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家窑文化陶器鉴赏

2021-03-24马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石器陶器博物馆

马莉

摘 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丰富,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器最为典型。文章选取馆藏五件具有代表性的马家窑文化陶器,从其文化特征谈起,鉴赏其造型、彩绘艺术之美,浅析其人性化设计,旨在通过认识马家窑文化陶器了解临夏先民的智慧。

关键词:博物馆;新石器;陶器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临夏市红园体育场西侧,建于1979年1月,是全州唯一的州级综合博物馆,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9.24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3621件,其中一级文物65件,主要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艺术精品。

鉴赏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本文涉及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和所选陶器所属的相对时代。简单来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本文从馆藏的诸多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件器物。这五件器物中的前三件属于较早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后两件属于较晚的半山类型。

1 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简介

1.1 马家窑类型四圈纹彩陶壶

壶高24.9厘米,口径8.7厘米,腹径8.6厘米。泥质橙黄陶,撇口,粗长颈,溜肩,圆腹,平底。通体施黑彩,颈部绘有五条宽带纹,腹部饰四组椭圆形圈纹,内填细密的网纹,每个圆圈外周与其他纹饰相交处均匀地饰有四个点纹(图1)。

1.2 马家窑类型压印纹尖底素陶瓶

瓶高50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20厘米。泥质橙黄陶,喇叭口,颈细而长,圆折肩,深腹下收为尖底,腹部附对称双耳。上腹部压印小菱格纹,下腹部压印绳纹(图2)。

1.3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彩陶壶

壶高25.6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8.8厘米。泥质橙黄陶,敞口,宽平沿微折,短颈,溜肩,圆腹下收,平底,有对称双腹耳。通体施黑彩绘,宽沿上饰有斜三角纹,口内饰宽带纹,颈部饰粗宽带纹,肩部饰同心圆纹,腹部饰主题纹饰漩涡纹,圆心填网纹,陶质细腻光滑,纹饰绚丽(图3)。

1.4 半山类型平行锯齿纹四鋬彩陶钵

钵高11.4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12.3厘米。泥质橙黄陶,敛口,溜肩,圆腹,平底,腹中部有凸起的四个圆柱形鋬。施黑釉,肩上部饰两道平行锯齿纹,四个圆鋬根部饰一周宽带纹和锯齿纹,鋬上满饰细密的网纹。各鋬之间填有平行锯齿纹,造型独特,别具一格(图4)。

1.5 半山类型漩涡纹彩陶罐

罐高17.8厘米,口径13.2厘米,腹径21.6厘米,底径8厘米。泥质橙黄陶,胎体较薄,撇口,束颈,溜肩,垂腹紧收,小平底,有对称双颈耳。饰黑、红双彩,口沿内饰带点纹,颈饰一周波浪紋,肩腹部饰锯齿漩涡纹,陶质细腻,器表光洁亮丽(图5)。

2 马家窑文化陶器分析与鉴赏

2.1 简析马家窑文化陶器的制作

马家窑文化陶器的制作主要有三个流程:一是陶土的选择,最早用来烧制陶器的陶土是随挖随用,不加淘洗,所以杂质较多,烧制的质量也不好,粗糙易碎,吸水性强。随着工艺的进步,后来人们学会了选择陶土,并且知道淘洗掉土中的杂质。从临夏馆藏的马家窑文化陶器来看,几乎都是泥质橙黄陶,陶质细腻,颜色纯正,显然是经过选择和淘洗的。二是陶器的制作已经大量开始使用轮制。把成型的陶坯放在陶轮上,在转动中修整口沿等部分,所以在口沿内外留下一道道平行的擦痕。以后又进一步把陶泥放在快速转动的陶轮上来制造圆形陶器。目前仍有很多陶瓷器在使用轮制。从选取的马家窑文化陶器来看,其轮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三是烧制方法,应该是把成型未烧制的陶器放在柴草上,四周围上柴火再去点火,烧制温度为900~1000摄氏度,经2~8小时烧成。从人类学调查来看,此烧制陶器的方法早年间在云贵等少数民族地区尚有遗存,非洲的一些部落至今还在使用。

2.2 造型及器物的实用性分析

仅从选取的五件器物来看,分别是瓶、壶、钵、罐,涵盖了当时社会实际使用器物的几个主要方面。这几件器物充满造型之美,不管是瓶、壶还是罐,耳的放置,鋬的位置,都有造型美。造型工艺讲究的同时,符合美学特征。

马家窑类型压印纹尖底素陶瓶,此陶瓶造型设计是为了便于汲水,又不容易荡漾出水,便于放入穴中稳定,两旁有耳朵可以系绳方便提水。取水时,将空的瓶体平放入水中,平顶部分较重,首先沉入水中,装满水后由于重心下移,尖底平尾部下沉,瓶口向上积水十分方便。这种器具的出现,表明临夏原始先民已经懂得了重心位置的相互移动与附体稳定性的关系这一力学原理。用现代力学的原理来解释古人的行为科学上来看很准确,其实先民们并不明白所谓的力学,他们是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规律,并运用到器物的使用当中,且这个规律和特点是有益于生产生活的。下腹部压印的绳纹和上腹部压印的小菱格纹,在美化器物的同时,增大了瓶的摩擦力,防止人在用手拿瓶时从手中滑落。秀丽端庄的造型、科学的设计和艺术的装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充分显示了临夏原始先民的聪明智慧。

半山类型平行锯齿纹四鋬彩陶钵,四个粗大的鋬,造型别致,像是制陶师随手制作了四个圆的鋬,黏在相对应的四个部位;又像是制陶师专门制作的区别于其他陶器的耳或系。马家窑文化的陶器的造型是为了满足人们当时生活的需要,既实用,又美观。四个鋬方便盛水端起来,而看起来较粗的圆的鋬,握起来方便,端起来稳定,且即使不放在地穴内,在平地上歪倒也不至于水全部洒出。

2.3 纹饰与色彩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多出现在器物的上半部(口、腹、颈及盆里部),这一特征与当时的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有关,视角的差异以及使用的方便,人们在能看到的范围涂上色彩;当然也与具体使用器物时下半部在穴内或使用火烧有一定关系。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绘制色彩丰富,形成了黄、红、黑三种彩陶纹饰的基本颜色。本文选取的陶器色彩以黑色为主,兼配黄色、红色,色调搭配极其和谐,给人一种简约而又不简单的美,绚丽多姿。纹饰以几何纹饰为主体,如漩涡纹、平行锯齿纹、压印纹、圆圈纹等,多变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整体纹饰有的对称,有的延伸,有的随手拈来而又富于变化,有的变化之中规律一目了然。画彩的部位也特别广泛,很多陶器的口壁内都画滿了花纹。

在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何纹饰多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直线、圆圈的组合产生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马家窑类型四圈纹彩陶壶,颈部绘有五条宽带纹—曲线,腹部饰四种椭圆形圈纹—圆圈,内填细密的网纹—直线。每组纹饰相交处均匀分布的四个点纹,犹如扣子一样,将四个圆圈纹和宽带纹连为一个整体,古朴典雅,图案构思精巧,堪称彩陶艺术中的上乘之作。而从意象上看,整个画面像一个人的脸,大大的眼睛,宽宽的嘴巴。画面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而这种呈现,到底是古人刻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中组合的线条,需要更耐心地去解读。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彩陶壶,漩涡纹看起来就像流动的漩涡,漩涡的中间打上网格,纹饰的黑色与胎体的橙黄色搭配和谐,陶质颜色在黑彩的绘画过程中流转牵连、若断还连,实乃写意的艺术大师之作。再来看半山类型漩涡纹彩陶罐,同样是漩涡纹,但是在纹饰特点上与上面一件彩陶壶不同,画面更为抽象,把流动的漩涡变成了整体的黑色和大片的陶体橙黄色,漩涡之间的橙黄色也直接断开,成了一串从漩涡开始到结束都不能停止的小方块。

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流行锯齿纹和圆圈纹。半山类型平行锯齿纹四鋬彩陶钵具有典型的锯齿纹。陶钵口沿处红黑相间,色调和谐热烈。两个鋬之间填有平行锯齿纹,花纹精致,严谨规整,表现手法多样。

本文选取的陶器只是代表了一部分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风格。实际上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除了上文提及的纹饰外,还有动物、植物、人像等多个方面的具有写实内容的自然纹饰。这些纹饰发展,总的趋势呈现出早期写实向后期写意的转变、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路径。纹饰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可能源于祖先们对于生殖崇拜、对于水的向往、对于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恐惧、对于图腾的崇拜等。

3 结语

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烧制工艺还处于发展阶段,在陶器制作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充分利用了力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出的陶器—好用;同时又利用黏土的特征与火的性质、赤铁矿的红黑变色原理,在陶器上绘制多种多样的图案,生产出的陶器—好看。无论器型还是图案都是古人看见的和想象中的世界,可以说一件件陶器本身就是古人眼中世界的载体。

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生活体验中,获得了艺术创作的无尽源泉。按照生产工具以及生活方式的发展来判断,马家窑文化时期的人们要与各种自然灾害做斗争,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充分利用简单的颜料和工具创造出惊人的彩陶文化。本文截取了历史的片段,这个片段用临夏州馆藏的五件马家窑文化陶器来展示,而想要了解更为广阔的马家窑文化历史,欢迎参观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卢微微.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及文化内涵[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7.

[2]王彩霞.马家窑文化彩陶各类型的比较[J].发展,2017(8):78-79.

猜你喜欢

新石器陶器博物馆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鹰形陶鼎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老佛爷的茶碗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不完美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