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勃朗自画像的情感特征探析

2021-03-19徐双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

徐双

摘 要:17世纪初,莱顿降生了一个伟大的画家——伦勃朗,他的画技精湛,绘画作品构图巧妙。他一生大概画了100多幅自画像来描绘自己,除了伦勃朗,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画家像他一样热忱于描绘自己。文章从他的自画像入手,分析不同时期自画像的表现方式、光线运用以及情感特征。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情感特征

一、伦勃朗的自画像诉求

自画像是肖像画的一种,在西方美术史中,凡·高、丢勒等画家也都画过自画像。但与他们不同的是,伦勃朗自画像系列题材的绘画作品数量是非常大的,且作品中饱含着画家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伦勃朗生活的年代经济上比较发达,思想上比较前卫,人们也开始注重自我本体,不再像之前一样关注虚无缥缈的事物。伦勃朗创作了关于自画像的一系列作品,把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的人文主义发展到了极致。自画像是艺术家的自我审视,也是其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剖析。伦勃朗早年在进行自画像创作时,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纪实性写照,而后期的自畫像中可以明显看出与之前有所不同,他把他的精神和情绪也表现在了绘画之中,更像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升华,他把所有的喜怒哀乐表现在绘画中,以自画像的形式来进行体现。

二、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的表现方式

有人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就像是他一生艺术追求和一生生活经历的写照。文学家用文字记录生活,音乐家用乐谱奏出人生的交响乐,而伦勃朗用一幅幅画作来记录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无论是贵族还是教皇,他全都不在意,也不屑于讨好他们,只任由情绪在画布上自由伸展。在他所有的绘画题材中,自画像类的题材占据多数。他渴望通过研究自己来领会人世间的情感和真实世界。伦勃朗的自画像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自信飞扬的青年时期(1625-1632年)

这个时期是伦勃朗开启绘画生涯的的初始阶段,他对自画像中的光影可以进行熟练的运用,擅长运用强烈的光线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青年时期的第一幅自画像创作于1626年,画中的伦勃朗朝气蓬勃,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在此后还画了《张嘴的自画像》《张大眼睛的自画像》等,他通过各种服饰和发型扮演荷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想表现不同阶级人物的情感,也想借此展现他的内心追求和情感状态。

(二)第二阶段:绘画艺术逐渐成熟时期(1632-1648年)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创作于1632年,这幅画带给了伦勃朗无尽的赞誉和荣耀,也让他成为阿姆斯特丹鼎鼎有名的画家,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伦勃朗娴熟的绘画技艺与构图技巧。1633年,他与出身高贵的莎士基亚结婚,伦勃朗的事业变得如日中天,自负与荣誉在这个时期的自画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中,可以看出他穿着很讲究,生活过得富足快乐且温馨。《戴着帽子和金项链的自画像》一幅作品中,伦勃朗直接签上了名字,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画技是非常有自信的,要知道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在画上签上自己姓名的画家还是很少有的。不幸的是,从1642年开始伦勃朗的事业和生活开始走下坡路,他最亲爱的儿子和妻子相继离世,伦勃朗非常难过,接踵而来的是他的作品《夜巡》也遭到了订件人的不满,伦勃朗高傲的性格是不允许他向那些不懂艺术的人低头,因此他与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严重。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这些不幸也给伦勃朗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升华,使他的绘画变得更加成熟。

(三)第三阶段:坚定执着的创作时期(1648-1669年)

17世纪50年代,伦勃朗从拥有络绎不绝的贵族求购他的画到绘画作品无人问津,一系列精神打击使伦勃朗的创作达到巅峰时段,他开始不断地描绘自己。1652年他创作的大型自画像中,将自己处于画面的中间位置,从其严肃的表情和姿态中我们可以看出,伦勃朗虽然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但他依然不向命运低头,从容面对人生的磨难。在1656年的自画像中,伦勃朗展现了他晚年时期的容貌,生活的磨难和事业上的打击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烙印,画面上没有任何笑容,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虽透着无奈之情,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他目光坚定,不轻易向命运妥协。1660年创作的自画像,画中他的头发花白,但独特的构图艺术让人忍不住想要看他深邃的眼神,呈现出一位追求真理又内心善良的智者形象。在1669年创作的最后一幅自画像中,他不再像早年那样潇洒,岁月的磨难使他的头发全白了,但不变的还是他的目光,那么的坚定,眼神中还流露出他早年自画像中没有过的慈爱。从在阿姆斯特丹时最负盛名到晚年穷困潦倒的境地,这其中的心酸与落差只有伦勃朗自己知道,他经历了太多事情,当然也正因为他的这些经历,才能铸就出不朽的艺术家伦勃朗。

正是因为有了情感,框在镜框里的肖像画才有了独属于它的语言,或悲伤,或高兴,又或是内心的愤愤不平,正因为情感,才让绘画变得不一样,每一幅肖像画的背后都有他特殊的故事。技巧与情感的结合,让作品变得更加有温度。

三、自画像中光线运用的情感表现

伦勃朗的情感特征还应该表现在他的光线运用上。16世纪末期,著名画家卡拉瓦乔发明出光线的绘画方法,当伦勃朗看到卡拉瓦乔光线绘画方法的时候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抄卡拉瓦乔所绘的光线,他们之间是有不同的,他用他自己对光的理解,使画面的光线更加集中,在层次上的处理更加的丰富。“当我说空气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光,当我说光的时候,我的意思是空气,我要真正说明的是一个房屋的空间,一个院落的空间,整个世界的空间。”从伦勃朗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伦勃朗在画面中非常注重光线的运用,在他的自画像中通常有着强烈的光感,有着舞台剧式的灯光效果。

在遵循光影规则的前提下,对于光线的处理非常主动,可以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光影效果层次分明,但画面中的颜色又彼此融合在一个大的色调之中,这是他对光影的灵活运用,衬托着主体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自画像中,人物与光都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从年轻时的神采飞扬到晚年的饱经风霜,不论是顶光、侧光,照在他侧脸还是全脸,光影塑造了伦勃朗的情感世界,他的精神状态通过光影传递给观者。伦勃朗在早期自画像中对光的运用很谨慎,虽然也表现出他的情感,但不如后期那样把光作为强有力的情感表达工具。

在晚年的时候他画了《扮成圣保罗的伦勃朗》,他将自己扮成圣保罗的形象,侧身而坐,头上包着头巾,整幅画面几乎处在阴影之中,只有从右上角打下的一束暖光落在他的脸部和头巾上,将他的侧脸展示出来,他使用大面积的暗色调来烘托小面积的亮色,再用中间色调调和过度强烈的明暗对比,这是伦勃朗用光表现情感的一大特色。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55岁的伦勃朗显示出与他年龄不符的衰老,他的精神状况不是很好,面容也顯露出不符合他年龄的憔悴,但是他的嘴角却有着一丝微笑,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已经进入人类最后的精神世界。《画架前的自画像》(图1)是伦勃朗于1660年所画的自画像,他手里拿着一生挚爱的画笔,眼神深邃地看着前方,他所经历的一切不幸都在他的面部显现出来,他是那样的苍老……除了脸之外所有的一切又笼罩在阴影之中,这些都构成了他绘画语言的重要特色。

四、伦勃朗自画像中的情感特征

17世纪的荷兰在丧失大国地位后,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伦勃朗正处在这个时代的变革之中,他目睹着这一切,感慨万千。他的每一幅作品中都有他的经历,把他的这些画组合在一起,成为了故事,讲故事的人是他,听故事的人是我们,我们随着他的画或微笑,或悲伤。他把他一生的内心写照都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他青年时期的作品中,他穿着不同阶层的衣服,研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表情。在晚年的时候,伦勃朗的艺术变得更加的纯粹,没有细腻的笔触的刻画,有的只是对灵魂的剖析,他更加深入地描绘自己,没有修饰,没有遮掩。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不但有精神和思想的追求,也有对生命和人生的诠释。现实生活对伦勃朗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晚年的自画像中饱含悲怆,反映出他内心世界的愁苦与无奈。伦勃朗保持了对生活的坚定和对苦难的无惧,如果没有对生活忽起忽落、悲喜交加的深切感悟是不可能创作出那些感人的、目光坚定的自画像作品。

他没有像达·芬奇一样留下对艺术、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笔记本,也不像鲁本斯一样与当时重要的学者进行信件交流来记录生活,有的只是,静静地站在镜子前面,观察着自己,不断地描绘自己。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到晚年时看透一切的坦然,他留下了不朽“自画像”的传世之作,那是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他敢于创新,不循规蹈矩,通过自画像展现了其独特的绘画精神。

参考文献:

[1]黄稚达.谈伦勃朗的生平与绘画艺术[J].艺术探索,1998(2):86-87.

[2]何政广.伦勃朗:绘画光影魔术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房龙.林布兰传[M].张世明,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76.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伦勃朗自画像
对名誉最好的维护
伦勃朗的“败笔”
伦勃朗的“败笔”
我的自画像
伦勃朗凄美之爱:她像光影萦绕一生
自画像
画中伦勃朗
我的自画像
伦勃朗的生年争议
我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