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自然功能性湿地工程立项决策阶段管理要点解析

2021-03-17钟晨宇

绿色环保建材 2021年3期
关键词:占地面积去除率功能性

钟晨宇

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

1 引言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近自然功能性湿地模拟自然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采用近自然的生态处理工艺,增加人工强化手段,在保障水质达标的基础上,打造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等,构建鸟类、鱼类等动物栖息地,恢复湿地生境。因其便于维护、造价低、出水水质较好等多种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及自然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中。同时,近自然功能性湿地工程因其近自然和功能性两大特点项目管理尤其是立项决策管理有别于其他建设工程。

2 项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论证

近自然功能性湿地的项目来源因其功能性需求,主要是依据流域、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及三年、五年实施方案。作为建设单位要认真研究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的规划,从规划中找到建设项目的精准定位,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同时要将当地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土地规划、水域规划、水产类行业规划等多种规划统筹考虑,考虑建设项目所需要素(土地、植物、水域等)其他功能性需求和定位,以满足所有上位规划的要求。

近自然性功能湿地项目特殊性在于综合了环境治理、水利工程、景观工程、园林工程等多个专业,且,所以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可行性论证过程中,要更加的复杂。包括外部条件。

3 项目建设方案

3.1 建设规模确定

近自然功能性湿地的建设规模主要体现在两个参数,一是处理水量,一是污染物去除率。另外一个表征湿地建设规模的重要参数是湿地的占地面积,但该参数的确定取决于处理水量和污染物去除计算出的污染负荷,同时要统筹考虑项目的位置、周边情况、景观效果等进一步确定。

3.1.1 处理水量

近自然性功能湿地项目的处理水量确定要进行精确的水量衡算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工况。

(1)上游常规来水量。包括有天然径流总量预测、上游污水、雨水、再生水排水口水量计算。

(2)生态补水。目前很多流域为了保证生态基流及河湖的基本的生态用水、景观用水等开展生态补水工作,这些将对湿地的处理规模产生一定的冲击,立项决策阶段要充分考虑到生态补水对湿地的影响,适当的调整处理规模,同时在保证水质的情况下设定合理的补水期间湿地运行模式等。

3.1.2 污染物去除率

近自然性功能湿地设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近自然的处理方式,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因此相对于普通湿地对于景观、水利流动状态等各方面的关注,功能性湿地需要作为一个水处理系统,针对各个主要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进行可达性分析,进而确定湿地的工艺和整体的工艺布置。因此确定污染物的去除率至关重要。在确定近自然性功能湿地的污染物去除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上位规划、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对于该建设项目的定位及需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湿地本身的常规去除能力,进行科学论证。

(1)充分地考虑到湿地对于高浓度污水的处理能力及适应性极差,要对上游的污染物浓度进行约定。

(2)对上游来水和下游需水进行科学核算,对污染物去除进行合理分工,计算湿地的污染物去除需求。

(3)充分的考虑冬季运行过程中,由于生物活性、生长速度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湿地的工况,建议对冬季运行期进行单独的污染物去除核算。

3.2 湿地工艺的选择

3.2.1 湿地工艺确定

人工湿地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垂直潜流湿地三大类,国内外常用的湿地的衍生工艺还有稳定塘,包括好氧塘、厌氧塘、曝气塘、组合塘等。

各处理工艺各有优缺点,具体如表1所示。表流湿地相对潜流湿地,其负荷低、占地面积大、建设费用低,适用于低污染水体处理,因此其除磷脱氮效果一般,同时冬季处理效果较差,但表流湿地生物多样性较高、景观效果较好。而潜流湿地具有负荷高、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等特点,适用水质为低中高浓度污水,其对除磷脱氮效果较好,尤其冬季处理效果优于表流湿地,但生态性及景观效果较差,且投资成本较高。稳定塘处理效果基本介于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之间。

表1 各处理工艺优缺点对比情况

湿地类型 表流人工湿地 稳定塘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藻类去除生物多样性、景观效果适用水质好好一般很好好好一般中、高污染大低污染一般大低污染较小运行管理简单相对复杂相对复杂较好一般占地面积简单一般冬季处理效果较低差较低高工程建设费用高一般中、高污染低 低工程运行成本低 低较高较好地形改造程度相对较高相对较高

在湿地工艺的确定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设计考虑污染负荷削减、场地条件、投资成本最终确定工艺。

3.2.2 湿地污染物去除负荷

各种人工湿地有机负荷设计参数可以按照表2选取,用于专门处理工业污染的人工湿地的设计参数应由实验确定。

表2 人工湿地有机负荷设计参数

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范围可按表3,其具体参数根据预处理程度、水量选取。

表3 人工湿地水力负荷设计参数

3.2.3 湿地有效占地面积

依据确定的水量和污染物去除率,并综合合理的湿地污染物负荷确定湿地的有效占地面积。

3.3 规划选址

规划选址意见作为项目立项决策的重要要件,同时也作为影响工程总体布局的重要因素,与建设方案互相制约,这就要求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人员在推动项目前期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湿地工程项目的特殊性,随时与属地的规划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

(1)保证建设方案论证得到的湿地有效面积。

(2)在有效面积之外,根据进出水设计、景观、科教、旅游、后期运营维护等其他因素科学适当增加占地面积。

(3)充分对接上位规划,包括水域、旅游、堤防等,对标项目区域的规划定位,并了解项目周边的规划情况,是否需要进行统筹考虑。

(4)充分了解项目拟用区域的规划土地性质、土地收储进展情况、土地政策,在项目立项初期,对项目用地情况进行预判,通过调整湿地布局、占地面积等方式,尽量避免后期土地占用方面的不确定性,降低时间及资金成本风险。

4 立项前置要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目前,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其中对于审批时序进行了调整,以往立项前的要件办理,包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取水许可等事宜均调整为开工前完成即可。

(1)考虑到湿地项目占地对于建设规模进而对于投资影响较大,建议在立项前取得稳定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通知,不再单独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2)湿地建设工程内容本身对于周边的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相反可以提高周边的环境质量,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等评价类要件的审批类型也较为简单。但前期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湿地建设的位置多位于河道、蓄滞洪区范围内,还可能位于自然保护区等对于建设项目准入要求较高的地区,因为要提前与当地的环境、水域、河湖管理部门沟通,尽早开展洪水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文件,以保证项目的顺畅推进。

5 结语

对于近自然功能性湿地工程立项决策阶段管理还需要抓住要点,加强科学化管理,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加强各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充分发挥立项决策阶段应有的作用,为近自然功能性湿地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占地面积去除率功能性
A2/O工艺处理污水的效果分析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混凝沉淀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基于混凝沉淀法的某磷矿反浮选回水中Ca2+及Mg2+处理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关于污水处理设计方案的探讨
林业资源现状与林业造林技术探讨
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方法分析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