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回归

2021-03-25梁柏腾

师道·教研 2021年1期
关键词:一堂课陈老师古诗

梁柏腾

近年来,吟诵以及吟诵教学一度在小语界刮起一股旋风。一次统编教材的研修之旅,我们有幸观摩了白皛和陈德兵两位名师的古诗词教学课。

白皛:吟为点缀,点到即止

先说白老师执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节课的前半部分,白老师完全隐去了吟诵的痕迹,一门心思地领着学生聚焦古诗本身,引导学生“看图识王维”,品读诗句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适时引入王维创作本诗之前的仕途际遇,创设情境,在回环往复中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愁苦。至此,才引入吟诵法,通过示范领“诵”,通过播放录音领“吟”,对吟诵的教学和方法渗透是点到即止,见好就收。

开课伊始,白老师就直奔主题,向学生“兜售”古人读书法——吟诵,然后就领着学生依字行腔、依韵行调,一字一句地诵着、吟着、唱着。学生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咿咿呀呀地诵吟着,煞是认真,但却学得面目全非。那一堂课,作为听课者,我犹如嚼蜡,在听课本上只记下一串疑问:这样的课堂有效吗?学生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那时的白老师初出茅庐,30岁不到,他把吟诵引入古诗词教学的大胆尝试,我们不宜过多指责。五六年后的今天,在石门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了白老师的变化,看到了他把吟诵与古诗教学更加和谐的融合,摆正了吟诵与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同時,我也看到了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确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该有属于它的一席之地。

陈德兵:吟为心声,水到渠成

在《清平乐·村居》的课堂上,陈老师心无旁骛地引导学生在“读、说、改、想”层层递进的设计中,引导学生读诗品词,想象画面,练字改诗,不知不觉把整首词读通读顺,熟读成诵,把玩出味。继而,他着力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拓展,通过一系列的诗词对比,让学生感受词人对壮有所为、少有所乐、居有所安、老有所养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最后,适时引入吟诵,通过示范,领着学生用吟诵的方式,去感受词中辛弃疾描绘的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好生活。吟诵在最后环节的引入是恰到好处,点到即止,成为本课教学中水到渠成的点睛之笔,没有炫技的嫌疑,也没有表演的造作。

而《古诗三首》的教学,则是另一番景致。陈老师把《凉州词》《出塞》《夏日绝句》三首诗放在一堂课里学习,用爱国的主题把他们串起来。一节课40分钟学习3首古诗,这么大的教学容量,即使是以一带二,举一反三,在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很容易陷入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的局面。陈老师敢于打破常规,不在讲解分析上下功夫,而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推进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并通过改诗,将边塞诗结合到现代诗,把边塞诗的悲壮与苍凉体现得淋漓尽致。

思考:为何而吟,何时当吟

两位老师,三节古诗教学,或典雅,或激情,或闲适,虽然执教的内容不同,教学风格不同,解读的角度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抓住了古诗教学的本质,在紧扣声律平仄规律中学习吟咏的方法,在吟咏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拓展中走进历史,走近诗人,走进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化。而在他们俩的课堂上,吟诵不再张扬,不再功利,不再喧宾夺主,它找到了古诗教学中属于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吟诵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上,建立在学生把整首诗读通、读顺的层面上,建立在学生对诗人的人生际遇、创作背景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没有了前面“品读理解”的铺垫,任何形式的吟也罢,诵也好,都是空中楼阁,浮光掠影,在课堂上根本扎不下根,只能做秀。

吟诵在今天,它在我们的古诗文词教学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但是,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回归,绝对不是一种复辟,而应该是一种创新的、辩证的传承。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一堂课陈老师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小陈老师来上课
有趣的一堂课
“认字”大师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溜走的一堂课
最后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