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军官兵心理预警网络建设探讨

2021-03-26婷,刘潇,刘璐,陶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骨干官兵海军

宫 婷,刘 潇,刘 璐,陶 珍

(1.解放军海军第971医院医学心理科,青岛 266000;2.解放军海军第971医院保健一科,青岛 266000;3.解放军海军第971医院神经内科,青岛 266000)

1 新形势下海军心理健康防护的必要性

海军作为战略军种,是现代战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海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与海军战斗力生成、战争胜负紧密相关,是海军卫勤建设重要一环[1-2]。研究表明,我国军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呈上升趋势[3-5],但受特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军事作业环境及军事应激等因素影响,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筛查阳性率仍偏高[6],其中海军舰艇部队抑郁发生率高达43.0%[7],焦虑发生率为10.24%[8],有14.9%的舰艇官兵睡眠质量差[9]。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军事作业能力[10],因此,重视海军部队官兵心理健康防护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提高部队群体战斗力的必要举措[1, 10]。

2 海军部队心理防控现状原因分析

虽然部队心理健康维护在各级都很重视,如医院心理科下基层巡诊开展“扶帮带”工作、大学定期开展基层骨干培训等,但整体工作开展上还存在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问题[11],心理骨干人员流动性大、职能受限,关注个别问题人员而非健康群体心理强健等问题,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健全体系。从人员层面看,一部分人存在老旧观念,认为疾病指的是躯体的异常,心理层面有问题很丢人。一部分人随着一些心理知识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疾患,但因体系不健全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医疗机构中心理咨询、辅导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短缺,以及陈旧的门诊模式,只能忙于单次治疗,难以持续和跟踪。从基层部队层面看,各单位普遍存在心理工作者缺乏、专业设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不普及不系统等问题,一些单位发现问题不及时,往往等到心理疾患发展为精神疾病时,才采取强制性治疗措施,部分单位即使发现一些需要干预和治疗的人员,也无法进行持续的咨询干预和必要及时的治疗,这既是心理疾病得不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的主要原因,也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难或长期滞留部队的重要因素。据对某部统计,92%的部队心理医生为兼职,60%的兼职心理医生不具备应有的技术能力,对自杀等严重心理危机更是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从领导层面看,心理工作虽然已经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具体实施时,还存在心理工作与思想教育重叠,政治工作与卫生工作还存在界限不清,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和协同机制也没有明确划分。从制度层面看,目前我军缺乏心理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军人心理健康标准、心理监测预警手段和诊断治疗规范不统一,尤其是航海医学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专业人员筛选培训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导致专业力量严重不足。这些体制与机制性问题,制约海军部队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 海军心理预警网络建设内容

开展和实施海军心理预警网络建设,是在目前条件下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实用性举措。网络建设主要依托体系部队医院(或具备条件的特色医学中心、疗养院),针对建制部队一对一开展的医疗延伸服务。以医院心理科为核心开展的三级心理服务体系:一级防护以基层心理骨干为基础,负责官兵日常心理训练及心理行为观察;二级防护以部队基层军医为主导,负责心理问题的识别、基础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训练;三级防护以医院心理科为核心,负责心理治疗、心理督导、团体干预、心理培训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3.1 部队心理医生、心理骨干的分层培训分别筛选有执医资格、有心理学学习基础的军医,以及情绪稳定、对心理感兴趣的带队骨干,相应地进行心理医生及心理骨干分层培训。前者培养目标为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下的心身医生,包括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有限的咨询与治疗建议,并给予相应培训资格证书,结合心理治疗师的报考,最终获取可以在部队开展基础心理治疗的资质。后者的培训重点在于识别异常心理线索调查,利用心理预警工具,可以胜任心理问题的守门人这一角色。

3.2 心理 “筛查-支持-成长” 网络一体化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持,在中心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部队心理医生-部队心理骨干-部队官兵之间建立心理预警、心理干预、追踪心理成长网络一体化。

3.2.1 心理知识科普结合动态评估 以心理讲堂、媒体信息、心理软件等多重方式,定期在官兵中开展知识汲取与主动探索相结合的心理学习,引导官兵在了解常见心理现象、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主动掌握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培育富有心理弹性的积极心态[12]。建议以部(分)队为单位,每季度组织1次。健全海军各类人员网络化心理测评体系,每年开展官兵心理测评1~2次。官兵执行重大任务前,进行与任务有关的心理训练和重点人员心理干预,并在任务前后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及时更新健康档案数据。

3.2.2 动态化心理健康预警清单应用 建立丧亲、失恋、婚姻危机,自己及家人重病,环境改变,晋升受阻,人际困扰,经济债务等影响海军官兵心理健康因素的负面事件清单,对基层的心理骨干进行培训,尽早及时识别特定人群的异常情绪表现和异常行为,并逐级上报进行及时的鉴别干预和跟踪治疗。根据每年筛查数据、结果反馈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各部队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预警清单。

3.2.3 规范信息化心理干预 对心理预警网络发现的高危人群,由有资质的军医进行初步访谈和鉴别,明确需要治疗的,提交医院的专业医生进行鉴定,对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倾向的官兵或鉴定为精神障碍需住院治疗的进行转诊,需医院治疗的,制定专业的治疗计划进行连续的治疗并对基层军医进行跟踪督导,依托全军综合信息网建立医院-部队卫生机构远程会诊心理服务终端,及时记录就诊信息。

3.2.4 促进心理工作者在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心理成长 现代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已变迁为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一环,这同样适用于任何涉及助人者和求助者的职业化关系[13],包括部队心理军医与心理骨干在开展工作时也需要对其职业化关系进行思考。巴林特小组是聚焦于职业化医患关系的工作形式,它基于开放原则和批判能力,着眼于澄清医患互动中的关系问题、更好地理解疾病,促进助人者意识到自己会像药物一样对患者发生着作用,促进医生的行医风格甚至人格发生重要且有益的变化[13]。因此,在网络一体化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为心理医生及心理骨干定期开展案例督导、巴林特小组等方式,可以帮助心理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医患关系,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预防职业耗竭,促进其自我成长。

4 预警网络配套规章制度建设

为保证海军心理预警网络建设顺利实施,需配套构建一系列相关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

4.1 建立筛查结果连续建档制度目前对新兵入伍、新学员、官兵调动,已经建立查体初筛,体系医院实施心理复检的流程系统,对于复检结果无法跟踪干预,需将心理测评信息以心理档案方式纳入系统,实现连续建档、追踪及干预其心理成长过程。

4.2 建立自杀预警干预制度对体系内的心理骨干及心理工作者进行专门的自杀危机干预培训,能够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将有关信息层层预警上报,组织后续跟踪治疗,并对相关群体进行有效的干预、疏导和教育,在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保证危机情况及时及早启动预警和干预。

4.3 建立重大任务应对能力评估制度对于飞行、潜艇、潜水、特战等特殊岗位及遂行重大任务的官兵,根据任务要求和岗位特点,进行心理适应能力评估,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训练,训练结果录入网络系统,确保适应岗位需要,为晋升、任务选拔提供心理依据。

4.4 建立工作保障制度加强军地合作,正式聘请军内外专家参与到固定的培训环节,增强培训的传承性、体系化;编写规范化的培训教程,保证培训同质化;规范医院心理科建设,提升基层心理咨询人员素养,为开展网络化培训工作提供条件;将心理健康建设开展情况纳入考核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

猜你喜欢

骨干官兵海军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骨干风采展示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封面人物·杨海军
海军协议1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