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绘画美学思想差异

2021-03-24张诃然

艺术评鉴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学差异

张诃然

摘要:西方绘画倾向于以一种现实的方式来表达对象,其技术表达要大于精神表达,而中国传统绘画则着眼于形式与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形式来传达精神。今天,当中西文化广泛交流和联系时,就需要探索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本文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美学思想,探讨二者之间的美学差异,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中西绘画  美学  差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35-04

一、哲学对绘画美学的影响

人类绘画创作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原始人住在山洞里茹毛饮血之时,他们就已经开始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与认知。紧接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根据不同的文化、地域,绘画种类和民族历史的差异,绘画的材料和形式也产生了不同的特征,形成了风格差异的各种流派和各种体系。在中西方绘画当中,尤其是以东方绘画为代表的中国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都走过了两千多年的辉煌历程。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道家哲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颇深,而西方则更加注重科学和理性,其美学更加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多描绘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不断涌现的艺术家使用绘画来展示他们认为的美好,表达永恒的精神状态,崇尚自然与和谐。在西方美学中,哲学家和美学家认为美是理性的感性体现,即理性的感化。当理性的观念转化為具体而合理的图像时,艺术的美就实现了。笛卡尔的感性美学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真理就是美”,万物之美在于真理。第二艺术是理性的产物。在中国美学中,它更多地关注其功能关系而不是实质,这与西方美学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它传达了作者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不断地反映自然与人的统一性,宇宙的流动、运转与生生不息。

对中西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而言,西方绘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通常与现实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具有深厚哲学基础的中国艺术当中,由于其具有的深厚哲学和文化背景,它提倡一种“大道至美”,而其中的“美”却很少与客观现实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始终存在着“有、无、实、虚”的观念。中国艺术思想的出发点是“虚构与现实,存在与不存在”的统一,而西方则是对“存在”的思考与表现。就像老子提出的个人修养方法是“致虚极,守静笃”一样,试图从个人主观修养上达到一种对“道”的舍弃,精神归于“常道”的一种思想境界,“自然”是其所强调的。老子、荀子、庄子的一种艺术理念无意论,讲了一种“坐忘”“心斋”的思想境界,说出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要存在一种精神上的交融之态,这就是超越了“真”与“美”的层级,在艺术创作中达到一种至高之境。中西绘画艺术就像两座外表不同的山峰,它们同时具有令人回味的艺术魅力,它们都融为一体。中国艺术强调主观性,而西方艺术则强调客观性。中国艺术是诗意的,西方艺术是戏剧。因此,在绘画中,中国画强调精神魅力,而西方画则强调物象相似性。中国艺术通常不会过多地关注现实中的苦难,更注重表现一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大多是审美作品,即有些作品也表现出“美与丑”和“痛苦”,但并不注重对人性方面的表达。关于美这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观。有些人喜欢情感表达,而另一些人则喜欢理性现实主义,因此,不可能果断地判断对与错。判断中西绘画艺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意识到中西方绘画美学之间的差异,了解差异并认识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中西绘画造型上的元素差异

在中西方绘画之造型差异性的表现形式上,中国的传统绘画考究“以线造型”,西方的绘画则是多体现对于色彩、光源的应用来将形象完美塑造。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线条的应用通彻了中国画的从始至终。《中国绘画史》一书中,画家潘天寿曾讲到,中国的无论绘画亦或是书法都起自于线条上的演变。《中国画存在的前提》一文中李小山曾讲过有关中国画的一些特点:“首先是从形式上来讲,既然中国画主要是依靠线条来造型,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绘画在某个阶段也用线条造型,但没有像中国画家用线的历史那般悠久、稳定并且富有特殊的魅力。在描绘对象时失去了严格意义上的‘写实,不管用何种线条、装饰、工整、写意的,都体现了画家对客观物象的规范化的审美理想”……

线条是独立性的且富有变化的。中国画家钻研了线条的这一种特征,并对这种变化本身进行了深切的研究和追求,在其中感受到了很多的乐趣,将线条的特征最大程度的发挥,使线条的勾勒超越了事物的本身,更注重一种洒脱、自由和精神性。这种变化是一个起伏的过程,在史前绘制的彩绘陶器的图案之中,我们就可以赏析到古代人们对于线条的独特感受和运用。可以看出,史前人类对线条的运用本身就具有一些自身的理解和一些表现的能力,这些对于线条的理解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在长沙出土的两幅丝绸画《御龙人物图》《龙凤任务图》这两幅帛画作品上,能够看出肖像画在战国时期的种种特点,或侧面或正面站立的人物肖像,呈现出庄严肃穆、伟岸挺拔的勾线模样。人们在秦汉时期仍然使用这种勾线方式,在其技法上更加的丰富多样化,朴实简约线条的应用对绘画对象的整体概括变得趋向于成熟沉稳。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绢画中可以看到,画面中有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有各种生动活泼的奇珍异兽的刻画。可以看出,在线条的理解和运用上,人们较之过去更加娴熟。在佛教文化传入后的魏晋时期,开始建造起寺庙,并且盛行一种造像艺术。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结合,使得这个时期之间的艺术,更多展现了一种有关宗教艺术的形式。在造像和壁画的艺术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成就。线条很有魅力,可以在敦煌上看到,可以在墓室的墙壁或砖木上看到,甚至在洞窟壁之上看到……不论是灵性秀丽的飞天,亦或是威武雄壮的力士、贤圣、孝子亦或烈女,还有伟岸庄严的佛陀,在这些宗教或者代表崇高德行对象的造像展现中,使人们眼见到的是一种深藏其中的真实生活写照。魏晋时期的卓越画家层出不穷,顾恺之正是其中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列女传》《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这三幅神作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流传下来的是后人对顾恺之画作的临摹版本,然而我们也是能够在其中清晰的看出顾恺之独特的作画风格。顾恺之绘画中线条用笔的力度不大,有如“流水行地”“春云浮空”“春蚕吐丝”,以悠缓自然、绵延不断的形式体现出一种节奏感,其线条的技法已然抵达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在之后的中国绘画艺术的长河中,他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存在形式,展现了一种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气息特点。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之中,这种绘画的特色在唐宋时期呈现出一种卓越和完美之境。画家们在这一时期层出不穷,其广泛流传的作品同样也很多,这个时期的写实绘画呈现了一种高峰,无论何种绘画对象都是非常肖似的画法。对中国绘画影响尤为深远的还有一位即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其画作具有“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八面生意活动”的特点,在其画法逐渐成熟后便形成了一种豪放的特征。其画在形象的创造和线条的运用上蕴含着强烈的个人感受和情感,多创作中国宗教绘画的样式,其线条的表现力更为卓越和成熟。一直被近代民间画工所尊奉为祖师的吴道子绘画,其绘画风格一直影响到元明时期,其著名的《送子天王图》一件作品中,虽然作品是后人的临摹本而非原作,却依旧清晰可见吴道子绘画中线条风格使用的端倪。不只是吴道子一人,还有很多对后世影响颇深的画家,比如周仿和阎立本等一些画家,他们的线条风格基本上是匀称的,简洁而有力,有着明亮华丽的色彩。

在西方绘画逐渐渗透和引入后的近代,画家在传统的中国绘画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绘画中的光影,这也使一些中国画家忽略了对线条表现力的探索。中国画家在对西方绘画的研究和探索之中也对自身流传下来的传统绘画进行了反思和改进,当代的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大量学习西方的绘画方式,这样做突破了传统绘画风格的束缚,并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精神。全世界几乎所有画作都是从线条开始的。从理想的西方绘画形象之中,可以看出绘画中线条的魅力。从史前的洞穴时代开始,人类在岩壁上绘制壁画时常使用一种刚劲刻线的方式。无论是史前的洞穴壁画亦或者希腊的美妙瓶画,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出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希腊,此时的人们对线条的感悟和掌握,我们可以从中欣赏到西方绘画中有关线条的使用魅力。用笔或者刮刀所刻画的线条均呈现出流畅、简洁、准确、优美且概括的面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前,线条很流行。在这个期间,西方人对线的知识和掌握并不逊色于东方人。“什么样的理想产生什么样的艺术”,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一书中如是阐述。从希腊艺术时代起,人们就对“深度”有了巨大的造型发现。肉眼所见的对“现实”的追求已成为西方绘画的理想。这一理想带来了绘画材料和工具方面的一系列改进,使他们对线条的理解有了不同的看法,并发现除了线条之外,他们可以表达物体较“真实”的深度和透视。但是,在此期间,西方有许多擅长使用线条的大师如波提切利,他的画作在成熟之后开始进行关于线条表现力的探究。他开始探究蛋彩画的应用,此应用更是使用线性的表现形式。西方绘画中的画家波提切利的画作,因其独特的线性表现力而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也有其他大师,比如丢勒、霍尔拜因和安格尔等。乃至于文艺复兴中的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这样的大师也非常擅长对线条的使用。而相比于中国画家,大多数都是非常善于运用线条的。虽然线条的运用在中国画中更加广泛,但是在西画中也是廣泛运用的,线条在西画中改变了一种展现形式而存在。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绘画中具有素描的概念。在西方绘画中,素描更重要的含义是运用线条来刻画场景或者物体。可以看出,线条的使用在西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但在文艺复兴时期,草绘的形式仍然以线条为主,欧洲的素描和版画以线条为主。随着对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的不断理解和研究,由于铜版画的发明,精确的细线被用来表达内容,并努力追求图片的真实感和对“真实感”的追求。就主题而言,中国画主要描绘风景、花鸟和肖像,而西方画则主要基于圣经的故事,女性优美的胴体,对战争的指责以及对贵族生活的描述。在画面上,中国画更加传统,西方绘画风格很多,而且不乏荒诞性。在透视上,中国画采用独创式的散点透视,而西方画则采用成角透视。

三、中西方绘画材料差异

西方绘画探索了大量的材料和技法进行摸索之后,对材料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产生了综合的媒介艺术。这种性能上的差异为艺术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还带来了许多不同的绘画技巧,从而产生了一种新颖独特的绘画语言,使艺术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

中国画多是平面表达,而西方传统绘画大多是立体的表达。在色彩的使用上,中西方的差异更加明显。西方绘画不仅关注色彩的丰富性和应用性,而且将光影变化、色彩变化和细节的表现发挥到极致,并将素描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画家根据对象的固有颜色,根据其色相、亮度和纯度的变化准确地使用颜色,从而使图像效果与真实对象非常相似,具有明显的真实感,观看者会更注重绘画技巧,从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另一方面,中国画的整体色彩和个人色彩更加注重作品的整体搭配和协调。中国画中使用的颜色通常是根据对象的类型来区分的,没有充分考虑对象的阴影、光线和环境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方法的应用,中国画大都呈现出淡雅的色彩。这种画法超越了单纯的技法表现,深切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美的理解和审美。在画面的构图方面,西方的绘画更多是采用焦点的透视,经常使用一些美学中的几何规律来构成画面。在西方绘画中画家注重对于瞬间印象的把握,时常对静态物体进行观察,对画面中的透视精准度追求甚深。

由此而来,无论是成角透视还是平角透视,这都需要艺术家对于透视的精准把握。然而在这一方面,中国绘画没有明确焦点,这和画家自己的观察角度有关。在山水画的创作绘画之中,散点透视法是画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画家们会时常亲身浏览和记录诸多场景并且取景,同时将诸多的场景集中于一幅画面之中,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画之中的写意性,画家不仅是描述眼前的景象,而是强调主观的一种经验和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1]黄洋.罗马帝国早期的“造型艺术”与皇帝权威[N].文汇报,2004-06-13.

[2]曾繁仁.蒋孔阳美学思想评述[J].文史哲,2000(05).

[3]周宏智主编.西方现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王一川主编.西方现代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美学差异
相似与差异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纯白美学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