我书法篆刻学习及实践的指导,使我篆刻从浙派斑驳的切刀刻汉印、战国玺,转向以冲刀拟汉玉印,借鉴汉金文简洁峻峭的形态入印,表现自然清俊的风格。同时在篆书学习中借鉴楚金文笔致与形态,逐渐形成为同道认同的书法篆刻风格一致的面貌。拉开与时风的距离,不落俗流,这是蒋先生的精神对我的感染所致。

二、蒋维崧先生自律的性格与严谨的治学精神让人难忘

1983年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分会成立,随后创办《书法报》,我由学校调至湖北省文联工作,成为专职书法工作者,这样与蒋先生的联系和请益就更多了。《书法报》创刊初期,我曾向蒋先生征求他的专题评介和乔大壮先生书法篆刻的艺术评论。对新生的《书法报》蒋先生给予了热情支持,在选择专题评论上,他将自己置于后者,非常认真地将所藏乔大壮先生的作品及遗著重新整理检阅,请青年教师杨学锋执笔、他口述成《印外求印别创新格——蒋维崧教授谈乔大壮先生的篆刻艺术》,并附精选的十余方乔大壮印蜕一并寄我,这篇近3000字的文章,蒋先生谈论了乔大壮的生平、治学、交谊及篆刻艺术风格的成因,并对乔大壮印艺风格做了三期划分的评价,特别对乔大壮一些重要闲章的文句出处做了注释及创作时间的考证。当时文章收到不久,紧接着又收到蒋先生一信,对有关引文的出处、治印的时间及用意、印文的上下句等,又提出了补充和修改意见,使文章的叙说评价更准确。这篇文章在1984年5月《书法报》第10期头版头条“专访”栏发表,引起书法界、文史界的关注与好评,因为这是乔大壮先生1948年逝世后,数十年国内第一篇研究评价乔大壮篆刻的文章,一位几乎让人遗忘的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书法报》之后陆续刊登了张昕若、林岫、刘绍刚等人研究乔大壮书法篆刻的文章。

因为这篇文章,我更为关注乔大壮研究及出版动态,1985年开始,蒋先生联系并协同乔大壮亲属及有关部门收集、整理、编辑乔大壮书法及印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八开线装本《乔大壮书法》。北京故宫博物院印行手拓宣纸线装《乔大壮印蜕》珍藏版100部,普及本《乔大壮印集》原定由山东大学出版社编印发行,因故改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面世。这是继1950年乔大壮门弟子编印线装《乔大壮印蜕》(上下卷)、1976年台湾曾绍杰编印精装本《乔大壮印蜕》后,中国大陆首次出版多版本乔大壮印谱。这期间,蒋先生除鼎力工作外,还会通告工作进展情况,并得到蒋先生惠寄的乔氏书作照片或印蜕。

蒋维崧先生2006年5月在家中指导弟子书法篆刻

蒋维崧 篆 书 临 汉金文二种轴

蒋维崧 篆 书 临 匽侯旨鼎铭轴

1995年7月吴丈蜀先生将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乔大壮印集》样书交我,嘱撰书评,我就乔大壮先生篆刻的艺术特征、生前交谊、海内外乔氏印蜕出版状况、该书的体例以及作品误收等做了述评,以“历史不能忘记的篆刻家——乔大壮/读《乔大壮印集》有感”为题,发表在当年7月26日第30期《书法报》上。上海书画出版社责任编辑吴瓯女士来信,对我文章中指出误收“文梁孤垒”印,提出反驳意见,我将来信刊在第39期《书法报》上,这引起了蒋先生的注意。本着对乔大壮存世作品负责的态度,我曾致信蒋先生,请他对面世的乔大壮印集做一个勘定,因他是最了解乔大壮、最具权威的当事人。我并将所藏1950年线装本《乔大壮印蜕》(上卷)复印寄他,与他所藏的下卷合成完整的资料,供其查勘。不久蒋先生复信,除“文梁孤垒”外,尚误收寿石工所刻“大壮”“大壮小词”二印,以及数印误释的勘定。刘绍刚兄撰《乔大壮印集读后》《“文梁孤垒”及其他——读〈乔大壮印集〉的误收误释问题答吴瓯女士》,陆续发表在当年的《书法报》第48期、第52期,非常难得的是他还将《乔大壮印集》漏收、刊载在《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中的十方乔大壮早年印作提供出来,作为《乔大壮印集》集外印补。蒋先生以他深厚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勘释文字,注释典故,用古籍文献研究考据实证的办法,做出的实事求是的结果,颇让人信服。当年因《乔大壮印集》出版引起的社会关注、有关问题的争议与研究,也就在年内尘埃落定。通过这件事,让我看到了蒋先生对老师乔大壮怀有的深厚情感,他处心积虑地为乔大壮搜集、整理、编辑诗文书法篆刻等遗著,使之流传不灭,他不仅继承了乔大壮求专兼博的治学方法,还将老师“自律自高、自绳其严、冥追神悟、造乎其极”(潘伯鹰语)的性格也继承了下来,并传递给他的学生。这使我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重要的师门学派的消亡,与学术师范的衣钵丢失有关,这一传统的恢复与坚持还需要社会与学人的努力。蒋维崧先生传承师钵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但他的逝世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担忧。

三、蒋维崧先生是中国当代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杰出书法家

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现代化的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子产品的便携代替了部分纸质图书的阅读,文字的书写,人们已来不及体验与思考,生活已翻到新一页,人们都在追求成功。三十多年前,蒋先生曾谈到山东一位中年书家获奖后,找人办展览出作品集,求字者应接不暇,疲于应酬的情况,他说这已让人无精力再学习,阻碍了进步。他嘱咐我:学书刻印一道,需要多方面的“营养”,踏踏实实用功,目标要高,不求虚名,永不自满,只求真正做出成绩。

蒋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青年时篆刻已享盛名,一直到1992年时,《蒋维崧印存》问世,近60年的时间里他未办过展览,也未编印出版过书法篆刻集。这不是因为蒋先生无创作实力和经济条件,而是他一以贯之的“自绳其严、造乎其极”的艺术追求所致。1998年10月我收到蒋先生寄赠的他的第一本书法作品集竟然是《蒋维崧临商周金文》,84岁的老书家仍在用功做功课,这使我想到1982年蒋先生赠送给我的第一幅作品,也是临写的金文。我十分感慨,蒋先生对传统法帖的敬重,对传统学书方法矢志不渝。隔了七年,2005年我又看到面世的《蒋维崧书法集》,这是第一本较全面反映蒋先生书法艺术面貌的作品集,竟然是山东大学从他捐赠给学校的一批书法作品中选编的。此时蒋先生已90高龄,无论是行草、金文、古隶、甲骨文已臻炉火纯青之境,选刊的111件书法作品形式与尺幅丰富多样。蒋先生在这本书法集中没有说一句话,仅刊载了他一张目光笃定、面容和蔼的照片,《出版说明》中称“蒋维崧是当代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同时精于书法篆刻”,未称先生是著名书法家。他的老友黄苗子《朗朗如玉山上行》中称“蒋峻斋先生……他首先是一位功力湛深的语言文字学家,又是一位饮誉艺林的书法家、篆刻家”,“蒋峻斋先生的书法篆刻成就,也正是深深植根于文字学的功底之中”。蒋先生认同山东大学和老友的评价。在该书《后记》中,徐超教授透露了蒋先生接受学校聘任,当蒋先生看到《山东大学关于聘任蒋维崧教授为特聘教授》的文件上有“每年岗位津贴十万元”的决定时,他当场向校方表示“津贴不能要”,有人提议用此款设立“蒋维崧奖学金”或“蒋维崧艺术基金”,他仍不同意,不愿意以自己的名字设立奖金或基金名目,最后决定将它捐赠给山东大学书法研究中心作科研“津贴”。蒋先生淡然的性格与处事态度,在现时已极为少见了,这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蒋先生生前亲自选定的111件书法作品结集出版一年后,蒋先生于2006年7月以91岁高龄仙逝,蒋维崧的书法艺术亦留予社会和后人评说。

蒋维崧 行书 致沙孟海手札

猜你喜欢

蒋先生篆刻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牙签扎伤手指,差点引发全身感染!
蒋氏牙科
篆刻
书法欣赏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