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内涵与实现路径探讨

2021-03-24宋伟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年2期

宋伟

摘 要:2018年农业农村部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2018年年底开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工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化经营。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登录是以县级行政主管机构作为申报主体,依托当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是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须深刻理解产品的四个内涵,在把准内涵的前提下,确定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十条路径。

关键词: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内涵;路径

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生产、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并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登录公告和核发证书的农产品。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已在全国全面推开。名特优新农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性,发展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必须深刻理解产品的四个內涵,在把准内涵的前提下,确定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十条路径。

一、把握“名”的内涵,从历史渊源和现代生产入手

“名”是指农产品在当地具有一定名气,是就产品的地域性和知名度而言的。作为名特优新农产品,一是要被认知、被认可,具有公众影响力。“名”有两个内涵。一是自古有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古到今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是现阶段仍有名。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在本区域有影响力的、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农产品,公众认可度较高,很有知名度。把握住“名”的这两个内涵,挖掘“名”农产品,要注重历史文化和着眼现代同步进行。

(一)从历史上挖掘,重现文化气息

有的农产品古代曾是贡品,并且有历史记载,如仰韶贡米;有的农产品在地方志中一直有记载,如温县铁棍山药;有的农产品有久远的传说故事,如小相菊花等。这些农产品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说久远,文献有据可查,群众口口相传,具有浓厚的家乡味道,是名副其实的“名”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登记,先要把这类产品挖掘出来,做到历史传承。

(二)从现代产品中筛选,体现一个“名”字

近年来,各地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当地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特色高效农业全区域,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赋予了名特优新农产品新的内涵。这些农产品因为规模大、品种新而被群众广泛认可,形成现代版、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如洛宁上戈苹果。对这类农产品,要认真筛选出来。

二、把握“特”的内涵,从空间分布、区域影响和特异性入手

“特”是指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这是就产品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而言的。对“特”的内涵要从三个方面把握,并据此形成三条路径。

(一)把握好“特”的空间特性,把具有鲜明空间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挖出来。

有些农产品之所以能成为当地特产,在地域空间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该地域的土壤、气候、水文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该产品只有在此地域才能生产出来,移出该地域后不利于生长,则不成为该产品,如偃师银条。这种农产品在“特”上名实相副。在挖掘名特优新农产品时,这类产品要作为重点,能挖尽挖。

(二)把握好“特”的时间特性,把当地种植历史久远的农产品挖出来

有些农产品在当地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已经形成了种植习惯。这些农产品受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和品种改良的变化而带来品质上的改变,形成了区域内农产品外观和内在品质具备很强的独特性;加之受种植习惯的影响而被群众广泛认可,导致种植面积大、种植历史长,从而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种植栽培习惯,推动了该产品规模化种植,在区域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如汝阳红薯。历史传承是这类农产品突出的一种意义上的“特”,同样要认真进行总结和挖掘,在收录名特优新农产品时应录尽录。

(三)把握好“特”的特异性,把已经形成当地种植名片的农产品挖出来

近年来,各地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引进了一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走出了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生产的路子。比如秋葵、黄桃、蓝莓、薄皮核桃等,这些新品种不仅在当地稳定发展,而且其产业链和价值链趋于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和栽培习惯,形成了当地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名片。这些农产品虽然种植历史并不具有悠久性,但是事实上已成为当地的特产。对这类农产品,在收录名特优新农产品时要充分总结,认真挖掘,应录尽录。

三、把握“优”的内涵,从关注优质和安全入手

“优”对农产品而言是指产品质量优、品质好,这是针对产品的质量而言的。“优”在名特优新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消费者购买时关注度最高的。作为“名、特、新”农产品首要看的应是“优”的农产品,既要有优质营养,又要对人体安全健康。否则,“名、特、新”就缺少了实际内容支撑,也失去了培育发展的必要性。“优”有两方面内涵,一是指质量安全,二是指品质优良。对“优”的内涵要从两个方面把握,并据此形成两条路径。

(一)把握好安全健康的内涵,把长期保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选出来

收录名特优新农产品只是一种工作手段,目的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直接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作为名特优新农产品的主管部门,专门制定了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对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生产经营主体须设有质量监管员,强化日常质量监管,保证出地农产品安全合格。这些要求与安全健康的指导思想相呼应,在收录名特优新农产品时要把质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对长期以来保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优先收录;对生产者而言必须严格把好农资投入关,对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抽样检测及跟踪管理中出现不合格的要坚决予以剔除,对运输行业而言须杜绝二次污染。只有控制好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才能确保农产品健康安全。

(二)把握好优质营养的内涵,把品质优异的农产品选出来

随着人们对“吃的营养”追求越来越高,高品质、有营养的农产品供应明显不足,新的需求必将引发农业质量的深刻变革。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是农业农村部为满足公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而适时推出的一项举措。优质营养农产品的培育与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农事作业密不可分,土壤地力提升和轮歇休养、生产环境改变和生态保护、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艺措施的运用等都是生产优质营养农产品的重要环节,这是在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时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要素。为符合优质营养的指导思想,在收录名特优新农产品时要把优质营养放在重要位置,切实通过这项工作,把优质营养、品质较高的农产品挑选出来,以满足公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四、把握“新”的内涵,从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入手

“新”是指产品新颖,包含生产中新技术、新科技、新工艺的运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场技术革命,一大批新技术、新科技、新工艺应用于农业生产后,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在农业上的应用,诞生了众多农作物新品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农业生产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等应运而生,对提高产量和提升品质起到了巨大作用。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新品种、新技術、新方式挖掘出来,向公众进行广泛宣传推介,使其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一)把握品种的“新”,把“新”的品种挖掘出来

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科研院所培育出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体现在高产优质、耐储耐运输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同时,从境外引进的新品种逐渐增多,经过驯化培育后逐步适应当地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对丰富我国育种资源、改良淘汰落后品种具有推动作用。筛选挖掘这类新品种对于农业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二)把握种植技术的“新”,把“新”的种植技术推广开来

随着种植技术的革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使用率、产出率得到提高,单位土地效益实现了最大化。同时,“新”的矮化密植、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种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由传统栽培种植中“三低”向“三高”转变,即种植密度低、生产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向高密度、生产高产量、经济效益高转变;实现了农业投入品的“三多”向“三少”转变,即使用化肥多、喷洒农药多、水资源浪费多向化肥用量少、农药用量少、水资源浪费少转变。“三高”“三少”普及与推广,从根本上满足了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内涵要求,为今后发挥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把握生产方式的“新”,推动生产方式不断优化

“新”的生产方式和方法彻底改变了农作物的正常上市周期,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而且打破了局限于特定区域种植的界限,让人们感觉到农产品生产的圈子大大缩小了。也正是生产方式的不同,赋予了同一种农产品在不同区域内生产有着差异化的品质,有着为追求原产地品质而进行生产方式的改进,从而促进了生产方式向智能化、多元化转变。加快推广这种“新”,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方向。

公  示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新闻记者证核发情况自查工作并重申有关规定的紧急通知》(《2009》299号)、《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关于期刊申领新闻记者证的有关通知》要求,我单位现将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2021年2月1日~2月10日。举报电话为0371-65904291、65888851。

拟领取新闻记者证名单:

盛素芬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

二O二一年二月一日

参考文献: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规范(2020年版)

(作者系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河南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研究、申报审核与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