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风雨归牧图》

2021-03-19邹伟晓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期

邹伟晓

摘 要:文章对南宋画家李迪的经典作品《风雨归牧图》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中的题材选择、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灵活运用等方面进行解读,进一步感受画家李迪对社会生活、自然生命的情感关怀。

关键词:《风雨归牧图》;情感关怀;笔墨技巧

南宋画家李迪,画多艺精,颇负盛名。艺术创作方面构思精妙,功力深湛,雄伟处动人心魄,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绘画作品。《风雨归牧图》(图1)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特定的风雨欲来的氛围以及人物、动物形象的塑造极为生动传神,画家触物而感,进而动情,产生了想要创作的情感冲动,也正是因为作品中融入了画家动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体悟,尽管历经千年,这幅作品依旧能调动人的感官,使人产生别样的情愫。

一、李迪与《风雨归牧图》

李迪,南宋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卒年不详,与同时期的山水画家李唐为同乡。他曾供职于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画院,为三朝御用老画师。工画花鸟竹石、走兽,长于写生,也作山水小景,是一位画路宽广的画家。传世作品有《鸡雏待饲图》《枫鹰雉鸡图》《雪树寒禽图》《红白芙蓉图》《狸奴蜻蜓图》《宿禽急湍图》等,时人常评述其作品生意浮动、气韵绝伦,可见其画技精湛。

《风雨归牧图》,绢本立轴,浅设色,纵120.4厘米,横102.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主要描绘了在风雨將作之时,牧童放牧归家的场景。画面中柳条和其他植物被风吹得皆向右边倾倒,而画面下方两个身披衣、骑着水牛的牧童,迎着风雨,匆匆踏上归家的路程。特别是画面中两个小牧童:一个低头缩颈紧紧抓住自己的斗笠,另一个转身跪卧在牛背上,紧张地望向自己被风吹落在地的斗笠,这一系列的动态描绘,生动表现了风雨即将到来时的急促慌忙之感,让人观之回味无穷。

二、情感关怀在《风雨归牧图》中的具体表现

(一)创作中牧牛题材的选择

情感关怀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家对绘画题材的选择上。绘画素材的敲定,则主要在于画家自身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情感的真实流露。并且,画家由于个人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趣的不同,题材的选择也会不同。《风雨归牧图》这幅展现牧童放牧而归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宋代常称之为风俗画,这类题材典型的特征就是生活气息极为浓郁,内容上多以描绘城镇、乡村生活、民间戏艺、山村水乡、儿童生活为主。画风上淳朴自然、优美深邃、亲切感人,由于此类题材距离人们生活较近,进而深受大众喜爱,属雅俗共赏的绘画作品。对于为生活忙碌奔波的新兴市民阶层来说,此类题材的绘画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慰藉,也激发了其对于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作为历事三朝的画家,李迪长期生活在宫廷画院之中,对于宫廷里的各种珍禽花卉屡见不鲜,田园乡村的景象必然会牵动其情绪上的感发与触动。正如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风雨中慌忙的牧童,天真可爱,即使在这种焦急的情势下,整幅画面也显得宁静祥和、耐人寻味。可见,画家李迪选取了孩童放牧,忽临疾风骤雨而归这一戏剧化的生动场景为题材,是画家在自然与心灵的观照中达到物我合一、两心相照的境界的表现,并饱含了画家对于自然生命本真状态的关爱之情。

(二)特定风雨氛围的营造

李迪的这幅作品,并非单纯呆板式的物象写生,而是融入了画家对生活、自然的喜爱和心灵体悟的作品。首先,“风雨”的特定气氛是这件作品的灵魂所在。所绘画面中,被风吹动的垂杨柳、地面上的杂草、河边稀稀疏疏的芦苇、被风吹动的小树、飞悬在空中的树叶、被风吹落在地的斗笠等,整体意境营照皆以“风雨”为线索,是那么的鲜明生动、具体可感。其次,画面中塑造的被疾风吹落斗笠的小牧童形象更是真实可爱。小牧童转过身跪伏牛背,望向斗笠掉落的方向,长大嘴巴欲捡的焦急之势被画家拿捏的十分精准。当观者看到这一场景后,既担心身处风雨中的牧童,又似乎能马上联想到之后的场景:小牧童急忙从牛背上跳下,跑向斗笠掉落的地方,迅速捡起斗笠,两只小手紧紧抓住斗笠并支在小脑袋上,骑上牛背,同小伙伴一起把牛儿赶回家去。这种画面情感的延伸,给欣赏者留下了许多的遐想空间。最后,两只牛的形象也十分生动,走在前方的牛猛然停下并调过头来,望向身后还在呈现奔走状的小牛,二者动静结合,生动地呼应一起,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生灵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可见,画家李迪对于营造这种瞬时场面的能力极强,一切皆恰到好处。不仅显示了李迪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会与观察,还显示他善于捕捉与营造物象精彩而又富有生机的瞬间,着实妙不可言。通过对画面的认真体味,孩童的天真质朴、牛的憨态可掬,都充满了自然的灵动之态,丝毫没有造作之意。平凡的景象,早已凝聚了李迪对于生活深沉的热爱。只有对自然与人有着共融共通的审美观照与深入体味的人,才能创作出这么富有生命感染力、意趣生动的作品。

(三)笔墨技法的灵活运用

潘天寿云:“画者,画也。笔为骨,墨与彩色为血肉,气息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态,能具此,活矣。”可见,用笔、用墨对于绘画情感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北宋中晚期,在一小部分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兴起了“墨戏”,多以“四君子”题材来抒发自身的思想、情感,以达寄情、表意和托物言志的目的,提倡神似和表现画面意蕴。这使得南宋的大部分画家深受影响,画法上兼工带写,或将双勾法和没骨法相结合,采用一种较淡的着色方法和用墨技巧,以写意趣味的方式呈现。从笔墨的处理与运用上来看,《风雨归牧图》中,苍劲的柳树勾中带皴,柳叶层次丰富,细密柔美,树干勾点结合,浓淡相宜,朦朦胧胧,给人以随风摇曳,大雨将作、细雾先到的清润之感。在两只黄牛形象的处理上,画家先以白描勾勒外轮廓,再用淡墨细细地层层分染,牛身上的丝毛中锋勾勒,根根分明,黄牛眼睛瞪得浑圆,这些情态与用笔仿佛把黄牛在风雨中奋力前行以及对风雨的感觉都被画家敏锐地捕捉到了。两个小牧童也是以白描技法绘出,牧童身体分染淡淡的赭墨色,头戴的斗笠与蓑衣分染淡淡的赭黄色,人物形象自然生动,形神兼备,含蓄朴素。远处的芦苇、小树、石头以及近景的小草被画家以写意的方式呈现,墨色层次分明,用笔灵活,安排得疏密有致。由此可见,李迪在笔墨运用上对物象性状、姿态都已有深入的了解,进行了灵活的处理,画风精工细腻,笔墨技巧丰富。同时,水的留白、画面的虚实调节,还为观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不禁勾起我们对画中形象的深刻回味,也更能牵起我们生命中较为感动和印象深刻的瞬间,与画家产生共鸣。

三、李迪情感关怀形成的根源

随着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人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化。李迪作品中情感的流露必然跟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及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首先,在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背景下,文人更重视内在的精神修养,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内心也更加敏锐。李迪作为皇家画院的一员,又历任三朝画师,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与体味,必然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感体验。其次,宋代画院考核制度使得很多有才能、有志气的画家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赢得统治者的喜好与赏识,作品不仅要符合审美、实用的需求,更要注重情感的抒发,符合统治阶级政治宣教的功用。李迪的作品能在画院众多绘画作品中获得统治者的赏识,并获题跋,体现其作品符合统治者政治宣教的功用。并且,宋代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宋代绘画风格也发生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绘画由宫廷走向市井,走向大众,潜移默化地促使李迪的作品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李迪长期身居画院,自然也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有著憧憬与喜爱,正是李迪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的不同,才使我们得以从他的绘画作品中窥见其情感世界与精神面貌。

四、结语

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凝聚了画家的真情实感。有了物的感发,进而动情,同时也需要画家拥有高妙的绘画技巧、善于捕捉对象形神的能力以及营造画面气氛的能力。通过对《风雨归牧图》进行简单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画家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思考,作品呈现的效果是画家用心经营的成果,也是画家内在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在作品的背后,似乎可以体味到画家李迪给观者传达的更深层的意味。画家对于清苦的放牧生活的描绘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深厚的喜爱、对自然生灵的情感关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为生活立言的真情流露仿佛才是画家李迪内心真正的渴望。与此同时,作品中也体现了画家充满才气而又不张扬的人生态度,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着画家对大自然和人生命本身可爱一面的独特理解、观察与洞见。

参考文献:

[1]周燕弟.宋代花鸟画审美特色及嬗变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2]佘城.宋代绘画发展史[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7.

[3]孙丹妍.李迪和他的花鸟画[J].收藏家,2019(5):31-34.

[4]李奕.李迪与《风雨归牧图》的画史意义[J].大众文艺,2016(3):68-69.

[5]吕华斌.情感元素在绘画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文献,2019(11):40-42.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