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天地

2021-03-24孟红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2期
关键词:东北军松花江爹娘

孟红

1936年秋诞生于西安的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一经面世便唱响古城西安,并迅速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风靡中华大地。它如诉如泣、悲壮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可以说,《松花江上》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也是至今仍激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不朽之歌。

深重的民族创痛激发呼喊

松花江,是流贯东北地域的一条大江。但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曲的诞生地不是东北,而是在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这是怎么回事呢?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美丽富饶的东北很快被日寇侵占,三千多万东北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而这仅仅是开始。

1936年夏,34岁的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受党组织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那年秋天,张寒晖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将士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渴盼早日打回东北、赶走日寇和重返故乡的悲愤情景,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子弟的朝夕相处,深刻体会到了埋藏在他们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

张寒晖被这些悲凉景象和强烈呼声深深触动,很快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谱写出了《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歌词充满悲愤,曲调如泣如诉,唱出了深重的民族创痛,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这首歌曲开始是由张寒晖在西安二中的学生中教唱的。当时正值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二中的同学们在游行队伍中唱起这首歌后,立即震动了西安,经辗转相传,很快就传遍东北军。随后,由东北军政治部宣传队印成卡片,分发到各军各师,又经中共地下党传给北平学联歌咏队……

此歌何以唱之闻之使人断肠

由民族的苦难血泪浸泡而出的《松花江上》,其流传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曲惊天动地的哀歌,催人泪下,催人奋起。这首歌如同愤怒的呐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亿万人高唱的战歌,鼓舞了全国军民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战斗热情。

那么,这首歌曲为什么使人唱之闻之而欲断肠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歌词通俗易懂,旋律容易上口,而且与时代息息相关,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歌词以第一人称来写,字字血泪,犹如诉说着亲身感受,把北方女性在亲人坟前恸悼的哭声变成曲调,似歌似哭、如泣如诉,唱出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尤其是在“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的高潮唱段,更是让人心酸不已,能够引起大众的心灵共鸣。同时,这首歌也是对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愤怒控诉。

《松花江上》的歌词内容和感情脉络,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歌词的开头部分,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日军全面占领了美丽而富饶的东北,许多人只得背井离乡,在关内流浪;歌词的第二层次,概括地描述了失落故土的悲惨遭遇,透过诉说丧家的哀痛、逃亡的仓皇,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歌词的第三层次,用饱含无限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声声深情呼唤,对早日收复失地寄寓了强烈期待,把感情表达推向最高潮。

这是一首满怀離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同胞的遭遇,因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以倾诉性的旋律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这首歌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肝肠寸断的艺术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抢地般的旋律时,积聚的悲愤情绪达到爆发的顶点,在声泪俱下的哭诉中,蕴藏着奋起抗争的强烈呼声。

一首歌影响抗战时局

1936年12月12日,随着西安事变的发生,《松花江上》燃起的抗日烽火已成燎原之势。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不得不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即发表了“庐山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迅速展开。所以说,这首针对东北军战士“有家归不得”的思乡之情而演变成的《松花江上》,牵出了东北苦难同胞的国恨家仇,激起了东北军抗日救国的热情,对促成西安事变、推动抗战大业,起到不可磨灭的动员作用。

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安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率代表团来到西安。

黎明前,驻扎在东城楼上的东北学兵队唱起《松花江上》。周恩来听到后便来到院子里,向卫兵学唱这首歌。在参加东北军军官的一次集会上,他亲自指挥大家唱起《松花江上》,悲怆的旋律把背井离乡的军官们带回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所有军官都热泪盈眶,有的举起拳头高喊:“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在全民抗战初期,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又以《松花江上》这首歌作为剧情的一部分,在全国各地上演,更使得这首歌广泛传播,进一步点燃了抗日烽火。

1937年12月,周恩来到武汉大学进行演讲,在谈到《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时,他感慨地说:“成千上万的青年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此前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全面占领中国的野心,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展开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方针,上海、太原等大城市相继失守,半壁河山惨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而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又大搞屈膝求和的阴谋……许多进步青年唱着这首《松花江上》,毅然奔向延安、奔赴战场。

(转自《党史博览》,有删节)

猜你喜欢

东北军松花江爹娘
中国爹娘
儿无愧爹娘教养
纤秀的松花江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刘澜波抗日救亡活动之武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